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健康體重,是一件「終身」大事兒

保持健康体重,是一件「终身」大事儿

心血管病、高血壓、癌症…肥胖對人類健康的威脅已經毋庸贅述。為了有個健康的身體,想必每個有肥胖病史的胖子恨不得哪天能一夜達到正常體重。

但是,即使美夢成真,這種短期內“突然而至”的正常體重能說明你真的就健康了嗎?

最新一項研究認為,對一個人某一階段(如老年期)BMI指數的單一測量數值固然重要,但這不能完全說明其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相比較而言,體重史(持續的BMI指數記錄)更具信息參考價值。研究人員假設,那些有長期肥胖史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更高。

BMI,即身體質量指數,計算方法是:“體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BMI<25被認為屬於正常,2530被認為肥胖。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並確定出一種實用的獲取方法以提供臨床護理,科學家們研究了6437名年齡在45-84歲之間的動脈粥樣硬化參與者,對他們進行了13年的隨訪。

每位參與者還被要求回憶並填寫他們年輕(20-40歲)時的體重,並由研究人員換算成對應的BMI數值。

在所有參與者的最後一次訪問結束時,研究人員發現:

首先,13年研究期間所測量的標準體重與後來的心力衰竭風險相關——BMI數值每增加5kg/m2,患心臟衰竭的可能性增加34%;

其次,儘管老年人目前的體重顯示出與疾病的相關性,但他們同時發現,與擁有正常BMI數值的參與者相比,那些在20歲時開始有肥胖病史的人,心力衰竭的風險高了3倍以上,而那些在40歲時開始有肥胖病史的人,患心力衰竭的風險高了1倍。

“現在我們瞭解了,一個人肥胖的時間越長,心力衰竭的風險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測量老年人的體重可能並不能說明他們的風險。”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Erin Michos博士說,“當前有更多的證據表明,新近肥胖的人總體危險性較小。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終身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年輕成年人的體重累積對心臟健康風險更大。”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有必要研究如何將終身體重史納入電子健康記錄和臨床實踐中。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臺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mail protected]),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