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做不完”,申論“接地氣” 國考最熱涉魯職位“千里挑一”

行测“做不完”,申论“接地气” 国考最热涉鲁职位“千里挑一”

進入考場前,仍有不少考生在加緊複習。

12月2日,201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共科目筆試開考。據悉,受國家機構改革、提高行政效能的政策影響,今年國考各部門整體縮招,全國共有137.93萬人爭奪1.45萬個崗位,平均競爭比達到95:1。其中,涉魯的502個職位共招錄623人,最搶手職位“千里挑一”。從考試現場情況看,棄考考生不少,有的考場一共30人,甚至只來了10名考生。

齊魯晚報記者 周國芳 王小涵

進入考場前

還在拿手機刷資料

2日,在濟南歷下實驗小學考點,霧濛濛的天氣並未阻擋國考大軍的腳步。據國家公務員局的統計數據,本次國考報名人數約140萬,其中137.93萬人通過審核,平均競爭比達95:1,為近5年來最高,最熱崗位的競爭超過4000:1。

這是自2009年至今連續11年國考報名突破百萬。其中,2019年國考涉魯職位報名人數已超5萬,涉魯職位平均競爭比約為80:1。儘管今年涉魯崗位較去年約縮招1000人,但考生的熱度不減,在涉魯的502個職位中,最熱崗位“千里挑一”。

開考前,仍有不少考生在考點外進行考前衝刺,想抓緊時間再記幾個知識點。從現場採訪情況看,大多數應屆大學生考生都是“95後”,對於複習方式,他們也呈現出與往年考生的不同之處。去年仍作為主要複習資料的紙質版書籍,在今年肩並肩候考的“人牆”中已鮮少出現。從考點現場看,六成以上的考生僅帶著隨身包及考試工具,在進入考場之前拿著手機刷資料。

“我的考點在山東公路技師學院,早上下雨了,有的輔導機構就讓考生去他們開來的大巴車上避雨複習。”2日,考生小琳說,往年蹲守在各考點為考生贈送紙質資料的各輔導機構今年聲勢漸小,紛紛轉到線上組群刷題開網課。

2019年1月中下旬,考生可登錄考錄專題網站,查詢公共科目筆試成績、最低合格分數線和進入面試人員名單。筆試成績公佈後,面試具體時間由招錄機關確定,按照往年安排,一般在2019年3月底前進行。

“行測做不完”上熱搜

有人考了一門就要棄考

“上午行測考試,考場裡就有3個考生沒來。剛考完行測,考場裡就有人說沒做完,下午申論要棄考。”2日下午,在濟南錦苑學校,隨著申論考試結束的鈴聲,考生王宇(化名)走出考場,這是王宇第二次報名參加國考。

王宇報考的是涉魯國稅崗位,競爭尤為激烈,今年平均95:1的競爭比讓他感到了壓力。“今年職位這麼少,我感覺棄考率應該特別高,就到所在的國考微信群裡問了一句,聽說有的考場11個沒來,還有的考場就來了10個。”

觀察過去幾年的數據,每年都有不少考生選擇放棄考試。2018年度國考,共有165.97萬人過審,113.4萬人實際參加考試,棄考人數超過52萬。而在2017年度國考中,148.63萬名過審考生中有98.4萬人最終參加考試,棄考者同樣超過50萬。根據中公教育數據發現,歷年來國考棄考的比例都有將近31%。

值得注意的是,2日上午行測考試結束後,“行測做不完”這一話題就上了熱搜。實際上,在短時間內做完規定的題目,行測的時間可謂很緊張。“考場上以1995、1996年出生的考生居多,由於首次接觸國考,缺乏相關考試經驗,考行測的時候蒙了,題量大沒做完、來不及塗卡,再加上今年崗位競爭激烈,有些考生感覺自己希望渺茫,索性棄考。”王宇說。

“十九大報告”入考題

申論案例“接地氣”

“有些常識題太直接,不會就是不會;有些言語題太繞,吃不透題幹。”這是王宇對今年行測題最直觀的感受。他認為,今年考古詩、名言的題目少了,題目難度並無明顯變化。

今年國考的行測考題有哪些創新點?聯創世華公考專家韓速分析,今年時政熱點類題目較往年增加不少,考點也非常新穎時髦,例如“十九大報告”“扶貧”“國家機構改革”等。在言語理解與表達題中,“智能製造”也趁此機會“秀”了一把。

中公教育專家提到,今年時政和法律部分是行測常識判斷考查的重點內容。常識判斷20題中時政考查4題,法律考查8題,其中市地考題中“十九大報告”相關考題就考了3道,多屬於原文考查,相對簡單。

“今年的申論題目通俗易懂,比以往更好理解。”小琳介紹,在平時練習往年申論真題時,感覺材料對自己來說比較空泛,難抓住中心思想,但今年材料比較“接地氣”,答題相對來說容易了。

據考生介紹,今年國考申論地市級的主題為“響應時代召喚 實現價值追求”,展現了“三農”新故事、典型脫貧攻堅案例、大學生村官成長的歷程、新時代背景下對於文藝創作的反思,以及一些關注現實、利國為民的典型人物事蹟等。

“今年的地市級申論考題材料篇幅為5則,比2018年減少1則。閱讀難度有所下降,考生能有更多時間答題。但同時,由於材料多為案例型,所以對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聯創世華公考專家郭旭分析,申論副省級卷則是要求考生在答題和備考上加強對國家大政方針和領導人講話的學習,以便領悟材料精神與主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