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老照片1971年,太原陽泉大寨


太原,1971年。☆太原具有4700多年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古都。太原是中國建國初期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20世紀末以來,在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中,承擔起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轉化的重任。

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始建於1950年,是新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座重型機械製造企業。是中國最大500家工業企業之一,中國機械行業最大50家工業企業之一。屬國家特大型重點骨幹企業。

太重集團主要成員單位有: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太重集團煤機有限公司、榆次液壓集團有限公司等。太重集團是國內唯一的火車輪對生產基地,品種最全的鍛壓設備生產基地,實力較強的風電、核電設備供應商,大型及特種鑄鍛件生產基地。

陽泉,1971年。☆陽泉市,是山西省下轄的地級市,古稱“漾泉”。陽泉位於山西省東部,是一座新興工業城市。陽泉市北接忻州市,東隔太行山與石家莊市相望,西接太原市,南鄰晉中市。陽泉是三晉門戶,晉冀要衡,地處太原、石家莊兩個省會城市的中間位置,相距均為100公里。

新中國建立後,陽泉市數度由晉中地區代管,平定縣、盂縣則屬晉中地區。先後置城區、郊區和礦區。1983年9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平定縣、盂縣劃歸陽泉市。

大寨,1971年。☆大寨鎮隸屬於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位於山西省昔陽縣中部,距縣城12公里。1964年的一句“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使大寨成為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樣板向全中國農村推廣,從而也讓大寨在中國乃至世界聞名十幾年。

解放前,這裡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解放後,當地人民當家做了主人,,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敢於戰天鬥地,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並通過艱鉅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


大寨並不大,全村200戶人家,520口人,總面積1.88平方公里。就是這麼一個小山村,卻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彩重墨。據統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20多年裡,國內外前來參觀學習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那時的大寨,是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 。靠崖式窯洞有靠山式和沿溝式,常呈現曲線或折線型排列,有和諧美觀的建築藝術效果。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山西,1971年。攝影:保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