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剖”水稻小龍蝦連作和共作模式!

深度“解剖”水稻小龍蝦連作和共作模式!

稻蝦連(共)作。水稻小龍蝦連作和共作模式,是指在水稻田裡通過一定的田間工程改造,合理套養一定數量小龍蝦,發揮小龍蝦除草和排洩物增肥等功效,實行水稻小龍蝦共生,以取得生態環保、高產高效的模式。這種模式可實現“田面種稻,水體養小龍蝦,蝦糞肥田,稻蝦共生”的效果,是一種把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有機結合的立體生態農業生產方式,符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循環高效的農業經濟發展要求。主要技術要點如下:

①田間工程建設。稻蝦共(連)作的稻田應選擇低窪低產地區,水稻和小龍蝦種養使用的水源應符合農業用水和漁業用水標準。一是挖溝。水稻收割後,用小型挖掘機沿稻田四周距田埂內側2.5~3.0米處開挖環形溝,溝面寬1.2~1.5米,溝底寬0.6~1.0米,溝深0.8~1.2米,環形溝不封閉,在稻田的一端留10.0~20.0米不挖通,便於插秧和收割時插秧和收割機械通行。二是加固加高田埂。利用小型挖掘機開挖環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壓實田埂,防止小龍蝦在田埂上掘洞。田埂高於水稻單作田埂高度的0.3~0.4米,避免引起田埂塌陷和水土流失。三是設置防逃設施。進水口用25目聚乙烯網片製作長方形網袋;排水口用25目金屬網片,並安裝倒簷,防止小龍蝦逃逸;進排水口設置在斜對角線上。田埂上的防逃設施可採用石棉瓦材料或農用塑料薄膜,防逃設施高0.4米左右。

②小龍蝦投餵。

一是做好茬口銜接。水稻小龍蝦連作模式,當年水稻收割後的9月底或10月上旬~次年6月上旬養殖小龍蝦;5~6月上旬專田育秧,6月中旬~9月底種植水稻,以水稻種植為主;5~6月上旬用地籠捕撈小龍蝦,留下部分規格較大的小龍蝦苗種與水稻共作,作為後備親蝦培育。

二是小龍蝦投餵。一般8月中旬~9月上旬,每畝投放15公斤親本蝦。補投親蝦與水稻共作時間為30~40天。蝦生育期間要投餵植物性飼料,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次年的3~6月每隔15天投一次水草,用量為每畝80~120公斤。在小龍蝦種蝦投放前,在溝內深水區水草處投放一些有益活餌料生物,如水蚯蚓、田螺和河蚌等,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小龍蝦品質和規格,使小龍蝦增產,另一方面,可以減少投入,降低生產成本。

生力泰 預防腸炎 抑菌調水拌料 腸道衛士,調節腸道,抑菌調水;減少患病風險,防止病害復發 現在購買生力泰滿100立減30!

③稻蝦種養管理。

一是選擇適宜的水稻品種。稻蝦連作稻田水稻生長季節為6~9月底或10月上旬,因此選擇生育期應在150天左右的莖稈矮化品種。6月中旬大田中小龍蝦捕撈基本完成後,開始移栽秧苗,移栽密度每畝1.3-1.4萬穴。

二是巡田控水。在3~6月連作小龍蝦生長季節,早晚巡田一次,觀察小龍蝦攝食和活動等狀況;根據觀察情況及時調控水位,通過水位的適當升降減少水位波動,使水溫始終適合小龍蝦的生存和生長。水位變化幅度在0.3~0.6米之間。稻蝦連作期間,第一年水稻收割後至越冬期結束,大田水位控制在0.3~0.5米,環溝水位控制在0.8~1.2米;第二年水稻插秧前,大田水位控制在0.4~0.6米,環溝水位控制在1.2~1.5米;避免小龍蝦減少蛻殼次數。稻蝦共作期間,留田小龍蝦數量較少,水位控制以適宜水稻生長為主,採取淺灌即排,誘導小龍蝦集中到環溝中,環溝中水位控制在0.8~1.0米。

三是施肥。為保證水稻產量和小龍蝦安全,選擇生物複合肥。緩慢將大田水排至近幹,小龍蝦會主動遷移到環溝中,然後採取少量多次,分片施肥的方法,促使肥料較快沉澱於底泥中,隨後加水至正常深度。次年的2月底~5月底每隔20天施1次充分發酵的有機肥。嚴禁使用對小龍蝦有害的化肥,如氨水和碳酸氫銨等。

酵之源 進口EM菌種 輔助肥水;自己發酵,有益菌活力高、效果好、畝調水成本低至約1元

現在購買酵之源滿100元送價值45元恆溫加熱棒!

四是分段曬田。曬田按照乾溼交替的原則,重點抓好兩次曬田。第一次烤田7月中旬開始,烤田持續時間7~10天,烤到大田土壤表土出現裂縫為止,抑制水稻的無效分裂。第二次曬田水稻成熟時9月下旬開始,緩慢排水使大田田面露出,小龍蝦會選擇掘洞或遷移到環溝中,一致曬到大田土壤板結乾裂,便於收割機作業。

五是病害防治。在投放親蝦前用生石灰水對蝦溝進行消毒;定期潑灑EM菌液調節水質。六是捕撈收割。小龍蝦起捕時間集中在4月上旬~6月中旬。採用蝦籠誘捕,捕大(30克以上)留小,適時捕撈。從4月下旬開始不斷將達到商品規格的小龍蝦起捕上市,使在田小龍蝦密度不斷降低,提高生長速度,到6月中旬結束捕撈。第二次曬田後收割機從環溝閉合處進入大田收割水稻。

深度“解剖”水稻小龍蝦連作和共作模式!


文章來源:江蘇省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揚州大學農學院、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等

如果你對文章有什麼看法和意見,歡迎在文章留言區參與評論

深度“解剖”水稻小龍蝦連作和共作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