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對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交流與對話持開放態度

中新社北京12月11日電 (宋蕙)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1日在北京的例行記者會上回應有關人權問題時說,中方對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人權交流與對話從來都是持開放態度的。

有記者問:據一些德國媒體報道,昨日,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在會見中國領導人時提及了中國的人權問題。中方能否證實?對此有何回應?

陸慷表示,昨天,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分別同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舉行了會談會見。兩國領導人著重探討了當前形勢下如何深化政治、經濟、人文、科技等廣泛領域的交流合作以及如何在多邊事務中密切溝通協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這些是雙方的主要話題,也形成了許多積極共識。施泰因邁爾總統表示,此行是他任總統以來時間最長的一次出訪。他對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堅定不移繼續擴大開放表示欽佩和讚賞,特別高度評價了中國政府成功使幾億人口脫貧並解決溫飽問題。

陸慷指出,中德兩國的交流合作內涵豐富,兩國領導人之間不僅保持著經常性溝通,交流的議題也非常廣泛,這其中就包括人權保護、難民移民、數字化發展帶來的挑戰等問題。中德兩國曆史文化、發展階段和社會制度不同,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只要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完全可以開展建設性對話和友好交流,以增進相互理解。正如施泰因邁爾總統所說,德中有著不同的歷史傳統和經驗,在一些問題上有各自看法是正常的,作為戰略伙伴雙方可以在相互尊重基礎上通過平等對話交流增進理解,而不是通過媒體進行炒作。

還有記者問,據報道,10日,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就“世界人權日”發表聲明,一方面承認中國在許多領域取得了發展進步,包括使數億人口擺脫貧困,另一方面又說不認同各國有自己的人權標準,並對中國人權狀況進行無端指責。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陸慷對此回應稱,我們注意到布蘭斯塔德大使也承認了中國的巨大進步,我們希望美方人士也能認真、客觀看待中國人自己選擇的發展道路和促進人權事業的途徑。帶著偏見是無法準確認識其他國家並增進互信的,以為自己的標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盲目且已經在世界許多地方證明是失敗的,拿所謂人權問題服務於一已政治目的更是不道德的。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