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中世紀騎兵為何敢橫衝直撞?

xyxy668


歐洲中世紀騎兵之所以敢橫衝直撞,關鍵是因為歐洲生產力和經濟實力退化所導致軍制衰退,特別是步兵力量的衰落。

這就要提及歐洲的封建制了。

公元七到八世紀,封建制在歐洲發展到完善的頂峰。歐洲封建制度有很多個來源,有羅馬帝國後期,失地農民依附於大地產所有者產生的租佃關係,也有日耳曼蠻族從歐亞大陸腹地帶來的軍事貴族傳統,還有黑暗時代早期法蘭克王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的影響。

比如法蘭克王朝既沒有依賴官僚機構來管理軍隊,也不是簡單的原始部落系統上。他們由3-5世紀日耳曼軍事貴族體制發展起來的。年輕的戰士通常會為了追求財富,加入一個成功的軍事貴族所建立與組織的戰團。這些追隨者必須保衛他們的軍事首領,併為他戰鬥到底,並從首領那裡獲得財物。

當法蘭克人擴張並建立王國之後,財物就變成了土地,領導者與追隨的戰士成為國王與騎士。這也是法蘭克王國成為封建“采邑制”王國的開始。

在封建制度下,土地的所有權由國王分配給貴族,貴族將土地分配給手下的封臣,封臣們則控制著手下具有人身依附關係的農奴耕種土地。作戰時,國王召集諸侯作戰,諸侯召集封臣作戰,封臣則召集佃農作戰。

當社會財富向一些職業武士集中,那麼結果就是他們會選擇一種資本密集型的兵種作為職業。這就是重騎。戰馬和盔甲都是花費不菲的奢侈品,而要有效駕馭馬匹進行作戰則需要從小開始的長期訓練。

而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同時,意味著希臘羅馬時代那種公民兵類型的普遍徵兵制的崩塌。由農奴構成的步兵變得贏弱和缺乏訓練。結果可能幾千個農奴也擋不住幾十名騎兵的衝鋒。

而且封建騎士的個人勇武也毋庸置疑。比如1429年5月的帕提之戰中,在聖女貞德的鼓舞下,一百名法國騎士一個小時之內,竟然把五千名久經戰陣的英國長弓兵殺掉了一半多,而自己僅有五人陣亡。

但如果騎士真仗著自己的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上去浪,有時候下場也不是很好。比如著名的克雷西和阿爾庫金之戰。法國騎士玩無腦豬突就被英國人教做人了。

而且在這兩戰之前,法國騎士就在佛蘭德斯(泛指古代尼德蘭南部地區,現在比利時、荷蘭和法國的一部分)人手下吃過苦頭了。

1302年7月11日,佛蘭德斯地區的科特賴克城外。6000-7000以騎士為核心的法軍,對抗9000人左右、以手持長矛和刺槌的步兵為核心的佛蘭德斯人。

結果,無腦衝鋒的法國騎士被佛蘭德斯人暴打,僅騎士就陣亡了上千人。佛蘭德斯人僅傷亡數百人,而且在戰後至少收集了500副法國騎士的鑲金馬刺。

所以此戰也被成為金馬刺之戰。


總之,有資本浪,不等於隨便可以浪!


冷兵器研究所


騎兵在戰術上擁有比步兵更好的機動性,正確的做法是在敵軍忙於正面作戰時,發揮機動優勢,衝擊敵軍側翼。這樣才能出現良好的交換比,打擊敵軍的士氣,對敵軍造成重大殺傷。


中世紀騎兵並不是一頭扎進敵群的,一頭扎進敵群是死路一條。中世紀騎兵的用途主要有這些:同敵軍騎兵交戰並保護己方側翼,防止敵軍騎兵側襲;在擊敗敵軍騎兵後衝擊敵軍側翼,造成人員傷亡和士氣打擊;在敵方正面戰線鬆動時衝擊敵缺口,擴大戰果;獵殺敵軍輕步兵和散兵,防止其形成有效的作戰力量。

橫衝直撞?衝擊敵軍薄弱的側翼,當然看起來像是橫衝直撞了。正面衝擊完整嚴密的陣線,有幾次是換來好結果的?



史話戲說


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騎兵都敢橫衝直撞,只有具裝或半具裝騎兵,才敢肆無忌憚的踐踏敵人,前提還是敵人的陣型有騷動或者是裝備低劣。如果是全甲裝備精良的重步兵長矛方陣,就是具裝板甲騎士,也不敢衝過去送死。


一般來說,輕甲或者無甲的輕騎兵,在戰場上的作用是“放風箏”般的騷擾戰術。這類騎兵通常精於騎射,基本不能貼身近戰,因為無甲等於零防禦,上去就是送人頭。

輕騎兵的優勢在於運動靈活,可以保證在戰場了溜死敵人。蒙古人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野戰最擅長的就是用輕騎兵放風箏,等敵人累的不行消耗的差不多了,再讓重騎兵上前收割一波。


再就是中等騎兵,中等騎兵就是騎兵裝備著精裝鎧甲,但是馬匹沒有鎧甲,這種中等騎兵通常是農耕國家騎兵中數量最多的騎兵,也是騎兵作戰中的中堅力量。

通常中等騎兵的使用方法多為兩翼進攻,因為馬匹沒有保護措施,中等騎兵往往不能衝擊整齊的步兵方陣,但是其高度的機動性能夠保證中等騎兵可以跟步兵玩消耗戰,並在對方筋疲力盡之後進行遠程射殺或者近戰剿滅。在騎兵與騎兵的對戰中,中等騎兵也會採用迂迴或直接衝撞等戰術。



最後就是半具裝騎兵和具裝騎兵,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重騎兵。重騎兵價格昂貴,尤其是騎兵甲和馬甲的費用,往往是一箇中等騎兵的3-4倍多。


具裝騎兵的優勢在於防禦力超級高,基本上一般的刀槍傷害對具裝騎兵是無效的,所以具裝騎兵是衝擊敵陣的大殺器,歷史上像東羅馬帝國的甲冑騎士、法蘭西的板甲騎士、德意志的黑騎士、土耳其的血騎兵、帕提亞的皇家騎兵、斯拉夫的貴族騎兵、金國的鐵浮屠、大宋的背嵬軍,都是戰鬥力超強的具裝騎兵。

不過具裝騎兵也不是完全無敵的,因為盔甲太重,所以具裝騎兵的速度很慢,而且體力消耗很快,因此只能在關鍵時候使用(半具裝騎兵會好不少)。通常居裝騎兵會在敵人的陣型有騷動的時候,衝擊過去直接踐踏敵人,並且不作逗留,直接開過去,不然一旦停止前進,就有可能會被步兵壓制(詳情參考南宋步兵大破鐵浮屠)。


火器工坊


就從各個兵種訓練來講,許多人可能對騎士和其扈從不屑一顧,覺得騎士不是中央國家統一訓練的,而是地方,個人有更多的控制力,難以形成戰鬥力,往往都是廣義貴族(說白了沒有地)才能當,範圍小還散漫的不行,這種階級有存在的必要嗎?

這個問題也是歷史領域的一大誤區,首先西歐當時處於較分裂的狀態,國家眾多是事實,而西歐層層分封的等級制,例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親戚算是貴族,難道他手下的波西米亞國王(有時候也是皇帝擁有),大主教國,選帝候國,公國,伯國甚至男爵領的領主的親戚都是貴族,所以西歐的貴族占人口比重是比較可觀的,而且也不只是(廣義貴族)才能成為騎士,下層人受封為騎士的儀式以及沒有功勳就沒有領地財富導致衰落的現實,簡直和科舉制度一樣,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入(雖說是武科)新成為騎士階級的人想奪取名望,正在衰落中的人不想後代淪為平民,其戰鬥意志都是較為堅定與頑強的

再說騎士的訓練,許多騎士在六七歲這種年紀便開始使用多種武器進行訓練,一些騎士是文盲不假,但說騎士都是文盲就是矯正過度,並且也只有出成果的人才能接受國家的信任,參與采邑徵召,建功立業,西歐騎士也通過獨特的站立式夾槍衝鋒,合理的裝備使用,和強大的技戰術,在與傳統騎兵強國的較量中不落下風,而且騎士階級的訓練基本靠自身支付,為國家省掉很多成本,騎士階級人口基數不小,遭受巨大損失後常常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而突厥人的西帕希和埃及人的麻木魯克都是為了在本國建立的效仿西歐封建騎士類似的階級

而地方自主性高也有其好處,例如舉個東歐的例子,蒙古瓦解中原國家主力軍後中原國家很快就會崩潰投降,但15萬蒙古大軍攻擊諾夫哥羅德大公國必須攻佔每一座要塞,打敗每一個人,最終,蒙古軍隊付出5萬人的慘重代價,也未能攻佔諾國

話題扯遠了,前面說了那麼多,就是想說騎士的數量可觀而且易於利用,中世紀時期,各國都不約而同地加大在騎兵方面的經費和科研投入,而步兵遭到忽視與擱置

組成方陣的步兵,如果是僱傭兵和一些封建重步兵還好說,這些步兵組成的方陣騎士往往不會直接衝鋒,而是選擇時機,從側後方和弱點處進攻,更多步兵都是一些平時種地戰時徵召的農兵(與東羅馬農兵不是一個意思)戰鬥力堪憂,裝備較簡陋,很多時候十分容易崩潰,不像後世嚴密的瑞士,西班牙和古斯塔夫大方陣中密切配合的火槍手和長矛手那樣堅不可摧,中世紀是個偏重騎兵而忽視步兵的時代





星空下的凱旋歌


他們敢橫衝直撞嗎?看我上帝之鞭鐵騎遠射,

蒙古人在蒙古草原上經歷過血與火的歷練,在煉獄之中鍛煉出來的超級戰士,即便後期他們吸收了一部分的突厥人匈奴人先被人等一系列的少數民族,但是軍隊的整體質量仍然沒有下降。當時的歐洲的聯合部隊面臨的就是一支經過地獄戰火訓練出來的一支超級部隊,要知道,這支部隊從威尼斯相隔一座的小城市裡面一直縱橫了整個歐亞大陸,直到太平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