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狀的孩子與家庭教育有關係嗎?

沐清風明月


人都是有缺點的,沒有完美的人。有的人在和別人相處中,很容易發現別人的優點,正是因為他這個特點,他會更容易愛人,喜歡與人交往;正是因為他愛人,別人也更容易愛他。這種人的社會性就是良性的。

反之,有的人很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所以他不太容易喜歡別人,那別人也很難喜歡他,他的社會性就不是那麼良性。

現在世界的是多元化,崇尚合作的。所以太過於挑剔和批判的性格對人對己都不太有利。除非你將來從事的工作需要你有很強的批判精神,但即使這樣,它也是要在公正不帶有過強主觀意識下的批判。

如果不是老師有太多毛病值得孩子去詬病的話,那這個孩子愛告老師的狀,估計就是屬於善於發現別人缺點的那種孩子。這種特點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成員尤其是與他最親近的家庭成員也喜歡挑剔別人批評別人,而且經常當著孩子的面說別人。家長可以反思下家庭中是不是有習慣性評判別人的行為。如果有的話,還是儘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講,“靜坐常思自己過,閒談莫論他人非”,這樣的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更有利。

另外,還要幫助孩子形成一種觀念,對老師要有敬畏之心。


小學生教育5152


當然有關係。

這樣的孩子總是挑老師的毛病,說老師的錯,總能從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看出問題,從而指責老師。

總盯著老師挑毛病的作法是怎麼養成的?當然從父母那裡!

比如,親子相處,父母總是挑孩子的毛病,哪怕父母做錯了事、說錯了話,也怪孩子,不肯承擔責任,這樣慢慢地,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向父母學。學習不好了,說老師沒教好,考試沒考好,說老師出的題難,上課說話了,說老師講的沒意思。

總之,凡事都不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也沒有向內看,找自己問題的思維習慣。

這樣發展下去,孩子會形成思維定勢:認為錯都在別人,不在我,都怪別人

這樣的想法和心態,顯然,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

因此,家長一定要改變教育方式,從自身做起,凡事要從自身找原因,這樣才會引導孩子向內看!



歡迎關注、留言、轉發!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曾經遇到過一位學生家長,每當放學接到孩子的第一時間第一句話總是問孩子:"今天有沒有同學欺負你?老師批評你了嗎?"於是孩子見到親人後首先訴苦的場景便產生了。再接下來家長聲討孩子同學及老師的語句便在交流中出現了⋯可以想象,這樣的家長,會讓孩子的學習生活愉快嗎?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後重點關注的應該是孩子學習中的進步和樂趣,而不是孩子與同學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是牢記是否被老師批評的痛點。應該問的是你今天學了什麼?提問了嗎?被表揚了嗎?哪些同學和你玩得最痛快⋯這位家長後來通過我的糾正,徹底改變了做法,孩子的狀態也改變了許多。

所以孩子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狀是與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的。


智能時代老大媽


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狀的孩子,與家庭教育有關嗎?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的狀,這和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很有關係。因為孩子是看家長臉色行事,孩子需要得到家長的支持,如果孩子告老師狀的時候,你不分是非,不管孩子對錯,總是袒護孩子,甚至孩子一告狀,家長就去學校責怪老師,那麼這個孩子一定很喜歡告老師的狀,自己在學校犯錯,老師批評了,他她回來說老師欺負他了。假如孩子第一次向家長,告老師的狀,家長不護短,向孩子瞭解情況,你在學校有沒有不遵守紀律現象,有沒有作業沒完成,有沒有和別的同學打架,等等,孩子不敢講了,說明孩子在學校犯錯了,這時家長稱機批評孩子一頓,並即時和老師聯繫,請老師嚴格管教孩子。就這一次,以後孩子在學校犯錯,被老師批評了,他她再也不會告老師狀了。孩子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的狀,這種做法不好,容易讓老師和家長產生矛盾,所以家長要特別注意這種情況。碰到這種情況,家長和老師即時溝通,共同努力,教育孩子。這也是目前教育孩子,最最需要的,家校共管。


馬萬富


孩子回家“告老師的狀”,首先家長要認真傾聽,不要打斷或訓斥孩子。從孩子那裡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耐心並幫助孩子加以分析,讓孩子明白錯在那裡。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您平時對待家人的態度。孩子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裡,久而久之影響到了孩子。

首先父母要學會敢於承認錯誤,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最終受益的是孩子。

作為家長應該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根源,從而明白老師的用心。



李小英LXY


有很大的關係

孩子這樣的做的目的之一就是保護自己,當家長追問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孩子住住都是把責任推到班級,推給同學,如果是明顯感到自己錯的,也不敢推給同學,因為家長很快就會打電話求證,但是推給老師,家長一般不會打電話求證,更不會興師動眾地向老師問責,孩子就會感覺到這事就到此結束了,那麼孩子就安全了。

但是,現實中就會有很多這樣的事例發生,也有麼很多家長沒有問清楚原因就向老師問罪了。

以前碰到過一位孩子,有學校裡與同學打架了,不只一次。每次下來確實都是這位同學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其他同學不願意跟他交往,因此,他就採取挑釁的方式,但是其他同學對此非常反感,有的同學知道他的習性的,也會謙讓些,但是也有時是其他同學本身心情也不好,索性就跟他來一場鬥爭。然後衝突了,然後就到老師這了,老師處理的時候,都是先歸責,然後把事情說一通。這位同學本來覺得同學都不與他交往了,老師處理問題時都會歸責到他,他也覺得老師也看不起他,再加上身上有傷(都會處理傷口的,基本沒問題,不會有什麼後患的),於是回家就說自己被同學打了,老師處理問題時,都是偏於其他同學,都說其他同學對的,老師很偏心,老師看不起我。

就這樣,老師被學生抹黑了,家長一氣之下就來找老師理論了,說自己的孩子臉都被打成這個樣子,老師為什麼還要幫助其他同學。

有時有學校監控的,還好說,沒有監控記錄就更難說了。

其實,這些孩子的現狀與家庭教育的方式是有很大關係的,家長不推責,家長不報怨,那我們的孩子也會陽光,也會更健康。


六和麥田


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狀,這種習慣當然和家長、家庭教育有關。

1.這種外歸因的模式,應該是從監護人那裡習得的。家庭成員遇到問題不敢擔責任,一味地指責別人,孩子通過模仿學習獲得了手指指向外的習慣,帶到了學校裡。

2.這是孩子自我保護的手段。家庭成員習慣於指責、批判,孩子為保護自己主動舉起盾牌,把責任推給老師,防止自己心身受侵害。

3.這也可以推斷出,家長平時沒注意樹立老師的權威和形象。如果家庭成員在談及老師時充滿尊重、注重引導孩子謹尊老師教誨,服從老師管理,孩子孩子“告老師狀”時進行客觀引導、分析,讓孩子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就不會經常告狀了。

4.家長一定注意維護老師形象,切不可為討好孩子隨聲附和,詆譭老師。老師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之責,孩子在學校的時間、接受老師教育的時間比在家更長,在孩子心目中不受尊重的人,怎麼可以教書育人?孩子怎麼會踏踏實實跟ta學習?這種態度怎麼會有好的結果?





心理督導師郭老師


這種孩子估計是因為在家裡被挑剔多了,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不好的方面,沒有看到優點和閃光點.

1、家庭教育中多是被父母挑剔的比較多

如果孩子經常向父母說老師的不好,那麼家長對待孩子的話兩面看,是不是真的是老師做的不好,孩子受到了傷害。如果不是的話,那麼開始反思一下,自己的平時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對待孩子挑剔過多,很多時候看到孩子的閃光點沒有及時表揚,但是看到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馬上批評,久而久之孩子就學會了這種模式,覺得我要專門盯著老師的不好的地方,回家告訴家長!


2、很多時候把自己的過錯歸因外人

如果不是老師的問題,比如說孩子的成績不佳,孩子挨老師批評了,很多時候是不是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或者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自己不想承擔,就把事情歸罪在外人身上,家裡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例子,自己的問題自己不解決,很多時候這種外歸因讓孩子學會了!

3、父母有沒有背後議論人的不好習慣

父母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喜歡背後議論人,很多時候孩子是家庭環境影響的產物,如果父母喜歡在背後議論人的話,孩子也總是學後這一招,在面前不會說老師的不對和不好,但是背後會向父母告狀!

小遊戲大智慧,歡迎關注和訂閱,一起做有趣好玩受孩子歡迎的父母!


遊戲育兒


其實在這兒我們糾正第一個問題,向家長告狀,把告狀這兩個字刪除,換上向家長描述。

孩子在學校裡所作所為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這是一種良好的家庭氣氛,當然溝通交流的時候可能涉及到老師,涉及到老師的時候,如果我們會發現她在說老師的壞話的時候,其實這不一定是告狀,而是學會交流的一種方式。

從幼兒園階段,家長就應當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和家長進行溝通。畢竟如果在幼兒園小學階段不培養的話,到了初中高中孩子和家長的溝通就會變得越來越少,雖然說在成年以後可能有的溝通,但是這種溝通技巧已經需要提高,如果到那時的提高几乎是很困難的。

另外在溝通的時候,家長可以瞭解孩子的周圍情況,包括老師包括學生,瞭解孩子的心理,瞭解孩子的成長,這是對家庭教育最有利的,畢竟家庭教育作為孩子教育的一部分,也要做到有的放矢。

家長在傾聽孩子的語言時一定要做到用心瞭解,雖然說有的小孩說的話內容反覆複雜,沒有具體含義,但是孩子的樂趣在於和父母分享,就像我們成年人時間長了壓抑久了,喜歡找兩個朋友一起來聊聊天,嘮嘮嗑,其實說的都是一些雞毛狗碎的問題,也沒有解決什麼實質的問題,只是放鬆和交流溝通而已。

如果家長在短時間內或長時間內放棄了與孩子的交流,那麼孩子的成長必定會出現問題,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家庭的關注,也需要環境的影響,沒有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也就意味著孩子需要找別人傾訴,找別人瞭解,這是一個最不好的現象,把父母放到一邊,而選擇了與他人交往,與他人交流。

總之我們這個問題,我覺得孩子不是在告狀,而是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當然,家長在發現孩子在描述過程中有些言過其實的時候,應當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提醒或者糾正,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杜宜城老師


孩子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狀,應該是問題不小,對孩子的發展極為不利。根子在哪?在家長身上。完全就是家庭教育的問題,不是有沒有關係的問題。

為什麼孩子會告老師狀?一般情況下,孩子是不會告老師狀的,因為在師生這對關係中,老師處於主導地位,孩子是老師的教育對象,孩子有什麼問題,比如被老師批評,是害怕被家長知道的,因為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長和老師,在多數情況下,方向是一致的。

所以,孩子的正常做法是選擇隱瞞,寧願被老師批評,也不願讓家長知道,因為,被家長知道了,會再一次被批評。

但是,現在這個孩子,經常向家長告老師狀,這是由家長對老師的態度決定的,在家長眼裡,老師什麼都不是,孩子在多次提到老師時,家長從來沒有尊重過老師,而是完全不放在眼裡,甚至出言不遜。

這樣,孩子也就讀懂了家長的態度,知道家長跟老師不是一條心,自己只要先告狀,就沒有問題,犯錯也沒什麼。這是孩子對自己的一種保護,是基於家長對老師態度下選擇的一種自我保護。

這對孩子的教育有什麼影響呢?首先,孩子不會尊重老師,親其師信其道,孩子心目中,老師已經什麼都不是了,還會相信老師的話,還會按照老師要求去學習嗎?根本就不可能!這樣的孩子,可以斷定,一定是學渣,一定是問題學生,即使現在不是,以後也一定是!

其次,孩子因為有了依仗,犯錯的次數和頻率會越來越多越高,直接滑向問題孩子的方向,如果家長沒有任何改變,這孩子基本上就這樣毀了。

那麼,現在這種情況,家長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其實也很簡單,改變自己對老師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對老師的尊重和認可。然後呢,在孩子告狀時,明確自己的態度,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讓孩子在心中,樹起老師的正面形象,進而尊崇老師,敬畏老師。

與此同時,家長應主動跟老師溝通交流,儘可能多的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把孩子在家裡的情況向老師反饋,融洽與老師的關係,商討孩子的教育策略,在孩子教育上保持同向,形成合力。

以上就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觀點,那麼,你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跟小編一起討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