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有了“身份證”

逾13萬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產權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身份证”

農民日報記者 李飛

近日,安徽鳳陽小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等10個新成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登記證書,標誌著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取得新進展,規範化管理邁上新臺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首次有了“身份證”。

今年5月,農業農村部、央行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工作的通知》,明確登記賦碼的對象主要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後,將農村集體資產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而成立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包括組、村、鄉(鎮)三級。

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3萬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共確認集體成員2億多人。各地新成立的組織迫切需要辦理註冊登記,並取得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已在地方領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證明書(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的,也需要換證賦碼。

按照《通知》要求,各級農業農村管理部門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的職能部門,縣級農業農村管理部門負責向本轄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登記證書,並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領取到登記證書的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到相關部門辦理公章刻制和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完成改革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登記時,名稱中應含有“經濟合作(經濟聯合)”或“股份經濟合作”字樣,且只能使用一個名稱。

“有了這張‘身份證’,我們就可以開設銀行賬戶,開展市場經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了。”小崗村第一書記李錦柱代表村集體經濟組織領取登記證時說。小崗村於2016年10月啟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立了小崗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吸納社員1028戶,並於今年初進行了首次分紅。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首次獲領“身份證”,是近年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階段性成果。日前召開的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會議上,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要確保2019年基本完成清產核資、2021年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以改革新成效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另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賬面資產總額3.44萬億元,集體所有的土地資源66.9億畝。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目的就是探索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使廣大農民群眾與集體經濟的關聯更具體、更明確,變過去的“人人有、人人沒份”為現在的“人人有份、人人有”,調動廣大農民群眾關心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真正把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起來。

“真金白銀”惠及全體股東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了“身份证”

湖南省第一個獲得”身份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湖南長沙市雨花區井塘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兩名股東手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十分高興

圖文:農民日報記者 楊娟

“作為湖南省唯一、全國第一批獲得‘身份證’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意味著合作社有了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能更好地開展經營活動、更好地管理村集體經濟、更好地維護全體股東的利益。”湖南省長沙市雨花區井塘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雨花區井塘社區籌建委員會主任王振凱說。

井塘社區位於長沙市雨花區的郊區。在城市化過程中,井塘沒有把土地一賣了之,而是將資產量化合作開發。以2013年7月31日為基準日,井塘社區籌建委員會經清產核資、成員確認、股權配置等工作,將全村資產量化,配置股東3504名。全村留夠了20餘萬平方米的商業物業,每年能帶來至少2000萬元的租金收入。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後,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登記賦碼,有了“身份證”,對外開展經營活動更容易被各方面認可、接受。變化之一在於,井塘社區籌建委員會是由井塘村委會向井塘居委會的過渡機構,在銀行開不了戶,不能提供發票給房屋租賃方,直接影響村集體發展物業經濟,間接影響村民的分紅收益。如今,新成立的股份經濟合作社能夠開設銀行賬戶,進行市場經營活動,不斷髮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改革後,合作社將最大程度地維護所有股東的利益。王振凱解釋,儘管按照全村資產量化,村裡有3504名股東,但過去村裡都是以村集體公司長沙鑫美景投資有限公司作為主體開發村集體的土地,但公司是有股東限制的,只能採用股權委託持股的管理模式,即委託其中5名作為公司股東。因此,從法律上說,這是5個人的公司,假如5個人中間一旦有人有經濟債務糾紛,公司可能被凍結,這樣必然會影響到3504名股東的利益。而成立了井塘股份經濟合作社後,集體資產一次性配置給全體股東,股東按份享有、直接持股,管理機制得到優化,避免了風險,股東將更加關心集體經濟發展,積極主動參與監督。

此外,王振凱坦言,井塘集體經濟主要來源是自持的商業物業,如按照稅收政策,20%的稅收將成為村集體一筆巨大的支出。“目前,政府為鼓勵集體經濟發展,已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就契稅、印花稅等稅種的減免進行了明確,相信政府還將陸續出臺更多的政策,屆時,將有更多‘真金白銀’惠及全體股東。”王振凱說。

“名”正了“言”順了,做事才能成

農民日報記者吳晉斌

“好處體現在三個實,村集體土地的產權實了,村集體經濟有了自己的實體,農民的資產性收益實了。”11月21日,山西太原市杏花嶺區小返鄉窯頭村黨支部書記王潤全說。11月16日,窯頭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全國成立最早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之一,領到了首批“身份證”。

自去年5月,杏花嶺區被確定為中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以來,窯頭村的改革工作逐步推進,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並率先為881名成員分紅72793元。

“國家給村裡發了證,那就是從法律上對村裡股份經濟合作社政治身份和經濟地位的認可,我們農民就吃了定心丸。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成了股東,集體資產用在哪兒,怎麼用,收益怎麼樣,都和我們的錢袋子息息相關,我們參與村發展和建設的積極性越來越高了。”窯頭村村民趙錦榮說。這意味著,窯頭村的改革正在釋放巨大的活力。

“我們處在城郊,不少農民選擇外出打工,大量土地閒置,怎樣讓土地有人種,讓集體資產有增長,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為了開門的鑰匙,股份經濟合作社讓那些離開土地的人持股外出,有了收益,沒了擔憂,村集體經濟發展了,人人得實惠,很多事情不僅沒了阻力,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反而成了動力。”窯頭村黨支部書記王潤全說。

“社會認同也得到提升,村裡的股份經濟合作社有了市場地位,參與經濟活動就明正言順了,比如融資難的問題,現在有了市場身份,村集體對外融資很容易得到銀行的認可。以前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其它經濟主體不能區別,不僅難以對接惠農的資金項目,而且很難和銀行直接對接融資,沒有政策和金融的支持,嚴重製約著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杏花嶺區副區長蔡獻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