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的“普惠金融之路”:責任感、創新力、延展性一個都不能少

建行的“普惠金融之路”:责任感、创新力、延展性一个都不能少

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建設銀行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主動承擔大行責任,全面啟動普惠金融戰略,基於對小微企業需求痛點的理解,藉助新興科技,重構小微金融服務模式,拓展金融服務廣度和深度,以商業可持續的方式,為百姓安居樂業服務。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認為,國有大行要為國分憂,引導資金流向社會最需要的地方,精準滴灌到最急需金融服務的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這是大行的責任所在。然而正如一個硬幣的兩面,硬幣的一面是銀行的責任和擔當,另一面則是銀行的機會和機遇,任何社會“痛點”對銀行來說都是商業機會,商業銀行只要尋找到專業的解決方法和技術路徑,就能在解決企業痛點的同時實現銀行自身的穩健、持續發展。

履行社會責任和商業可持續的有機統一

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為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國際市場開拓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而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建設銀行始終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為己任。早在今年5月,建設銀行就明確提出了普惠金融發展戰略,在鞏固好傳統優勢的同時,聚焦“雙小”(小行業、小企業),作出戰略調整。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末,建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餘額1.49萬億元,貸款客戶87.4萬戶,較年初新增26.9萬戶,增長44.39%,累計為170多萬戶小微企業提供超過6.4萬億元信貸資金支持,得到國務院領導、監管部門、社會公眾的廣泛認可。

然而,更重要的是,建設銀行實施普惠金融發展戰略,不僅是履行國有大行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社會責任,也是拓展自身發展空間的內在要求。通過戰略實施,改變傳統做大企業、大項目的思維定式和運營模式,引導全行將戰略重點轉向大眾市場,深度拓展小微、雙創、涉農、扶貧、住房租賃等民生領域,用普惠金融可複製可持續的模式,建立長效經營機制,既主動承接社會責任,又贏得未來市場。

正如建設銀行副行長章更生在“普惠金融戰略發展新聞發佈會”上所說的:用金融的力量解決社會痛點,讓艱苦創業的企業家們和廣大人民群眾有充分的獲得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大銀行不服務小微企業就沒有未來。

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也表示:“痛點對商業銀行來說其實就是機會,關鍵在於我們有沒有解決痛點的能力,解決好了就能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對大客戶的服務,銀行之間競爭白熱化。與之相比,服務草根客群、長尾客戶對銀行來說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只要有機會都不會拒絕,更何況金融科技給了銀行一個‘西瓜和芝麻一起撿’的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現在是‘得小微者得天下’,關鍵是在考驗哪家機構風險控制能力更強、定價模型成熟度更高。對建行來說,普惠金融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關乎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

據介紹,建設銀行將在年內安排新增信貸規模2000億元,充分保障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手段優化信貸結構,重點加強對先進製造業、消費金融等領域的民營企業金融服務,挑選相關領域龍頭民營企業納入白名單。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有技術優勢、管理規範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加大貸款投入。

用金融科技構建普惠金融新模式

而在服務小微企業的過程中,還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小微企業的特性,決定著它不能按傳統做大中企業的做法處理。因此,建設銀行運用金融+科技,打造了數據化、精準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普惠金融服務新模式,破解小微企業徵信難題,大幅提高貸款可得性。

一直以來,資信不完整都是制約銀行服務小微企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設銀行注重內部挖潛和外部共享並重,依託“新一代”核心技術系統,打通全行不同渠道、不同部門數據壁壘,實現對小微企業和企業主信息的系統整合,同時廣泛聯通稅務、工商等外部公共信息,以大數據手段精準分析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和信用狀況,為小微企業融資有效增信,推動批量精準獲客。在此基礎上,從交易、結算、納稅等場景切入,圍繞小微企業實際需要創新定製系列產品,形成分類分層的產品體系,客戶來了“總有一款適合你”。

田國立曾總結指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多集中在小微企業,主要癥結在於銀行信貸准入標準高、增信難度大、申貸流程長、期限不匹配等。由於銀企信息不對稱、抵押登記效率低,導致信貸調查、審批到發放的流程耗時拉長,企業“等米下鍋”現象普遍。與此同時,很多小微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過程中,需要承擔擔保和評估等第三方服務費用,這推高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為此,建設銀行再造業務流程,構建了“三個一”模式提效率降成本。創新“小微快貸”,實現自動化審批,構建“一分鐘”融資、“一站式”服務、“一價式”收費的信貸模式,大幅提高服務效率,降低綜合成本。“一分鐘”融資,即一分鐘以內完成貸款申請到支用的全流程操作;“一站式”服務,即可通過“建行惠懂你”APP實現在線測額、預約開戶、身份認證及貸款申請、簽約、支用、還款等一站式辦理。“一價式”收費,即除貸款利息外,無擔保、過橋等費用,隨借隨還,按日計息,真正做到“一次定價,費用全清”。

在田國立看來,部分銀行之所以對民營企業“惜貸”,主要因為:一是部分民營企業存在信息不透明、管理欠規範、產品技術含量相對低、跨行業過度擴張等問題;二是傳統融資方式解決問題上也受到一些侷限,部分民營企業由於信用風險相對較高,金融機構出於考核、追責等方面壓力對其放貸較為謹慎;三是銀行金融機構風險控制能力本身也有侷限性,也就不敢放貸。

面對上述現實性問題,建設銀行的做法是:將風險底線和風控標準嵌入系統,建立大數據選客控險、模型化系統排險、智能化預警避險等全流程風控機制。以貸後預警為例,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問題,儘早處置,大大減少壞賬損失。互聯網大數據和銀行長期風控經驗的耦合,確保了小微信用體系兼具開放性和穩健性,找到了商業銀行小微企業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小微快貸”已累計為超過45萬客戶提供5300多億元貸款,不良率保持較低水平。

藉助自身優勢擴展服務外延

根據國務院在《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的總體目標,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特別是要讓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使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水平居於國際中上游水平。

由於具有客戶群體龐大、經營板塊多元、渠道網絡豐富等優勢,建設銀行對金融普惠性的理解,因而並沒有簡單停留在信貸服務,而是發揮集團優勢,不斷豐富服務內涵,擴展服務外延。

服務“三農”方面,建設銀行與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簽署合作協議,面向網點機構尚未覆蓋的縣域農村,推出“裕農通”服務模式,創新實踐與供銷社、通信公司、衛生診所等合作,為農戶及涉農小微商戶提供集“存貸匯繳投”於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打破了地域阻隔,延伸了服務的觸角和半徑。截至2018年9月末,全行建立“裕農通”普惠金融服務點12萬個,覆蓋中國的31個省市自治區,服務活躍農戶1016萬戶,打通了農村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引導“雙創”方面,建設銀行依託科技創新中心、創業創新金融中心等專業平臺,整合政府、產學研及各類金融機構的資源和力量,做好需求對接,推出“FITO·飛拓”科技金融綜合服務方案,全方位、一站式滿足“雙創”企業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針對科技型企業特點,創新“技術流”專屬評價體系,綜合考量企業專利數量、專利技術含量、科研人員佔比等獨有特性,量身定製金融產品,解決科技企業輕資產、無抵押、融資難的“痛點”和“難點”。

而精準扶貧方面,建設銀行則將普惠金融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將產業扶持與擴大就業有效結合,在扶貧中發揮造血功能。引進互聯網、電子商務經營方式,依託“善融商務”,為貧困地區小微企業提供電商銷售增收穫利機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脫貧。助力地方政府智慧城市建設,為政府提供全事項、全流程、全覆蓋、全場景的政務便民綜合性服務平臺,為服務社會民生,解決群眾辦事的難點、堵點和痛點。 文/胡楊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