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一瓶東西湖啤酒的三“口”轉變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在武漢臨空港(東西湖區),有這樣一位勞動者,40年裡,他見證和參與了一個區屬企業資產暴增500倍的國企改革奇蹟。

他叫牛剛,他現在是東西湖區臨空港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那家企業,就是當年產品暢銷武漢三鎮的行吟閣啤酒。

——《最美臨空港(東西湖)40年40人40事》

丨劉群

採製丨劉群

1

誕生

提起“行吟閣啤酒”,老武漢人沒有不知道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行吟閣”已經成了武漢百姓餐桌上的寵兒。

生產這個啤酒的企業是東西湖啤酒廠,它的前身是瀕臨倒閉的東西湖區區屬蔗糖廠。為了救活企業,在無設備、無技術、無銷售渠道的條件下,開始轉行做啤酒。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圖為“復古”行吟閣

牛剛說:要翻身的這種願望很強烈,當時的區委區政府也選了一套很開明的班子,書記張光樂、廠長陳爾呈。

當時條件確實艱苦,去學習都沒有現成的教材,找了一本啤酒發酵的教材,師傅們抄成講義,就是那種用蠟紙刻的,一油印,發給每個人去學習。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2

兼併

短短8個多月後,東西湖啤酒問世,一年後的1983年達到設計生產能力,年產1萬噸。

從此,武漢人有了能向八方親朋炫耀的本土啤酒,東西湖啤酒廠也實現了自己的第一個企業輝煌,鼎盛時期供應商甚至要提前一週排隊才能拿到貨。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新款行吟閣

到了1991年,產銷兩旺的局面讓市政府下定決心,批准區屬的東西湖啤酒廠兼併市屬的武漢啤酒廠,成立武漢東西湖啤酒集團公司。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這次“蛇吞象”式的兼併和改革,讓東啤集團站到了二次輝煌的門檻前。

區屬的農墾企業兼併市屬國有企業,在當時全國沒有先例,所以引起了很大的震動,牛剛回憶,“這裡面帶來了很多思想觀念、內容和形式的碰撞。”

3

轉型

1997年,武漢東啤總產量跨越到30萬噸,位列全國前十,產量最高的時候甚至躋身全國前五名。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行吟閣啤酒廠區

但是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的那個年代,這種輝煌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巨大的危機。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內知名啤酒企業通過引進外資、推行合資,提升全鏈條工藝等手段,不斷打破傳統啤酒銷售的區域限制,在全國掀起一個又一個競爭、合併、搶佔市場的大戰。

“東西湖啤酒”這個武漢本鄉本土的品牌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企業利潤空間和經營空間不斷被壓縮。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現如今餐桌上的行吟閣

危機面前,市區兩級經濟決策者和東啤的企業家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寧可出讓控股權,也要讓企業在市場拼殺中留下來、強起來、走向全國和世界。

牛剛回憶說:雖然退出了主導地位,但是東啤集團依然存在,作為股東,東啤的收益,分紅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這時候再尋找機會進行了第二次創業,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為企業的發展也留住了充分的發展空間。

4

升級

1996年和2002年,原東啤集團先後和法國達能集團、華潤創業啤酒等企業合資,先後成立武漢歐聯東西湖啤酒有限公司、華潤雪花啤酒(武漢)有限公司。

這兩次合併,東啤拓展出新的經營樣態,也讓曾經的爭議聲漸漸沉寂。1999年,東啤集團接手金銀湖板塊開發重任,就此走上企業第三次輝煌的征程。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無法抹去的記憶》

時任武漢金銀湖生態商務城管委會副主任的牛剛回憶:我們進入金銀湖這個版圖,進行園區開發建設,做園區建設的開發者、管理者、運營者。來的時候是一片荒原,而且面對的是從來沒有從事過的園區的開發建設與招商引資。

5

“他說”

牛剛現在是東西湖區臨空港工業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談及東啤一次次轉型,他十分感慨。

“1981年轉產啤酒廠的時候,整個企業的固定資產372萬元,與法國達能合資的時候,劃到合資公司的資產就有2.8個億,資產4個億左右。到了現在,我們整個資產的規模超過20個億,資產增加了500倍,完成了華麗的轉身。這麼多年的發展,一次一次的成功,與我們的踏實進取,敢想敢幹的精神密不可分,這是我們企業的基石。這四十年東啤走過,我作為當事人,這是我最深的體會。”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復古行吟閣廣告模特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關注我們

喝雪花、行吟閣

(但不想自己出錢)

This is

FM88.4 Wuhan News Radio

人物丨一瓶东西湖啤酒的三“口”转变

FM88.4 AM873

還有13篇要做的小美丨製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