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您是否扼殺了您孩子的可能性?

手機用戶13246078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對於孩子的教育表現出過多的焦急思想,這種發起思想如果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說它是一種焦慮行為,這種焦慮行為不僅僅是影響了家長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情緒,更有可能對整個家庭氣氛,對個整個家庭關係產生不好的影響。

首先第一點擔心孩子在以後的社會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於是千方百計的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可能他不喜歡的技能,比如說舞蹈,鋼琴,輪滑。

我們知道每個孩子在現在的社會成長中,以後可能會參與到一些海選中,這些海選在我們的電視網絡媒體中見的最多,大多都是一些娛樂節目,最低最低你也會唱兩首歌,這彷彿是一種作為學生作為一個現代社會人最基本的技能。

於是家長焦慮,幫著孩子補習各類輔導班,各類興趣班,這是第一種的焦慮,也就是說讓孩子有個一技之長。

第二類的焦慮就是替孩子去考慮一些他不應當有的事情,害怕孩子在以後的成長過程中沒有過多的社會知識,沒有過多的社會經驗,沒有過多的成績來滿足自己踏入社會之後的需求。

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對孩子成績的要求上,每個家長都心裡非常明白,如果排名次的話,肯定有第一名,也有最後一名,但是家長們擔心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在班級裡的名次最好是越向前越好,如果是第一名那就是更好的了,彷彿第一名就可以代表著以後考入清華北大,但實際上這種焦慮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必要。

知乎各類語數英的輔導班,讓家長應接不暇。家長寧願花一些錢也要讓孩子的成績滿足多少分,家長在閒談之餘就是詢問孩子這次考試考了多少分。滿分家長會感到倍有面子。

無論多少種焦慮最終都落在了孩子身上,那麼就造成了孩子的焦慮,於是現在網絡中我們看到了各種類型的傷害事件,體罰孩子,打罵孩子,甚至孩子和家長起了更嚴重的衝突,造成了家庭的破裂。

當家庭破裂之後,所有的人都會惋惜,都會感嘆都會後悔,甚至都會選擇,如果知道發生一系列不幸的事情的話,那麼可能及早的就放棄了一些不應有的焦慮。

所以順其自然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狀態,按部就班,腳踏實地,或許孩子更容易成長。


杜宜城老師


我先給大家舉個實例。有位高一家長,孩子學校前10,在實驗班,有次考試排學校19名,家長開始找老師談話,找孩子談話,分析成績下降原因,弄得全家吃不好,睡不好,媽媽更焦慮到吃安眠藥才能入睡。如此這般,孩子高一下學期拒學,補課不去了,學校正常上課也不去了,感覺壓力太大,對自己失望,對學習能力懷疑。

家長的焦慮坑了孩子。我原高中老師,我深知學生壓力很大,每天學習內容很多,還要完成各科練習題,每週一小考,每月一大考,如果家長再給壓力,會壓垮孩子的。

其實,你在孩子初高中學習中能起的作用微小,你能做到管好後勤,保證吃住行就行了,你的焦慮只能帶給孩子負能量。

取消焦慮,相信孩子,他能發揮到最好,如果孩子不是學習的料,你更沒必要焦慮,因為事實證明條條大路通羅馬。


寒梅傲雪1991


事例:

記得上個月,我女兒放學回家告訴我說:“媽媽,我們班幾乎都去上**輔導班了。” “哦,他們上的什麼課?”

“語數外都補,還要學習一門奧數,**學校說了,如果不上他們這個輔導班,就是學習再好,也不可能考上**中學的。我們班最不愛學習的也報上名了。”

“他們自願報名的,還是家長報的?”

“當然是家長給報的,他們可不願意學習。”

事例解析:

這是家長典型的“焦慮”行為,他們總是認為自己不能教育好孩子,而是拿錢買個忽悠,至少當時被放鬆了焦慮的內心。

就像有的孩子在學校老師的課堂上不能好好學習,難道輔導班的老師講課,他就能很好改變了自己對學習的態度?何況輔導班裡也只是提前學習課本知識。

其實增加了補課行為的孩子,他們不僅沒有提高學習成績,甚至很多人開始厭煩學習,甚至更加沒有時間找到自己的學習方法,更加沒有時間深入探討學習上的問題。

還有的家長聽別人講哪一套試卷對孩子的練習比較有用,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買來讓孩子去做題,結果只不過是增加了孩子學習上的負擔,僅僅是做了重複的勞動而已。

總結一下,父母的焦慮,特別是在孩子學習上的焦慮,容易扼殺孩子很多的能力和天賦。

1、孩子沒有時間發展自己的探索精神。

2、因為強制灌輸,孩子不能夠有很好的創造力。

3、由於只關注學習成績,導致孩子的心靈教育嚴重缺乏,各種心理問題得不到重視和解決。

4、孩子沒有主見,不敢或者是沒有時間思考自己的想法。

5、實踐能力太匱乏。

6、情感體驗太少。


佳話童心


唐代歐陽詢在趕路途中,偶然發現晉代書法名家索靖寫的石碑。他觀賞了一陣,剛準備離開又忍不住返回,然後下馬繼續研究。最後,乾脆坐下來反覆揣摩,競在碑旁一連坐臥3天。後來,歐陽詢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唐代歐陽詢為研究名家書法,不惜時間,竟在碑旁一連坐臥3天,通過反覆揣摩書法名家的書法,兼收幷蓄,最終成為一代大書法家。

2017年9月10日,身高1米4的10歲女童張易文,到河南商丘工學院報到。經過一年復讀,張易文以352分的高職單招成績,被商丘工學院專科錄取。張易文從4歲就不去學校就讀,開始在家裡學習。父親張亞東表示,教育就是“早快好省”,自己改變不了現狀,只能改變自己的子女。此事引發廣泛質疑、批評。小女孩的父親想其女兒早日成才,不惜按下成長的“加速鍵”。這值得深思。教育是一門科學,要講求規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在強調教育不只是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完整人格培養和完善的過程。材料中的小女孩雖然考上了大學,但是她的童年缺失了、同齡人的陪伴缺位,這些都將影響她成為一個具有健全人格、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即便上了大學,也難免讓上人為小女孩的未來捏把汗。

人材貴乎善養,不貴速成,請罷童子科,息奔競,以保幼稚良心。這是南宋李伯玉請求廢止童子科的奏疏,其內容對於今天受困於教育焦慮症,急於驅策、難息奔競之心的家長不無參考價值


愣眼看世界


教育焦慮,應該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育這個行業焦慮;一種就是家庭教育焦慮;我看這個問題,指向的應該是家庭教育焦慮。下面我從家庭教育焦慮的表現,和對孩子的影響兩方面,來說明教育焦慮對您孩子的影響。

家庭教育焦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對孩子的學習,經常生出無力感,自己怎麼做,都喚不醒孩子的學習熱情。週末補課、甚至一對一輔導;暑期升學銜接班;英語輔導班;數學興趣班;寫作輔導班。能對孩子學習有幫助的,是一個也沒少,但孩子的成績依然沒啥起色。而且,孩子也越來越煩躁、焦慮,甚至厭學。

二、對學校、老師心生怨氣,總抱怨學校老師沒盡到責任。總覺得老師不關注自己的孩子,甚至還可能歧視孩子;對個別私自辦輔導班的教師極其憤怒,認為教師這個群體完了,自己的孩子怎麼攤上,這麼個黑暗時代;對網絡上傳播的教育負面信息特別關注,總是感慨過去的老師多好多好,現在的老師怎麼都這樣了!

三、孩子考試前後,總是焦慮不安、生怕孩子考不好。孩子學習時,自己也拿本看不進去的書在看;總是小心翼翼不敢發出動靜,生怕影響孩子學習;孩子考完試,總打聽別人家的孩子考的怎麼樣,不如自己,焦慮減輕,比自己孩子好,焦慮更加嚴重,總想讓孩子知道,“我付出了這麼多,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

家庭教育焦慮對孩子的影響:

一、因為不考慮孩子的感受,盲目學習,扼殺了孩子探求未知的興趣,學習過程完全是被動的,嚴重的產生厭學情緒。

二、對教育的不滿、學校老師的蔑視,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師、不聽課、頂撞老師,甚至與老師動手。對老師沒有起碼尊敬的孩子會聽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嗎?

三、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來跟自己孩子比較,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讓孩子喪失信心。總抱怨“我付出了這麼多,你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使孩子揹負了深深的負罪感,網上不時爆出的因為孩子沒考好自殺、甚至有一則孩子沒考好,母親失手殺了孩子,自己懊悔自殺。都與孩子不堪重負有極大關係。

各位家長,看到這裡,希望您好好反思,平時有沒有這樣做呢?孩子今後的道路還很長,不能以一時定勝負的。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您想好怎麼做了嗎?


杏壇師語


稍微有一些經濟學和市場學常識就應該知道:刺激消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製造“焦慮”。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早在1912年就說過:“光是製造出令人滿意的肥皂還不夠,還必須誘導大家洗澡”。於是公司發明並傳播了口臭和體臭的概念,通過給人們“洗腦”來創造需求。“焦慮”消費的兩大心理來源一是對自己缺陷的恐慌,二是對別人生活的羨慕。

想想我們自己養育孩子的狀態,就會發現很多我們的焦慮很大程度是被教育產品商家從上述兩個普遍的心理動因入手套路出來的——先幫你深刻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養育好一個孩子,然後再告訴你別人這樣養孩子很好,進而向你推薦相應的產品和服務。作為普通人,我們容易對自己的缺陷特別敏感,又常常羨慕別人的優點,一旦陷入”焦慮+羨慕“的思維模式中,就特別容易形成不理性消費。在海量“科學育兒”、“成功學”理念的狂轟亂炸下,大多數普通家長一面深深自責自己不是好家長,一面恨自己掙錢太少沒辦法給孩子提供最優質的教育資源。

於是大多數家長都陷入一個疲憊不堪的循環:孩子不是“理想的樣子”——花錢佔用優質教育資源——拼命掙錢犧牲對孩子的陪伴——孩子還不是“理想的樣子”——繼續花錢——繼續掙錢……

沒有人生來就會做父母,如果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經歷,就會發現當年我們面對的同樣是焦慮的父母。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從未經歷過“獨生子女”時代,全民性的“育兒焦慮”是從獨生子女的現象開始的。今天我們不是要指責某個政策,已經發生在幾代人身上的事實我們無法改變,每個家庭、每位父母能做的是認真看清這些焦慮心理的根源,為下一代創造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成長環境。

我經常會遇到別人問我:你希望女兒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答案是:成為她應該成為的樣子。比如說她愛說話,希望她將來能做發揮自己語言特長的事情;她柔韌性不好但又喜歡跳舞,希望她自己選擇要不要為了練舞蹈受身體的折磨;她敏感好動喜歡一心多用,將來上學可能不是老師很喜歡的學生,但只要她不被老師的態度困擾我不會去強迫她做“專注力訓練”。我和女兒都特別喜歡一首英文歌裡的歌詞:I love the way you are,I take the way you are. (我愛你的樣子,我接受你的樣子。)

真誠接納並認可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特質,不要總是抱著“矯正”和“催化”的心態去幹擾孩子的成長,這樣你會經常驚喜於孩子帶給你的“意外”。前幾天女兒遊樂場畫畫,模板給了一艘輪船,女兒沒看模板,自己畫了海水、天空、夕陽、輪船的煙霧,遠比模板示範的樣子生動好多。

成長首先是孩子的事,其次是家長的事,最後才是教育機構的事。所謂培養,不是為了緩解家長自身的焦慮把孩子送進價格昂貴的學校和提高班,而是不管距離多遠,將愛始終停留在他的身上,關注著他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每一秒的開心與煩惱,當你們不得不分別的那一刻到來時,他將有足夠強大的內心去獨自面對沒有你的世界。看清這些養育的本質,我們就會放慢腳步和孩子一起成長,面對真實的自己,面對真實的世界,做更好的自己,就能做更好的父母。

上述觀點供您參考,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關注我,我們一起探討養育孩子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

親媽:留英雙碩士,傳媒經濟學博士在讀,高校媒體專業教師,致力於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更好的自己。


親媽學堂


我敢肯定也可以負責任的說,我沒有扼殺孩子的天性。自始至終,我一直秉承一個宗旨,學習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別人,更不是為了別的什麼事。孩子愛好讀書,成天抱著書看,看了還要寫作,這種習慣一直伴隨初中高中。高中受到北大作文比賽邀請函,班主任老師害怕我不讓孩子參加,特地給我發了信息,其實我已經做好了去北京的準備。高二暑假,別的孩子忙著補習,我家孩子一直在參加作文比賽。只要孩子的愛好興趣是健康的,積極的,不要太過多幹擾孩子的成長。


最是花香


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家長更關心的問題,很多家庭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付出了很多,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理、財力。關心孩子是否能夠在考試中獲得高分,然而忽視掉了孩子的真實需求。慈溪學大教育專家表示如果家長的方向選擇錯了,那麼孩子努力的方向就會錯了。


現在的很多教育電視中更高詞彙就是“怎麼辦”,這主要還是為了迎合家長。“孩子對數學沒有興趣怎麼辦?” “讀課文總是跳行怎麼辦?” “小朋友沒有時間觀念,拖拖拉拉怎麼辦?” 家庭教育節目中,涉及具體學習問題的環節往往更受歡迎,家長在提問時充滿期待,恨不得專家當場開出“處方”。


電視節目中說到的教育理念,卻遭到很多家長的反對,還有一些人甚至認為學者的建議其實就是脫離了實際情況。在一次幼升小的討論節目中,就有家長和學者之間發生了爭吵。教育學者強調幼兒園的孩子並不需要提前學習拼音、數學等小學課程,否則可能會過度消耗孩子的學習興趣。


更後家長們就集體的反駁學者:“到了班裡同學都會,我的孩子不會怎麼辦”、“入學測驗答不上怎麼辦”、“孩子跟不上自尊心受挫怎麼辦”等等。


對於教育類型的節目來說應該經常的解讀“為什麼”,只有知道了“為什麼”才會知道“該怎麼辦”。有位學者表示,如今的教育類型的電視節目不能就是盯著“為什麼”沒完沒了,而是花更多的時間關注教育理念,改善教育存在的誤區,試著讓家長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他舉例說,曾有家長因為孩子總是審題有問題而帶其去醫院看病,甚至還開了治療多動症的藥;後來看了某檔教育節目,才知道孩子的問題是“學習障礙”,在閱讀、識記時會出現困難。在海外,學習障礙是入學篩查的項目,但是國內家長對此並不關注。“別看某些教育概念很專業,如果家長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就能在教育上少走彎路。”


慈溪學大教育老師瞭解到在教育專家的眼裡,應當該變教育類型節目陷入“怎麼辦”的狀態,核心問題就是首先改變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觀點和錯誤的理解。過高的期待、過分的保護,導致家長普遍產生一種“養育焦慮症”,一談教育往往情緒會壓過理智,更終過分關注學習方法而忽視成長和教育的本質。


一些學者建議家長們放寬孩子成長的範圍,不能一味地強調競爭,更不能用所謂電視裡學來的辦法綁架孩子的成長。“在應試教育之外,補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一課,才是電視教育節目的主要角色。”


慈溪學大教育一對一輔導老師建議家長對孩子適當的放寬,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不要讓孩子一味的競爭,更不能讓電視裡面的教學方法綁架了孩子的成長。除了在應試教育之外,首先加上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這一堂課,這才是教育電視節目更重要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