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為什麼不在二戰後發展輕工業?

Nazi128845548


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農業和輕工業的極端落後——作為一個擁有核武器的重工業大國卻存在糧食和生活日用品匱乏的問題,以致於人民對改善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一切希望。那麼蘇聯是如何形成農業和輕工業發展滯後的問題的呢?

這首先是因為蘇聯誕生時面臨著嚴峻的戰爭威脅: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一方面要面對沙皇政權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支持者的反撲,形勢最嚴峻時白軍曾一度控制過全國四分之三左右的領土,另一方面外部的帝國主義國家也對蘇維埃政權的生存構成威脅——儘管蘇維埃政權設法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簽訂了《佈列斯特條約》,但後來在一戰中獲勝的協約國集團組織起了大規模的干涉軍介入到蘇俄內戰中。即使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內戰中獲勝後卻仍處於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包圍之下,在這樣的局面下蘇聯決策層的共識是應當優先發展同軍事密切相關的重工業並以此為基礎實現整個國家的工業化,蘇聯決策層試圖以此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威脅,同時也避免使蘇聯成為帝國主義國家工業品的傾銷市場。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蘇聯之所以優先發展重工業也屬無奈之舉——沙俄時代在工業生產技術上一直是列強中的墊底者,面對嚴峻的戰爭威脅局勢的蘇聯要想迅速實現工業化就只能選擇將有限的資金優先投入在重點領域,以期實現在短期內實行質的飛越。

按理說蘇聯在建國之初採取有限發展重工業的國策是基於嚴峻的國家安全問題,那麼二戰後當蘇聯成功研製出自己的核武器後已基本上擺脫了外部的戰爭威脅,這時應該有條件發展自身的農業和輕工業了吧?問題在於:政策這種東西一旦被制定出來就具有了一定的慣性,有時當客觀環境變化之後原有的已過時的政策會對國家的發展造成負面性的影響。事實上蘇聯輕工業發展滯後的問題就充分證明了不能因時制宜變革既定政策的負面效應: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年代蘇聯形成了需要層層審批、高度管控的計劃經濟模式,而這一模式對發展輕工業其實是極其不利的——這時因為輕工業的產品是直接面向老百姓面向消費者的,決定輕工業產品的銷路的不是哪個審批管理部門,而是市場上消費者的好惡。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經營者實際上並不會挖空心思去生產質優價廉、品種多樣的產品,因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決定他們的升遷的是上級管理部門的認可,而不是消費者的滿意。在這種體制下企業的經營者只會根據上級管理部門制定的產量指標完成任務即可,沒人會去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產品能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個性化差異。

一方面是在傳統計劃經濟模式下發展輕工業所存在的客觀實際困難,另一方面蘇聯決策層在主觀上也並沒對發展輕工業的重要性形成清醒的認識:上世紀70年代爆發了世界範圍內的石油危機,一時間世界油價一路狂飆突進,蘇聯作為一個產油大國自然在油價飆升中賺得缽滿盆溢。這一時期蘇聯的國民經濟固定生產基金增長2.42倍,高於同期美國的發展速度,社會生產總值增長1.46倍。1965年蘇聯的國民收入僅相當於美國的62%,到1975年提高到相當於美國的67%,增長1.44倍。而同期的工業產值比則從65%提高到80%,增長1.77倍。農業平均產值“十五”計劃期間比“七五”計劃期間增長50%。與此同時蘇聯的軍事實力也迅速膨脹: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艦隊擴建為一支具有遠洋作戰能力的武裝力量;戰略核武器方面蘇聯已擁有洲際彈道導彈1300枚,首次超過了美國1054枚洲際彈道導彈的數量。這一時期蘇聯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紅海、南亞和東南亞等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獲得了一批機場和港口的使用權,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軍事基地。尤其是在越南戰場上蘇聯扶植北越政權給予美國狠狠的教訓,戰後的越南表現出明顯的親蘇傾向。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蘇聯決策層不顧國內輕工業發展已嚴重滯後的現實仍集中全力優先發展重工業,以期使自己在軍事實力上徹底壓制美國。這樣做其實是通過無限透支後期發展的各種政治經濟軍事資源強行撐起了一個自己本無力支撐的攤子,這就註定了蘇聯的後期發展將是乏力的。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聯為什麼不在二戰後發展輕工業?說實話蘇聯的領導人不是傻子,能不知道輕工業有用麼?只不過是蘇聯缺乏大力發展輕工業的條件罷了。

1、國際局勢不允許蘇聯發展輕工業。二戰結束不久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1946年3月5日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更是撕碎了遮羞布,徹底掀開了冷戰大幕。當時蘇聯還沒從二戰的創傷中恢復過來,面對資本主義國家圍堵,為了國家安全蘇聯必須集中全力優先發展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化學工業、核工業和航空太空工業。可以這麼說要不是蘇聯的重工業實力、軍事實力強大嚇住了歐美等國,可能第三次世界大戰早就爆發了。

2、蘇聯的自然條件不允許。蘇聯的大多數土地處在寒帶上,自然災害頻繁,這使得蘇聯的農業產量一直存在問題,必須優先保證糧食產量,對於棉花等輕工業原料只能放棄了。而輕工業是建立在農業之上的,畢竟沒有原材料輕工業發展什麼。

3、蘇聯的人口不允許。二戰中整個蘇聯死亡2700萬人,戰後蘇聯人口僅有1.67億人,根本沒法支持國家全方位發展。輕工業基本上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蘇聯這點人口數量重工業佔一大塊,農業佔一大塊,軍隊再佔一塊,還能有多少青壯年勞動力去幹輕工業。

其實對於在輕工業上存在的缺陷蘇聯歷任領導人們一直在尋求解決辦法,既然國內解決不了就去國外找。

蘇聯的最重要的努力就是援助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希望利用中國的人力優勢、農業優勢,將中國打造成輕工業生產基地,通過貿易滿足蘇聯國內需求。可惜後來中蘇決裂,蘇聯的謀劃失敗了。

後來蘇聯又在蘇丹、越南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政權,可惜要麼是這些國家土地面積有限使得輕工業產量難以滿足蘇聯需求,要麼就因為這些國家處在冷戰最前線政變、戰爭不斷難以發展經濟,蘇聯的努力都失敗了。


當狗容易做人難


因為蘇聯從二戰結束後一直都處在高度軍備競賽的狀態,戰時經濟從來沒有調整過來。


1989年,一位美國記者得到機會到蘇聯訪問。讓他震驚的是,整個莫斯科都買不到一塊肥皂(除了專供高級領導的特供商店),哪怕是洗衣服用的肥皂粉,也幾乎不可能在任何地方找到,而且沒有人確切地知道為什麼。蘇聯同時告訴他,蘇聯只能緊急從土耳其進口肥皂粉。

不僅僅是肥皂,在莫斯科找到火柴,鹽或好茶几乎是不可能的。糖是非常稀有的,按量每月配給。由於每家食品商店都是國有的,所以每天買麵包都要排幾小時的長隊。除少數自由市場可以以高得多的價格出售私人種植的農產品外,裝飾和包裝都是單調乏味的。

在一家州蔬菜商店,只能買到洋蔥,黃瓜,芹菜和大頭菜,和完全乾癟掉的橘子。隔壁的一家超市裡,幾個罐頭食品和魚堆在髒兮兮的櫃檯上,一大堆冷凍豬肉和魚堆放在醜陋的垃圾桶裡。

在一個肉類市場,顧客為了買肉和香腸排著大隊,天氣非常悶熱,市場沒有冷櫃,肉和香腸散發出臭味。“一隻孤獨的雞躺在櫃檯上,它顯然已經在那裡呆了好幾天。


在莫斯科最大的電器商店,過去半年僅進貨了6臺黑白電視。至於30英寸的彩色電視機,只有二戰老兵才被允許報名參加等候名單。


萊茵的黃金


平行世界。

1952年,蘇聯新任總書記龍爾臺科夫斯基發表演說,稱人民無條件的幸福才是蘇維埃的最終目標,大國崛起對蘇聯毫無意義,只有小民尊嚴才是最重要的。

1970年,三個半五年計劃的輕工業後,蘇聯生活質量達到全球領先,人稱“凍土上的黃金鄉”,儘管人們無比崇拜最高蘇維埃,一系列間隙都沒有發生,但軍事依然停留在二戰水平。

1991年,波蘭突然舉起獨立大旗,聲稱開始清算俄羅斯民族的歷史罪狀。美國鄭重提示蘇聯若不絕對滿足波蘭的要求,蘇聯將承擔“世界末日的後果”。當蘇聯人伏特加和麵包海里猛然醒過來時,匆匆上戰場的他們卻發現已經落後了好幾個世代,對面波蘭的援軍對他們而言都是“外星科技”,即便出動核武器,也絕不可能不被攔截。

蘇聯滅亡的速度,就是美國戰車開進莫斯科的速度。隨後,各加盟國親西派帶路黨紛紛借皮上位,蘇聯解體。

由於軍事頹敗,蘇聯解體後並未成功成立獨聯體,徹底“南美化”,人均壽命降低了20歲,淪為歐洲和美洲的能源及人口來源地,斯拉夫民族徹底一蹶不振。

事後諸葛亮很容易當,誰都知道蘇聯經濟是被高額軍工費用,側重重工業拖垮的。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軍備競賽,不是想不跟,就能不跟的,不跟,就會被甩遠,甩遠就是死亡。

五代機對四代機就是絕對優勢,差了10年的水平,就是別指望拿到制空權制海權,只能蹲進老家碉堡挨炸,差20年水平,開總體戰就是被單方向毀滅。

何況蘇聯地盤這麼大,國防壓力何其多,西方一直都沒停止過挑釁,如果真打到了太空大戰的地步,誰規定的核武器永遠等於100%安全?

蘇聯從一開始就是和一個體量數倍於自己的對手對峙,即便對手存在巨大浪費時,軍工都難以拿到足夠優勢。

如果徹底放棄了軍工,搞“輕工業計劃”、注重“小民尊嚴”,那麼誰能保證在葉利欽時代對俄吃相都如此難看的西方列強,會輕饒他們的首要威脅?

南斯拉夫,自己的“戰爭英雄”被眼睜睜的看著推向國際法庭,服毒自盡。塞爾維亞眼睜睜的看著被美軍轟炸,裂土分疆。

沒有“窮兵黷武”的蘇聯,死相恐怕只能更難看。


遊戲碎碎念


在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後,蘇聯已經完成了工業化,二戰結束後,蘇聯必須儘快恢復國家在戰爭時期被毀壞的工業,當時蘇聯的斯大林模式就為蘇聯儘快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較好的政治保證和支持。

在戰爭沒有結束前,以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矛盾對立就不斷顯現出來,戰爭結束後,逐漸走向對立,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美蘇爭霸的序幕,之後西方國際以美國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都形成同蘇聯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美國主持的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以及北約等都針對蘇聯的社會主義陣營,剛剛走出戰爭的蘇聯必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工產業,使蘇聯在同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勢力相抗衡,維護社會主義政權和國家的安全利益。

二戰後的蘇聯形式並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簡單,此時的社會主義國家不再是像戰前那樣只有一個蘇聯,戰後的幾年時間裡,以及東歐的波蘭,匈牙利,南斯拉夫以及亞洲的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紛紛成立,蘇聯在當時是社會主義陣營中最為強大的國家,而此時這些國家最為擔憂的是資本主義勢力的反撲,迫切的需要保護新生政權,免受西方勢力的威脅,這時強大重工業基礎建設以及軍事國防力量對這些國家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強大的蘇聯自然也有必要有著強大重工業基礎和軍工產業來幫助和支持新興社會主義國家建設。

在當時美蘇爭霸的大環境下,美蘇兩級長期的對峙,使得兩國不斷的進行軍備競賽,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時代,尤為強烈,重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軍工產業,對蘇聯在同美國的競爭中取得優勢有著很大的益處。

斯大林的繼任者赫魯曉夫在國家經濟體制上進行了一些改革,輕工業以及農業有所發展,但並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之後的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也都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都是以重工業為主,直到今天的俄羅斯,輕工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也並不高,依然以重工業為主。


苒酩君


蘇聯有一句話,“沒有面包可以,沒有子彈不行”

蘇聯鐵漢—斯大林

二戰結束後,全世界人民都想要和平的到來。除了政治家們,他們考慮的是如何獲得最大的利益。

蘇聯和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兩個超級大國,兩國的核武器足夠把地球送上西天。雙方都忌憚對方的核武,同時也不敢悖逆全世界人們渴望和平的心願。於是,只能在各個方面相互攀比以求壓倒對方,史稱“冷戰”。


蘇聯和美國不同,美國有著天然的“十萬大軍”——太平洋和大西洋,地理位置優越,蘇聯不同了,蘇聯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在歐洲,直接面臨著美國主導的北約的威脅,於是蘇聯也牽頭組建了華約以對抗美國。

為了滿足越來越大的武器需求,蘇聯不得不傾國之力發展重工業以生產武器彈藥,“命都快沒了,誰還在乎吃啥”。於是自然也就沒有精力去發展關乎民生生活的輕工業了。

小編強烈覺得這可能是美國對付蘇聯的曲線之策”,實際上蘇聯也因此被美國拖垮,並於1990解體,從此,盛極一時的“鋼鐵洪流”不復存在。

蘇聯解體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蘇聯戰略目標是稱霸全球,侵略他國而獲得更多領土,為了稱霸全球就要發展軍事工業,增加軍事實力,為了發展軍事工業就要發展重工業。沙俄從一個小國家擴張成全球第一大國,靠的是軍事實力,侵略者的本性就是胃口越來越大,侵佔他國領土的慾望如火焚心,因此不會發展輕工業來解決國計民生,而是全力發展重工業準備稱霸,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就是一個例子。為什麼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來攫取更多領土呢?世界形勢發生變化,例如中國統一了,國力增強,國民同仇敵愾,中國備戰備荒為人民,蘇聯不敢侵略中國。而全世界都反對蘇聯侵略戰爭,蘇聯也不敢大規模侵略他國,單單是侵略阿富汗就夠蘇聯難受。為了自己的稱霸的戰略目標而片面發展重工業,最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大國沙文主義害人害己,最後蘇聯解體了。


yuzuowen


蘇聯在二戰以前和二戰以後都是一個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的國家,對於為何沒有發展輕工業這個問題,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銘蘇先生簡單給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先看歷史原因。

蘇俄建國後,全力粉碎了14個資本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成立了蘇聯。為了使自身具有強大的力量維護國家安全,蘇聯大力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通過2個五年計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但是在農業和輕工業領域卻被忽視,這也為蘇聯以後的經濟結構畸形發展埋下了隱患。

其次,戰後美蘇爭霸,進行軍備競賽。

二戰期間,蘇聯的工廠遭到嚴重迫壞,急需在廢墟上重建,以恢復到戰前水平。而戰後美蘇冷戰對抗,蘇聯為了在美蘇對抗中佔得先機,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以至於再次將輕工業放在次要地位。並且美蘇冷戰從戰後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在長期的爭霸過程中,蘇聯為了保持對美的優勢地位,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軍事工業,後發動阿富汗戰爭,消耗了大量國力,以至於不堪重負,最終走向解體。

雖然美蘇都用核武器,但是核武器的威力大家都知道,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核武器。而美蘇爭霸涉及多個領域,比如政治、經濟、軍事、航天等。所以,面對美蘇爭霸的這種環境,蘇聯無法集中精力發展輕工業,導致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

即使到了蘇聯後期,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新的領導人對國家經濟體制進行了一些改革,放寬了對輕工業和農業的限制,但改革並未突破以前的框架,始終未能突破對斯大林模式的崇拜。直到今天的俄羅斯,輕工業在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也並不高,依然以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為主。


銘蘇先生


問蘇聯為什麼不發展輕工業和服務業,就好比去問一個在銅鑼灣混黑道的小混混:你為什麼不去唸書考大學啊?被問的小混混若當時沒有給您踹上一腳的話,那麼他的回答應該是這樣“我才不用讀書呢,我要的是金錶、靚車和美女,我的夢想是有朝一日,像陳近南一樣,當上銅鑼灣的扛把子”

人家當年的蘇聯,也是志向,有目標的,以當上全世界的老大為己任,日日夜夜都在處心積慮的準備幹掉一切對手,成為地球上的真正霸主。要做老大,要做個扛把子的領袖,用幼兒園的智力水平思考就知道,那必須是一個拳頭最大、最硬的人,才能擔當這個重任。

所以蘇聯一直就圍繞著提高國家的力量來規劃和發展,重工業自然就成為了不二選擇,為了實現蘇聯重工業的超常規發展,當時的蘇聯就連農業都懶得理,蘇聯的農業產出水平,只有當時美國的兩到三成(同樣的農田面積和農業人口對比數,等於是基本上把農業給放棄了。就連農業都顧不上的國家,那還有心思去建設個牙膏廠、毛巾廠什麼的,生產這些個玩意,能夠提高國家實力和軍事實力嗎?當然是不能!

相比農業和輕工業,蘇聯的重工業、航空業和軍事工業倒是超級發達。有先進的坦克,有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第一艘航天飛機,以及率領潮流的AK槍族,就連名聞遐邇的AK47,也只是蘇聯重工業的一個小成就而已。若不是受制於核武器,估計當年的蘇聯,早就把歐洲、美國等反動派給幹趴下了

得益於蘇聯的遼闊國土,其自然資源實在太豐富,蘇聯在很久以前就是資源出口大國,也是第一大原油出口國,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蘇聯就是靠吃資源飯的,和沙特等國無異,到現在沒改多少。這就好像一個繼承了萬貫家財的闊少,整天就是練練拳腳功夫度日,遠看是挺風光,可走近了一看,整一個就是銅鑼灣的小混混。

思路決定了出路,咱們中國人一沒有爭霸世界的野心,二也沒蘇聯那麼好的自然資源,於是立足自己發展,幾十年後再回頭一看,咦,當年威震北疆的大俠,真的變成“北丐了。


圓創觀點


這是因為,蘇聯是一個斯大林家長式的國家,國家的經濟發展的決策,完全取決於一個人或者少數幾個人之手。斯大林說要向東,就得向東。斯大林說要向南,就得向南。斯大林這些人,擁有至高無上的決策權,可以把控整個蘇聯國家的命脈。在斯大林掌權的時代,就通過強迫手段,完成了農村改造,把所有的土地都收歸到集體。

而斯大林這些人,一直信奉的就是“大炮鋼鐵哲學”。“大炮鋼鐵哲學”的意思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就是大炮和鋼鐵。大炮可以威懾敵人,可以打擊和重創敵人,鋼鐵代表了工人階級的力量,意味著現代化軍事工業。這些都是斯大林和他的後繼者津津樂道的東西。每次制定五年計劃,都會特別強調,我們的鋼鐵要超過美國多少萬噸,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指標,拿到國際上也有面子。

但是,輕工業則是蘇聯的短板。有一個笑話,說美國總統尼克松到蘇聯訪問,參觀了莫斯科附近的一個工廠。這個廠長對尼克松說,我們什麼都好,什麼都可以生產。尼克松問,你們的產品賣到什麼地方?廠長說,賣到美國,換回拖鞋。

在蘇聯,農業和輕工業的成分加起來,才與重工業持平。可見其比例嚴重失衡。這與斯大林等領導人不夠重視和個人喜好有關。也有資源有限難以均衡分配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