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為什麼連續多年被評為幸福城市?

長沙吃喝玩樂


2018年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選結果日前出爐,長沙連續11年上榜尤為引人注目。

由新華社《瞭望東方週刊》、瞭望智庫共同舉辦的這個評選,以充分而嚴謹的調研而出名。其連續舉辦12年來,全國累計有約10億人次參與調查。而12年中長沙“上榜”11次,在全國所有城市中都算得上十分罕見

這份殊榮,長沙憑什麼?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卡尼曼曾說過,幸福體現在兩個方面,即評價的幸福和體驗的幸福。從這一角度觀察,長沙在這兩方面都佔得了先機。

從評價而言,長沙向來是美譽加身。從“指點潭州好風景,萬家煙雨畫圖中”等古典詩句,到“楚漢名城”“屈賈之鄉”“瀟湘洙泗”等素來之稱,再到如今“全國文明城市”“媒體藝術之都”“東亞文化之都”等美譽,都可以照見人們對長沙的喜愛。

而體驗的幸福,來源則更多。《2018中國城市幸福感調查報告》顯示,八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收入是幸福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40年前,長沙地區生產總值只有16.85億元,到2017年躍升至10535.51億元。經濟總量翻了六百多倍,人們的收入自然水漲船高。改革開放迸發出的活力,是支撐長沙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強勁動能。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是推動長沙各種治理創新的內在動因。近日,普華永道發佈了《2018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質量報告》,長沙城市營商環境質量指數排名全國第十位,比去年上升了兩位。長沙以“店小二”精神服務企業,通過抓作風、提效能、優服務,讓人們不僅創得了業,更創得成業。

有人說,在一個什麼都不缺的年代,比起金錢和物質,精神層面的幸福感更能給人長久的滿足。從精神幸福的維度來關注長沙,一樣會有不錯的收穫。例子俯拾皆是。如長沙正打造三百米見綠、五百米見園的“千園之城”。眼下,去南郊公園看銀杏,去嶽麓山、農大賞楓的照片正美翻朋友圈。即使呆萌在家,推窗見綠、見景也已是常態。同樣,這幾年長沙的天藍多了、瀏陽河水變得更清澈了……這些觸手可及的現實,厚實著長沙幸福宜居的成色。

書寫城市幸福故事,是政之所繫,是民之所望。對長沙人來說,連續11年“登榜”或只是起步,更深層次的幸福感就在前面等著


長沙大事件


首先聲明我是湖南人而不是長沙人,也僅僅九O年在長沙學習過半年。當時有一次晚上從北郊黑石渡的親戚家騎自行車返回南郊的井灣子,貫穿長沙用時也僅一個小時左右,可見城市的南北長也僅十五公里左右,而東西寬則略短,長寬比大約4比3。僅有袁家嶺和曉園兩座立交橋,高架橋完全沒有。市中心人口大約在六十萬左右。與同期的武漢相比面積和人口都約為三分之一。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建設,長沙人民在沒有政策扶持的情況下憑著“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的湖湘精神把一個在二戰中燒成灰燼的城市建設成為全國優秀的省會城市,城市發展日新月異,城區建成面積和人口飛速增長,城市GDP由原來的全國近三十名進入到十三四名,約為武漢的六分之五,人均GDP超過眾多新一線城市向北上廣深看齊,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文化娛樂豐富多彩,而人生最大消費的房價卻遠低於全國其他省會城市,甚至比有些縣城還低,居民有更多的收入用於其他消費。長沙人民有理由為自己驕傲,為長沙喝彩!


知足常樂142317716


我是湖南益陽南縣人,我在長沙讀書5年,後來畢業到廣州找工作至今在廣州已經7年了。

長沙這城市給我感覺生活節奏慢,長沙人比較講究吃喝玩樂,長沙吃喝玩樂比廣州要便宜。但是衣服鞋包貴得死。


啊康1987


沒去過!不知道!幸福不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