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西域是中國、印度、波斯、希臘、羅馬等中亞和近東國家的文明交匯處?

呵呵255635607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聊中國歷史怎麼聊到中亞去了。

因為,歷史的發展不可能是孤立的。理解了中亞對歷史的作用更有助於我們理解全方位的歷史。

你已經知道了,中國的古代歷史不斷上演中原與草原的相愛相殺。

而中亞,對中原、草原的互動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具體如何影響的呢?

我們一起看看。

什麼是中亞?

我們常說的中亞也算是大中亞的概念了,就是新疆和今天的幾個斯坦國。

中亞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近代以前一直作為東西方貿易的通道。同時,也因為其特殊的地理特徵,在歷史上形成了很多自由的城邦。

這些城邦之間互相不統屬,而且強大的帝國無法直接進行統治,只能間接統治,因而城邦的生活不受政治的干預。

這讓中亞成為了貿易和文明的中心。

具體是什麼地理結構呢?

其實,也是南北分界線的邏輯。

中國境內的天山和一條起源於天山、向西流動的錫爾河構成了一個天然的分割線。

這條線以北則是遊牧地區,以南就是定居地區。

是不是覺得跟中國的南北構造很像?

沒錯,這條分割線的意義可以類比長城對中國的意義。

在天山-錫爾河以北的遊牧地區,中亞的政治邏輯與長城以北的草原是非常類似的;

但是在以南定居的地區與中原的差異非常大。

為什麼呢?

因為東亞的中原水源很充足,農耕的規模非常大,這使得中原的財富總量非常大。

通常遊牧者入主中原後利用中原的財富都可以把自己的軍事貴族養起來,從而能建立起超過百年的胡人國家。

比如東亞的大清,統治了267年,西亞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統治了差不多600年。

而中亞就不一樣了。

中亞定居的水源只有一些內流河和雪山融水,水資源可以說是相當匱乏,因而只能形成高度分散的綠洲,社會總財富很少。

這就導致了一個問題,就算遊牧者能搞定綠洲,也沒有足夠的錢把軍事貴族養起來,這樣一來要想壓制小可汗,還得用武力。

那麼繼承順序只能是兄終弟及,這樣就不可避免的存在週期性的政治危機。

也正是這個原因,中亞沒有什麼長壽的帝國,比較強大的統治個幾十年也完蛋了。

同時,因為是綠洲,彼此之間被大漠戈壁隔開,相距遙遠,很難有某個綠洲能統治到其他國家。

翻開歷史你會發現,中亞南部的綠洲通常由外來者統治,要麼是北方的遊牧帝國,要麼是遠方的其他擁有軸心文明的龐大帝國,比如東邊的中國、西邊的波斯之類的。

外來帝國對中亞的統治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通常不會採用直接統治的方式,而是通過控制外交、國防,其他的讓綠洲自理的間接統治方式去統治。

這也是漢唐時期對西域的統治都是以都護府的形式,而沒有像內地一樣設置郡守、刺史之類的原因。

再看看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地區也是一樣,在古代的時候接受國波斯帝國和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近代接受過俄國的統治,基本都是間接統治。

中亞的貿易地位

中亞城邦居多,商業活動不受政治邏輯的干預,貿易效率很高。

你會發現像西域的鄯善、庫車、和田、喀什噶爾等,越過帕米爾高原的撒馬爾罕、哈喇子等都是中亞歷史上的貿易重鎮。

古代的絲綢之路上流動的商品大多產自中原,但經營貿易的人主要就是中亞商人。

他們在中原各大城市有自己的商站,進行城市間接力,就這樣最終把商品販運到歐亞大陸的西部。

你知道嗎?check一詞最初就是出現在中亞的,後來作為外來語傳入歐中的。

當時,中亞商人發行的支票信用非常高,甚至都能超過政府的支票信用。

因為他們有著發達的商業網絡,這往往還對周邊國家的統治秩序產生深遠的影響。

比如大唐帝國進行超遠距離戰爭並對遠距離的地方進行統治,強大的後勤運輸體系的需求就是中亞的商人滿足的。

但商人總歸是生意人,不會只服務於一方。作為大唐的對手突厥帝國以及後來的回鶻帝國,它們在戰爭中也會用到中亞商人的網絡。

甚至在歷史上,中亞商人還成為了突厥人的重要軍事參謀。

中亞的文化傳播

中亞的地裡特徵決定了中亞無法原生性的發展出軸心文明。

軸心文明只會出現在財富總量巨大的地方,像中華文明、印度文明、希臘羅馬文明、希伯來文明等都是如此。

伴隨著戰爭,各種軸心文明會傳播到中亞地區。

雖然中亞的財富總量不是很多,但人均財富很可觀,因而有很多可以不幹活照樣能活的好好的人。

這就使得那些仰望星空的人有能力對軸心文明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刻的學術思考。

同時,因為城邦的自由度很高,也不會受到政治的干預,中亞的文明水準一度居於世界首位,並對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

比如,誕生於印度本土的佛教是通過中亞傳播到中國的,佛教對東亞世界的影響和改造是全方位的;

又如,公元3世紀誕生於波斯的摩尼教(也就是張無忌的明教),在本土發展不順的情況下在中亞成立了獨立的教會,不再受到教會總部的管轄,一下子壯大了。到8世紀中期,獨立出來的中亞摩尼教甚至成為草原霸主回鶻帝國的國教;

再如,中世紀的伊斯蘭教將哲學、數學、天文學、醫學、航海學等發展到極高水平,但這並非出現在阿拉伯帝國的大本營,而是在中亞。

公元9-10世紀,中亞出現了即為歷史上偉大的伊斯蘭哲學家,如阿爾法拉比、阿維森納等。

他們將古希臘哲學與伊斯蘭神學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了宏大的思想體系。後來這些思想家的工作傳入處於矇昧階段的中世紀西方,奠定了後來歐洲文藝復興的基礎。

所以,我們會發現,歷史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中亞對東西方歷史的促進與推動。


提筆已傾城


西域,最早指周朝諸地。漢代以後,西域狹義上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即今帕米爾高原以東,巴爾喀什湖東、南及新疆廣大地區。而廣義的西域則是指凡是通過狹義西域所能到達的地區,包括亞洲中、西部地區等。

從地理位置上看,這一地區正處在中國、印度、古羅馬、古希臘、波斯帝國的交匯處,客觀上各種文明在此交匯提供了可能。而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古絲綢之路後,隨著這一地區貿易往來的不斷繁榮發展,以及經濟人文交流日益興盛,自然會帶來文化的交融碰撞。因此,西域成為中國、印度、羅馬、希臘、波斯文明的交匯處,是有現實可能和實際需求的。

當然,隨著人類海洋文明和工業文明的產生髮展,產生於農耕文明的古絲綢之路逐漸哀落,西域各種文明交匯的盛景早己湮滅,但當年文明|交匯的歷史遺蹟,依舊可尋,求證絕非難事,故此言有理。


舞是



用戶9389891970484



玄冰之光彡232814513


為什麼說你會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