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這是中國建橋史上里程最長、投資最多、製造標準最高、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通道項目。9年間,潮起潮落、寒來暑往,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們在大海深處“穿針”,構築起全長55公里的世界級跨海通道,

向超級工程背後的英雄們致敬!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700多年前,過伶仃洋時文天祥感慨萬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時至今日,依舊慷慨激昂。

如今伶仃洋上依舊煙波浩渺,但一條跨海“巨龍”橫空出世,它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既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中國交通史上技術最複雜、建設要求及標準最高的工程之一,被英國《衛報》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蹟”,——它就是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跨海“巨龍”的背後,是無數超級英雄的辛苦付出,因為這群可愛的建橋人,港珠澳大橋有了許多“世界之最”:

世界最長、綜合難度最大跨海大橋,世界最長、最深海底公路沉管隧道,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公路沉管隧道,世界首創海底隧道“半鋼性”沉管結構,世界首創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

什麼才是響亮的“中國名片”?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製造”?大國工程是中國由大到強的新“名片”,更是“中國製造”刻下的新註腳。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林鳴,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


過去的10年,林鳴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大橋上,博弈深海,踏浪伶仃洋,他帶著4000人的鐵血軍團,讓“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成為現實!

林鳴和他的團隊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自主研發,面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將33節,每節重達8萬噸,長達180米,寬約38米,高11.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安裝成長達6.7公里的海底通道。這一項施工的技術難度,堪比“海底穿針”。

這33節沉管,從E1到E33,每一節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林鳴眼裡,它們就像他的每一個孩子。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第一個孩子——E1,它有一個很浪漫的名字,叫“深海初吻”,但安裝的整個過程卻一點都不浪漫:林鳴和他的團隊,在海上連續奮戰了整整96個小時,5天4夜沒合上眼,終於,海底隧道的第一節沉管成功安裝!這一舉動,填補了中國外海沉管隧道技術的空白!

而在林鳴看來,命運最曲折的當屬第十五個“孩子”—E15,由於回淤出現異常情況,不得不兩次被拖回工廠。第三次浮運之後,才成功下水。

E15三次沉放的背後,是林鳴帶領著中國工程師們,157天不捨晝夜的堅守。但如今談到它們,林鳴卻顯得雲淡風輕:“這樣的困難都能克服,我們還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還有什麼難題不能克服呢?”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建設港珠澳大橋期間,中國工程師們發明了1000多項專利技術,將國外同行們眼中的不可能變為可能。作為總工程師,林鳴帶領團隊攻破無數難關,一起熬過無數個夜,但他也有熬不住的時候。在籌備第八個“孩子”——E8沉管安裝的關鍵時刻,林鳴出現了鼻腔大出血,情況十分危險。

“工程建設就像走鋼絲,每一步都是第一步。”這句話一直深深地烙印在林鳴心中,也成為他堅定的信條。於是在做了兩次全麻手術後,他立馬又投入安裝工作,醫生只好跟著上船。

10年來,幾乎每到關鍵和危險的時刻,林鳴都會像“釘子”一樣,幾小時、十幾個小時、幾十個小時,“釘”在工地。但海底隧道建設中的辛苦,這位“不聽話”的病人談得很少,只有外在的變化暴露了一切:他瘦了整整40斤。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2017年5月2日晚,伶仃洋上海風勁爽、煙花綻放,安裝船上一片歡呼,叫聲、掌聲和淚水交織成一片。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中國媒體,乃至世界各大媒體,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的完美落幕歡呼不已,而林鳴,卻在焦急地等待最後的偏差測量結果。16公分的偏差,於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

中國的設計師、工程師、外籍專家包括瑞士、荷蘭的顧問……大多數人也認為滴水不漏,沒問題。再者,茫茫大海,暗流洶湧,把一個已經固定在深海基槽內、重達6000多噸的大傢伙重新吊起、重新對接,一旦出現差錯,後果不堪設想。“算了吧。”“還是算了吧!”幾乎所有人都想說服林鳴罷手。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千鈞壓頂,該何去何從?突然,林鳴內心有一個聲音響起:如果不調整的話,會是自己職業生涯和人生裡,一個永遠的偏差。很快,林鳴做出了決策——返工重來。

外方的工程師有些都已經買了機票準備回家,也被他“抓”了回來。林鳴後來形容這一切像是西天取經:這就是最後給你一個考驗。但他經受住了這場考驗:天道酬勤,經過42小時的重新精調,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幾十倍的差距!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中國工程師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全新的建設難題,已經不僅僅是創造新紀錄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推動了國家及行業科技創新的實踐,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智慧和實力!正如林鳴所言:“我覺得是一種精神,包涵我們的自信,包涵我們的智慧。”

眾所周知,中國是著名的橋樑古國,中國的橋樑建築也在世界上位於前列。橋樑代表的不僅僅是兩岸的交通距離,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再現。港珠澳大橋的出現,讓中國變成了,世界沉管隧道領軍國家之一!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蘇權科,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


港珠澳大橋穿過的地方,有一片中華白海豚保護區。為保證建橋後,白海豚還能像以前一樣活蹦亂跳,不減少數量,研究人員三百多次出海跟蹤,拍了三十萬張照片,將當時海里將近一千兩百頭白海豚,都進行了標識。

他們把白海豚的習性全部摸清,制訂了嚴格的技術保證規程,並且要求團隊在施工時,先把白海豚驅趕到安全海域,確保500米範圍內沒有海豚再進行施工。從施工至今,沒有因為施工,而傷害一隻白海豚。這麼多年過去,白海豚的數量,反而增加了。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蘇權科說:“在伶仃洋上建橋,除了進行創新以外,也是爭一口氣,就是我們建橋也不要總是輸給外國人。”

建二十三公里的鋼橋,用鋼量四十二萬噸,相當於十個鳥巢,或六十個埃菲爾鐵塔。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怎麼才在短時間內,把鋼箱梁做出來?蘇權科及團隊開發了自動化生產線,用機器人焊接,自動化控制,然後在工廠裡,精密地製造鋼箱梁,形成了世界上最好的鋼箱梁自動化生產線。這樣的鋼結構,只有中國能夠生產,只有在中國。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大橋建設者“超級工程”的背後,還有那些默默奉獻的大橋建設者。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港珠澳大橋——人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工程,而偉大的工程也沒有辜負一個偉大的時代。人能走多遠?這話不是要問兩腳而是要問志向;人能攀多高?這事不是要問雙手而是要問意志。

向這些建設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