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作者:馬佔順,歷任國家民政部社會福利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顧問,北京市東城區作協會員。

已經在牛街工作20多年了。

每每回想起來,牛街的變遷歷歷在目,就如昨天一樣記憶猶新。

1987年夏,我由西城區的月壇地區調入位於南城的宣武牛街地區工作,一年後離開這裡到了民政部機關,上世紀90年代初,又回到這裡。細細算,前後加起來在牛街的地界上工作早有上邊說的年頭了。

生活、工作在牛街的時間有四分之一世紀,這使我對牛街產生了那種“日久生情”的特殊情感。現在每每走在這條寬敞的,看到道路兩旁掛著“聚寶源”“白記年糕”“吐魯番餐廳”“寶記豆汁”“連客軒四季涮肉”等等牌匾的特色店鋪,還有佈滿了老北京清真小吃的牛街;看到穿行在牛街路面和相鄰交叉道路上的公交車多達八、九條線路時,不由得回憶起那時的10路公交車來。

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那會兒我才30初頭。

在我的記憶中,以前的牛街只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窄窄的小路,估計全長也就是八九百米,那時這條叫“牛街”的路應該還不到10米寬呢,分不出快車道和慢車道來。到了90年代初,隨著北京的發展,外來人口逐漸多了起來,到早、晚上下班的高峰時,汽車、自行車和急匆匆提著包上班的行人,同時湧上這條不寬的牛街,路面上顯得異常擁擠。經常看到許多拉貨的北京130貨車和這趟行駛在牛街路面上的公交車面面相覷,還是這趟公交車的師傅技藝高超,在滿是自行車和行人擁擠的路面上,慢慢的挪動著那超長、笨大的車身,把牛街百姓的愛帶向遠方。這條道路上的各種機動車輛與堵在路中間的自行車那震耳欲聾的喇叭聲、還有擠在那不能再擠的路邊賣菜小商販們的吆喝聲,共同奏響了牛街這條小路上的一首首擁擠的“晨光曲”和嘈雜的“小夜曲”。

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記得那個年代行駛在牛街路面上唯一的公交車是10路,後來有了61路。它從南菜園到北京站,來回穿過這條窄窄的小馬路,承載著牛街兩側住地居民的出行。我清楚地記得10路公交車在南邊靠近西二環的南菜園站是總站,經過白紙坊、南櫻桃園、牛街南口到達牛街站。再從這裡出發向北、向東,到達西單、到達天安門、王府井、最後到達北京站。多少年來,這趟車是這裡回族兄弟姐妹出行的首選,現在住這的老戶們回想起當年這趟車,都情不自禁地說:“這條10路公交車曾經是牛街乃至宣武區居民最重要的出行線路。”

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這條10路公交車是在1952年,北京市政府為方便在這裡居住的回族群眾出行方便開通的,從那年算起,這趟公交車到現在滿載著民族情誼,運營已經超過了一個甲子,它的誕生比我還大4歲!

那時候,我外出辦事,經常乘坐這趟車。它的服務質量很好,車廂內乾乾淨淨的,當然印象好是緣由兩件小事。

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記得1987年的冬天,我有一次出行坐10路公交車,那天很冷,那會兒的公交車根本就沒有空調,而且門口處封閉不好,外邊的西北風直往車裡灌。車上一位比我現在年紀還大的大爺,因出門穿得單薄在車上凍得直打哆嗦,那位看起來30多歲的女售票員知道後,把自己穿在身上的棉外衣脫下,給車上的那位大爺披上禦寒。後來得知這位女售票員是從黑龍江北大荒回京的“老插”,她在兵團生活了7年。1976年回京後待業兩年,後被安排到這趟車上做售票員。她說北大荒的冷,磨鍊了她的意志,那比北京冷多了,北京才零下十幾度,那邊都零下幾十度了。她的這個小小舉動,不僅感染了那位大爺,更深深地感染了我!大家看她穿著薄薄的小棉襖熱情報站、賣票,都為她的精神讚歎。

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還有一次,我早晨騎車去上班,未等到單位,一場大雨就從天而降。10路車在牛街站上完了人後,就要發動。這時後邊的不遠處傳來一位白髮蒼蒼老年人的喊聲,她沒有帶傘,是邊“跑”邊喊。司機師傅從後視鏡中看到她跑動著,使勁追趕這趟車,就等著她,直到這位老人那暗綠色的的確良襯衫,被大雨淋得貼在身上才上了車,公交車這時才開始發動。

我回憶著30多年前的一幕一幕,這趟公交車的溫馨,一直暖在我的心裡。

牛街的記憶之一:10路公交車


10路公交車經過牛街這個回民聚集區和禮拜寺等少數民族單位,這個車隊司售人員熱情的服務,乾淨的車廂,深受少數民族同胞的肯定。那年我看到這個車隊獲得了“全國工人先鋒號”“民族團結號”的榮譽稱號,真為他們高興,因為他們承載著民族團結這個重任,他們秉承愛崗敬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核心。他們得到這樣的稱號是當之無愧的!

回憶他們的熱情服務,我想那個年代與我同齡的司售人員也都進入花甲之年了吧?祝他們晚年幸福!

2018年12月13日草

2018年12月14日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