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儲玉米“去掉”一億噸之後又該怎麼走?

國儲玉米“去掉”一億噸之後又該怎麼走?

隨著立冬臨近,10月份的結束也伴隨著2018年臨儲拍賣的收官,3月份之際各市場機構對於即將開始的臨儲拍賣都有自家的預估,當時大部分都是參照上一年度的成交量5740萬噸為基礎,或多或少進行調整。當時幾乎沒有人能推測到在兩年前還以“三高”著稱的國內玉米市場,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去掉了一億噸如此大量的庫存;從成交率的情況來看整體呈U型分佈,開始和尾聲的階段成交率偏高,中間時期出現過低迷;從成交底價的情況來看,不同年度所產糧源底價階梯式抬高的趨勢明顯。

在以往三大主糧中庫存最高的是玉米,經歷過2018年的拍賣之後稻穀則成為了庫存最高的品種,當然這也給了市場很多的遐想空間,明年稻穀去庫存的節奏如何,底價如何?大量的低價或者有傳聞稱的超低價稻穀湧入市場之後,對於玉米的深加工消費是否有明顯的替代?從理論上而言,玉米深加工都可以從玉米澱粉出發,小麥、玉米、稻穀中都有澱粉含量,只不過加工的成本和技術不同,然而對比美國的玉米消費結構:三分之一飼料、三分之一乙醇、三分之一出口,我國的產業結構還有待升級,但是在目前階段深加工的蓬勃發展和良好的加工利潤是不爭的事實,小麥和白糖的相對高價位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深加工市場開闢了發展的空間。E10政策自2017年9月首次提出之後,2018年8月官方再度推進,然而參照國際經驗以及現實情況,筆者持謹慎樂觀態度。如果深加工玉米不夠用,陳化稻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頂上去”,然而所有的發展都是動態平衡的,“玉米可能不夠用”這一個預期是目前推動價格上漲的一個“炒手”。

國儲玉米“去掉”一億噸之後又該怎麼走?

男子手與五穀、 棕色玉米背景上

其實翻看各家的平衡表,有的是從2016/17年度開始出現缺口,2017/18年度和2018/19年度逐漸擴大,有點則是從2017/18年度出現了缺口,對於2018/19年度的缺口,市場上普遍的預期放在4000萬噸左右,國糧中心10月份的平衡表給出的數據是4200萬噸。我們結合目前豬瘟的蔓延從散點式開始發散,禁調令日趨嚴格的現狀進行了調整,飼料增速放緩,在這種情形下2018/19年度的缺口大約在3900萬噸左右。從出庫進度上看,儘管相較於去年出庫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目前預估大概仍有4500萬噸左右的臨儲糧源尚未出庫,對比平衡表的缺口以及未出庫的數量,會發現其實未出庫的部分足以彌補掉明年的缺口。

國儲玉米“去掉”一億噸之後又該怎麼走?

玉米田

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大格局下為什麼還會持續推漲價格呢?比較合理的一個解釋就在於“完成小目標”的成交量引發了市場交易主體心態上的不確定和恐慌,2016年是政策改革的初年,價格出現了階段的低潮,深加工企業搶不到糧源,到了2017年吸收了往年的教訓,好多企業開始靠近東北建庫存,貿易商屯糧上漲的心態也日趨增強。相對於臨儲庫存,渠道庫存的數量也不容小覷,在目前10月底的時間節點上,部分下游需求企業尤其是飼料企業已經建立好了至年底的庫存。今年東北糧源上市時間偏晚,華北在上市之後經歷了一個短暫的回調期就開始節節攀升,從秋季調研的情況來看,今年華北的糧源好於去年,深加工企業提價一方面是基於其本身不習慣做大庫存,另一方面則是由於其加工利潤好,從數據情況來看則是高開工率伴隨著庫存。

國家政策方面提倡2020年全實現E10,當然這是一個農產品和化工品可以實現滲透的領域,不過屆時國內玉米市場的格局可能也將迎來全面深刻的變革。進口配額放開是目前市場的一個備選項目,然而目前是否能實現還是多方拭目以待,政策之手雖然已經撤出市場,但是在未來的不確定性仍可以當做重點的風險提示項目。

(農產品期貨網簽約分析師範婧雅,轉載請註明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