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所有家長最頭痛的問題,誰有好的建議?求助?

恩承60368811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個綜合性問題。但是,現在越來越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搞到家長勞累,怨聲載道,孩子辛苦,沒有童年的境地。

每個家長都希望把孩子培養教育成為學習成績優秀, 課外興趣廣泛,身體健康,禮貌孝順,情商高的好孩子。沒有一個家長願意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庸。


所以, 目前孩子的很多畸形教育中隱含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家長的觀念和心結。孩子是弱小的,無甚反抗力,被迫接受的,家長決定著孩子教育的方向,內容和要求。

很多家長的觀念是希望孩子樣樣都好,看到別家孩子某方面比自家孩子好,立刻焦慮,給孩子加課,加壓。其實不然,人無全人,每個孩子都是某方面的人才,要因材施教,揚長避短,發現孩子的真正長處和興趣點,重點培養,成功的路不止一條。

家長心結打開了, 不再糾結贏在起跑線,不再競爭誰家孩子優秀,不讓孩子被迫接受超前教育,順應孩子的自然成長,正常引導真,善,美, 正常教授各科目知識。孩子開心,家長也輕鬆。孩子長大後一定會成為身心健康,優秀的人才。





Liu嘟嘟媽


孩子教育的問題,應該是家長津津樂道的話題,為何反而頭疼了?從十月懷胎到孩子呱呱墜地,從襁褓中的嬰兒到成為一名學生,其中有多少可圈可點的幸福瞬間和值得炫耀的故事啊!現在為何感覺孩子教育成了令人頭疼的事兒了呢?

一是因為孩子與家長預設的期待有了距離。孩子出生時,家長期盼的是孩子健康成長,後來這份期待慢慢被環境扭曲了,家長對孩子的期待已經被社會同化了,衡量標準變成了學習成績、特長……

二是家長對孩子有控制慾。家長以為自己是對的,自己是愛孩子的,“我”說的話你該聽,“我”是為你好,不聽話就容易走偏容易走歪門邪道,就成不了“器”。

三是家長在拿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通過互聯網上老師佈置作業、評判孩子,通過家長會上老師表揚“別人家的孩子”,指出自己家孩子的不足,被別人的標準綁架了,人云亦云地盯著孩子的不足,孩子成長過程中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早已丟到爪哇國去了。給孩子說話口氣變了,帶著不滿和責備,看到孩子進門不抓緊學習心裡特別焦急,催促時的表情也沒有了溫和與平靜,為孩子付出好像就該用學習成績回報……

尊敬的家長啊,做好自己這個家長,關心孩子的冷暖溫飽,關注孩子的健康,帶著真誠的微笑和尊重,找回曾經的愛,用家庭和諧的環境治癒頭疼吧。



老連長郭靖


生活中最棘手的事情,莫過於生存和孩子的教育。在孩子教育的問題上,沒有統一的答案,因孩子個體的不同,教育的某些方面就會有接收力的不同。也就是說,同樣的方法,適用於這個孩子,但不一定適用於那個孩子。

在孩子教育方面,家長也是絞盡腦汁、費盡周折,甚至近似於瘋逛,可孩子面對這一切,卻無動於衷,依然是我行我素。

家庭教育是現在每個家庭中的重點。從孩子出生到上小學、中學、大學,每一個階段都包含著家長們的心酸和無奈。在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數家長都會提起頭痛,感到無能為力,無處下腳。

首先,家長對孩子期望目標的設定。孩子從出生起,不管是父母或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每當抱著孩子時,總會不由自主的輕拍孩子的背,嘴裡唸叨著“好孩子,快快長,長大了,上清華。”這就從小把自己對孩子的期望目標重複性的告訴了孩子,而以後孩子成長道路上,每時每刻也都是在這種期望目標中生活。以至後來孩子從認字開始,就會和家長站在對立面,一面是要好好學,只有好好學才能上清華,而另一面是根本不知道也不明白什麼是清華,我好想玩,為什麼非要讓我來說習?

再次是家長和孩子的不平等因素。在孩子眼裡,他因生活需求,你才是他的家長,而一旦溫飽問題和基本的生存滿足感後,他會認為自己和家長是平等的。於是,在家長要求孩子學習時,孩子就有種不平衡的心理感覺,總以為你為什麼要我學,而怎不要你自己學,這個時候他就潛意識裡想到家長是要自己給他學習的。

還有就是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有些家庭在孩子的物質需求上是盡力滿足,那怕自己受苦受累,但在孩子的自由空間上,卻把的很嚴,家長感覺到給孩子吃的穿的,而孩子就應該聽家長的話,在這種心理的促進下,家長在跟孩子的交流中會慚慚形成一種“僱傭”的關係,總會認為吃我的,喝我的,就要聽我的話。當這種觀念形成時,就拿孩子的自由空間安排好了自己的設想,把孩子當成了自己期望值的一種工具或是傭人,這樣就會造成孩子的自由空間和家長期望值之間的矛盾。

在孩子教育方面,要因人、因境、因時而不同對待。不是要求孩子理解家長,而是家長要去理解孩子。例:大部分家長在對孩子發脾氣時,常會說的一句話是“你怎就不理解我們當父母的心呢?”試想一下,當你這樣說出口時,你又理解多少孩子的心呢?所以,現在的教育不是要孩子為家長而改變,應是家長要因孩子而改變。俗話說“你改變不了別人的想法時,不妨試著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

(有關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問題,可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


奈何我在他鄉


對於教育子女的一些膚淺見解

關於子女的教育問題,無論任何時期都是家長十分關注的話題,家長頭疼也就可以理解了。儘管時代在變,生活在變,理念在變,但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出人頭地,為父母爭光的初心不變。但是,在教育子女這個問題上,有不少的父母的確是不知如何下手,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活得比別人的孩子好,學得比別人的孩子快,不認輸不服輸更讓我們年輕的父母倍感壓力。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我們的不少年輕父母,想方設法,甚至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補習班、興趣班、特色班等,不管孩子是否願意,有班必報,就是想孩子每天都在進行高強度學習,這都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而採取的“搶跑",但是,卻讓孩子失去成長快樂的代價上。

我認為,年輕的家長們重視孩子的教育是無可厚非的,應該給予肯定。但不顧實際地給孩子增加學習上的負擔,極有可能給孩子身心健康帶來較大的影響,與家長的良好願望相勃。

筆者認為,在教育培養孩子的問題上,仁智各見,主要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辦法都是好辦法。根據筆者的體會,提出如下幾個方面,只是筆者一些膚淺的見解。

首先要從小教育孩子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這就是我們平時講的德。我經過多年的觀察,當今家長對孩子在教育方面很多都是輕德重智的。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應試教育給學校及家長造成的心理壓力。關於學校方面給學生的影響在這裡不展開論述。對於家長這方面來說,隨著社會的物質生活的高速發展,很多家長都已經不為溫飽問題而擔憂,對待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問題都比較重視。為了孩子的未來,他們都願意付出更多。總認為,再苦再累也不怕,就怕自己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別人的差。有些家長總是認為,學習成績好就什麼都好。

我曾經認識這樣一位家長。他的小孩在學校損壞了同學的筆,並因此而打架,老師請他去協調教育。他到了學校,老師和他說了事情的經過後,他卻說,不要嚇著我小孩。丟下十塊錢就走了。從這位家長處理的這一件事可以看出,家長不重視孩子的品德行為教育是比較嚴重的。事實上,在不少的家庭教育中,對於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勞動觀念教育,紀律觀念教育等幾乎是空白的。本人認為,如果沒有良好的愛國愛民的思想基礎,學習成績再好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沒有好處,甚至有危害社會或家庭的可能。還記得前幾年上海浦東機場侯機大廳發生的讓人痛心的家庭悲劇嗎?汪某就是因為媽媽遲了點寄生活費給他,而把高高興興地趕到機場接他的媽媽連刺幾刀,儘管媽媽身中數刀,但還是選擇了原諒。這是多麼諷刺的家庭教育啊!所以,讓孩子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才是教育孩子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從小教育培養孩子主動學習,努力學習的行為習慣,這就是我們講的智。主要是培養了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讓孩子真正地認識到,勤奮學習是作為學生的主要任務,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放鬆。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績好,這是十分正常也是必須的,但怎樣才能成績好呢?我一直認為,學習態度決定學習成績。你要告訴孩子,是你要學習,完成學業,不是我強迫你學習。其實我們都清楚,勤奮好學才是通向成功之路,就是他們掌握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我想說一點,現在社會上有很多的補課班,興趣班等,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其實,這都是我們家長“養"出來的。因為我們不少家長總想著不輸在起跑線,總想著“搶"跑,所以,有不少家長見了別人“搶"跑,怕吃虧,也跟著“搶"跑,而形成一邊大罵培訓機構大賺黑心錢,一邊又想方設法積極參加。所以,那些有心人便發現了商機,大辦特辦了。

對於一個又一個五花八門的班,你要睜大眼睛,還要看孩子的具體情況,的確有這方面興趣的,有特長的參加一些也無妨。如果孩子都反對,強迫反而不好。特別是一些家長,要孩子一天參加幾個班,星期六星期天疲勞應對,肯定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厭學情緒。由於負擔過重,在正常的學習成績不但無法名列前矛,而且參加的那些興趣班的學習也沒有任何效果,父母原來的期望也得不到體現,這是何苦呢!

以上幾方面教育孩子的討論,希望能引起當今父母的冷靜思考,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這都不是靈丹妙藥,需要孩子的父母多觀察,勤思考,嚴要求,常勉勵,讓我們的孩子在今後的學習和生活中健康快樂成長,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


果然仙味


首先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這是一個最終目標!

其次才是我們的培養手段!

說句不好聽的話,這是一個不可能存檔重來的養成類遊戲,家長不能“中二”,不能“異想天開”,更加不能“為所欲為”!這是關於孩子一生的事情!

個人覺得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性格培養,一個孩子的性格決定孩子未來各種能力的拓展!(其實就是家庭環境與父母性格的事)

2-興趣愛好,孩子必須要有一個長時間專注的課外興趣活動(玩樂除外)!

3-儘量不要參與孩子夥伴之間的事(任何事情)除非出現早戀,社會混混之類的特殊情況!主要是讓孩子自己去習慣自己處理問題!

放手不代表不管,大家不要鑽牛角尖!適度參與,給予建議,絕不是意見!學會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問題做選擇題,我們不要幫他去選,讓孩子知道處理問題方法不對的後果是什麼!

家裡的一些小事讓孩子參與意見!培養主見!

總之,教育孩子的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家長所做的都是為了孩子好,只是方法各不相同!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加油,努力!


書中悟道


這個問題我覺得提法比較絕對,不夠客觀。所有的家長、最頭痛的問題,不一定吧。

我覺得應該是比較多的家長都很重視的問題會好點吧。

其實我們也是家長,都知道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是多種教育促成的,這包括早期的家庭教育,學齡段的學校教育以及伴隨終生的社會教育。

社會教育要看孩子的際遇,這個再頭痛也沒有辦法,因為是我們去適應社會,不是社會來遷就我們。

家庭教育要審視一下我們自己了。看看自己本身是不是一個理想的教育榜樣,有沒有給孩子合適的教育規劃並實施,問問別人我們本身又是不是讓人頭痛的對象,再找找我們家庭有沒有存在讓人頭痛的人和事呢?如果某人認為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完美無缺的,千萬別自以為是,還是先去問問身邊人,有的時候真的是旁觀者清。如果孩子學校教育裡出現問題,部分也反應了家庭教育有不良的情況,如果學校教育讓你頭痛,那很多情況下跟家庭教育是相關的。

這裡說得有點晦澀,我舉個真實例子給大家可能清楚點,有個三年級的孩子,天天晚上做作業起碼到11點鐘,這正常孩子不會這樣啊,家長為此頭痛不已,按說學校的作業並不多,她也天天陪著孩子做作業,但是就是這樣的效果,家長認為,我很負責啊,孩子怎麼學成這樣。家長迷惑不解地找到我來問,我特地找了一個晚上觀察了一下這個孩子做作業的情況,這個孩子估計是白天也沒有聽好課,結果回來作業一堆不會。而這個家長性子也燥,看到錯的直接開罵,孩子直接被罵懵圈了,罵了幾下,見孩子依然一片漿糊,就讓孩子做喝水,上廁所等各種分散注意力的事,蹭了半天再回去寫作業。我數了數,那個孩子一個晚上就去了6次喝水和6趟洗手間,然後就到11點多了,再弄個洗澡洗臉之類的,睡覺時間只能在12點左右。我看了問那個家長,你天天如此嗎?她說是啊,天天如此。那我在心裡盤算,那你小孩早上6點半就起床,有時候甚至更早,那算是12點睡,最多就只有6-7個小時睡覺,一個10歲不到的孩子,夠了嗎?長期的不夠睡,在學校能集中注意力嗎?這樣不夠睡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聽不懂課,變成晚上寫不好作業,磨磨蹭蹭接著晚睡,不是一個活生生的惡性循環嗎?那大家看了這個事例,會不會若有所思呢?

最後我簡單說說學校的教育這塊讓人頭痛。一般來說,學校的都是比較正規和公平的教育,對學校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我們是不需要頭痛的。那頭痛的是怎麼讓我們的孩子學好。

好多家長會說別人家的孩子是學霸,為什麼我家的是學渣?這個還真的要問問你或者你孩子上輩子有沒有拯救了銀河系?當然,我是說笑的,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學習跟天分很有關係,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往往會有些同學上課睡覺下課打鬧期末成績比你高的。那個時候的你都不頭痛你自己,為什麼現在卻頭痛你孩子呢?

而且除了天分,我也說過很多次,人也有不同的際遇,就算今朝學歷高,哪知明天堂或牢。其實我們更該著力打造孩子從容面對一切的能力,讓其擁有良好的三觀,健康的身體。


張淑蘊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個複雜的問題,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如下,鑑於您的家長身份,只提幾個基本建議,僅供參考:

第一,下班的路,是回家的路。對於愛情,我們常說的話是: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其實對於親情,對於家庭教育,對於親子關係的培養,陪伴同樣至關重要。其中道理,簡而言之,可表述為一個句子:沒有陪伴,就沒有發現;沒有發現,就沒有發言權。家庭對於孩子成長的意義在於引導,你發現孩子做得對,及時發現並肯定,偶爾的行為經過正強化就有可能轉化為一種良好習慣。反之,如果孩子做得不對,及時發現並引導修正,許多不良跡象就在萌芽狀態得以抑制,並從此走向正確方向。正所謂:播種一個行為,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收穫一個性格;播種一個性格,收穫一個命運。問題是,你如果沒有陪伴,不能及時發現,就有可能錯失教育的最良時機。並且,錯過就錯過,過了這個村就可能不會再有這個店。孩子的成長,有許多的敏感期,語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一旦錯過,錯失良機,遺憾就有可能是一輩子的事。是故,孩子良好品性養成,需要家長在側,需要家庭不間斷的顧看與持續給予滋養。你不陪伴,不一起吃飯、遊戲、休閒和學習,不僅漸漸茫茫然,且一切美好理想皆有可能是枉然。

第二,少一點指責,多一些幫助。孩子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家庭的問題,不論生活,還是學習。先是孩子的生活習慣,後是性格養成和品性的積澱,再就是學習習慣的培養,無一例外,都需要家長給予必要與精心的引導與幫助。所有這些,都需要家長提出明確要求,然後不斷以身示範,並給予必要督促,直至定型。即便定型之後,也有可能因為主客觀的因素,偶爾會有偏離,需要家庭及時修正。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孩子出現問題,一定不是其主觀上的願意。尤其是學習問題。態度的,方法的,還有能力等方面的問題,孩子只要出現,他需要的,不是批評、指責、謾罵和暴力毆打,而是幫助。有時,他明白問題所在。有時,他卻懵懂。怎麼辦?家長需要站出來,需要給他指點迷津,需要引導其反思,需要給他一個正確的方向。如若家長心有餘而力不足,也不著急。及時請教專業的人士即可。專業的事,交由專業的人士來做。對此,必須謹之慎之。尤其孩子入學之後。態度儘可能友善,讓孩子感覺家庭是他永遠的港灣,父母是他永遠的夥伴。如此良性循環,不僅自信自強,還有動力源泉,於是,成長成功就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第三,給孩子一定自由成長的空間。不要總是盯著孩子。有了孩子,家長因為在意,很容易形成一種強迫症,希望可以時刻監管到孩子。其實,完全沒有必要。否則,孩子很容易失去自我。古語有云:溫室裡長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但凡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兒,完全可以交由孩子自已去辦。孩子不會,可以告知方法,可以手把手交他。一旦教會,便完全可以放手。也許他慢,但是慢慢的鍛鍊,慢慢的堅持,總會有快的一天。熟能生巧,必定的。重要的,你要給他時間,給他鍛鍊。而莫要越俎代皰。否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能力低下,養成依賴,缺乏主見,凡事習慣去等待。等待啥呢?等著有人來給他安排,告訴他做什麼,不做什麼,什麼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要重點做,什麼……沒有辦法,他從沒有自由成長的空間。身為家長,你只要把握住大方向。一旦明確方向,他就可以自我成長。《認語》有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他選擇,他便對自己負責。他喜歡,他就要承擔。他有控制感,他才有幸福感。他有自由成長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歷練,慢慢他就能夠獨當一面。

第四,言傳身教,是最好的育兒良方。不要指望奇蹟發生。天上掉石頭的事兒常有,但掉餡餅的事兒卻從未發生過。身為家長,對於孩子,你肯定會有很多美好的希望,甚至幻想。那麼,請一定謹記:孩子是你的影子,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是故,只要孩子在你面前,你就必須嚴格約束自己。你希望孩子誠實,你就必須誠實。你希望孩子有禮儀,你就必須尊老愛幼。你希望孩子有良好教養,你就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你希望孩子有閱讀的習慣,你就必須有閱讀的習慣。你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你就必須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你希望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你也就必須做在前面,將手機平板丟得遠遠。諸如此類,等等等等,你都必須盡己所能,給孩子做最好的表率與效仿的典範。相對於說教,更重要的是行動。莫要擔心,你在做,他在看。今天看,明天看,今年看,明年看,看著看著,就有習慣,看著看著,一切就成了自然。你要相信“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力量。你要懂得,這世上本沒有什麼巧合,所有偶然都是必然。

第五,務必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和習慣。中國人做父母,其實多半是一種風險。因為優生優育喊了許多年,卻多半隻是一種宣傳。試想,普天之下,哪個職業不是持證上崗?律師,得有律師資格證書。醫生,得有行醫執照。去政府謀個公務員乾乾,也要筆試面試,把你弄得團團轉。你不差錢,買幾輛豪車玩玩,沒有駕駛證,車在庫裡,也只能望洋興嘆。可是,你看你有做父母的資格證麼?哪怕結業證書也成。你有麼?沒有。你有的,充其量只是一紙結婚證書。但聰明的,那只是法律允許你與一個異性結為合法夫妻的憑證。至於其他,什麼也不能算。你有與生俱來做父親母親的本領麼?那麼,回答我幾個問題: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孩子是順產好,還是剖宮產好?理由何在?孩子滿月之後,慢慢的手腳可以動彈,為何逮什麼都喜歡往口裡面塞?等到肌肉漸漸豐滿,為何孩子樂此不疲去撕去扯去扔去丟一個物件?再漸漸大起來,孩子為何會認生?怎樣培養一個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什麼是青春期逆反?孩子早戀怎麼辦……如果你不能答,就去學習吧。學習,永遠不晚。過去錯過了,後悔無益。有用的是,現在開始,趕緊行動起來。活到老,學到老。做人如此,做父母更是如此。唯其如此,方可以不變以萬變,一切處之泰然。

總之,做父母這件事,你馬虎不得。非但不能隨意應付,還得細心、耐心和精心唯有。三“心”高照,一絲不苟,心細如髮,以工匠精神行事,方可高枕無憂,諸事可成。


老愚1234


發現長處,培養長處。


名老中醫養生匯


娛樂綜藝節目大肆模仿韓國的,英國有很好的教育模式不知道為什麼不借鑑學習?


用戶倚窗聽雨


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只要有良好的習慣的才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發展,但是良好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這個的靠家長的努力去不斷地改變孩子,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希望家長能堅持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