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为何只打了一仗就选择撤军?

liyanpengjia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曾经打着一个响亮的口号: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但是在侵略中国的时候,也并没有明确说明大东亚到底是指哪些地区?一直到了1940年的时候,日本明确指出,大东亚共荣圈包括了下面这些国家:



中国、朝鲜、日本、满洲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印尼、新几内亚等大洋洲,及澳洲、新西兰、印度及西伯利亚东部等地为大东亚之范围。

日本有这么大的野心,当然也有着相匹配的实力。在非常短的时间里面,就攻打着东南亚绝大部分的国家。截止到1942年年底的时候,基本上整个东南亚,也就只有印度地区,日本只是派遣了一小部分的兵力。甚至正如题目所说,仅仅只是打了一仗,便立刻败走。

其实印度之所以能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还要拜它的殖民者英国所赐。英国曾经带领印度两次踏上中国领土,经过英国几十年的殖民下,印度也自然而然的把英国当作他们背后最大的后盾。其实不仅仅是印度,英国作为日不落王国,在当时殖民了基本上整个东南亚地区。


所以说日本要建立自己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他的敌人不仅仅是东南亚地区的各个国家,还有这些国家背后的主人——英国。英国作为一个老牌的王国,在欧洲地区也享有着举足若轻的地位。而希特勒试图统一欧洲的声音,自然免不了与英国的碰撞。

为了减轻自己在英国的压力,同时也是更好的达成他们所谓的法西斯阵营。希特勒攒动的日本,前去攻打印度。印度本来就是自己攻打目标之一,自然而然的作为顺水人情答应了下来。但是这个时候,战争已经来到了1944年,日本早就没有了刚开始时候的嚣张跋扈。

由于之前几年的作战,英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兵力,基本上都缩在了印度地区。以及一部分中国远征军,也是被日本拦腰截断在了印度。而印度和日本发生的这场战争,其实名字叫做英帕尔战役。双方最高指挥将领,分别是牟田口廉与蒙巴顿。牟田口廉虽然有着小东条的称呼,可惜并没有东条英机的智慧。


在1944年的3月8日,牟田口廉带领着10万人的部队,赶着一大批的活牛、活羊,跨过了印度与缅甸的边界,拉开了这场大战的序幕。为了抵挡日军的进攻,蒙巴顿立刻在钦敦江建立起了防御战线,并且提前占领了英特尔地区。在先天优势上面,就给了日军一定的打击。

因此当时的日军部队,不仅要背靠钦敦江作战,而且他的后勤补给线也有着非常大的问题。因为当时缅甸与印度交界处都是山岭地区,日本又没有在印度拥有补给点,因此所有的补给必须全部来自不可靠的丛林补给线。再加上盟军飞机时不时的轰炸,日本补给一直是断断续续。

再加上当时雨季马上来临,原先干枯的河床即将变得汹涌,所以日军必须在雨季来临之前,将这场战役打下来。因此在刚开始的时候,日军的进攻势头非常的凶猛,甚至一度兵分两路包围了英帕尔地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蒙巴顿不得不向美国空军求助。在美军的帮助下,英印联军终于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由于长时间紧张的作战环境,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后勤补给,日军部队的战斗力开始急剧下降。原来的口粮从目前的六两,最后降到甚至连半两都不到。反观英印联军,不但毫不担心补给线的问题,甚至时不时的还能抽上香烟喝上甜酒。

在多方的帮助下面,英印联军把整场战役拖到了雨季。原本就泥泞不堪的丛林,在雨水的冲刷下,走路都已经成了问题,更不要说用来作战了。这个时候的日本已经基本上没有太多抵抗力了, 原来10万多的日本部队,也渐渐被冲散为四五万一支。虽然日本本来的目的就是分兵包抄,但是没想到分开之后就再也无法合起来。

然而这些还不是摧毁日本最后的稻草,由于雨季的来临,军队内部爆发了疟疾、霍乱、流感等众多疾病。最多的时候,日本内部有将近3万人感染疾病。患有疾病的士兵根本没有力气提起武器,再加上没有足够的食物补充,一个个都饿得骨瘦嶙峋。


作为最高司令官的牟田口廉,也认为打下去并没有什么希望了,准备全线撤军。在1944年的7月2日凌晨,日本东京大本营往前线发出命令,本次作战停止全军撤退。而且为了顾及到面子问题,竟然给这次退战冠以“退却作战”的名义,实在是可笑。

日本此次作战之所以没有胜利,完全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占据任何一点。此次大规模的作战没有占据任何脚跟,太平洋战场中已经让日本焦头烂额,中国战场当中也无法抽身,后来也就干脆放弃了对印度的进攻计划。


史之策


因为日本最初是没有要攻打印度的。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大东亚共荣圈里面根本没有印度。

那日本唯一一次攻打印度,是因为轴心国的德国要求日本攻打英美荷在亚洲的根据地,牵制同盟国的兵力位欧洲战场减轻压力,当然也不乏日本的野心膨胀!

那一仗是英帕尔之战!从缅甸的日本军攻打印度的。当时他们是多线作战,要应对缅甸本土,国民党的远东军,还有英军,英属印度军。日军9万军伤亡6万,英印本土作战加上支援多伤亡4万多。

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也是出师不利,开始了战略上的收缩。所以印度躲过一劫。如果没有太多客观原因印度会死的很惨


丘比特懒


日本攻打印度已经是二战后期的事情,到1944年,法西斯已经处于了守势,早就没有了二战刚开始的伶俐攻势。德国法西斯深陷俄罗斯冰天雪地之中,而日本在中国战场已经打了七年多,太平洋战场也是遭到了美国强有力的阻击。

在这种明显守势的情况下,日本选择对印度发起攻击,已经是强弩之末时构想的自救方式,攻下印度占据一个根据地,从外向内包围形成东亚圈层。

日本派出了十万部队,长途跋涉到了印度半岛,迎接他们的是英国将领蒙巴顿率领的英军和印度军队。

日本军队赶到印度的时候,印度恰逢雨季,疟疾盛行,本就劳累不堪锐气大减的日军,还未作战就生病,根本无力作战。



这种无方向无锐气无体力的部队,是不可能作战胜利的。与蒙巴顿的部队刚交火失败,日本就撤出了印度。

强弩之末的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开始了节节败退之路。


老李有刀


缅印边境地形复杂,山高林密,所以即便在日本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未敢轻易进攻印度。当牟田口决定强行实施乌号作战计划的时候,就遭到了其他日军将领的强烈反对,如果不是东条英机极力支持的话,恐怕连这仅有的一次战役都不会发生。另外,英帕尔战役彻底结束时,都已经到了1944年中下旬,而此时美国海军已经逼近到了菲律宾西线,日本法西斯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又哪会有力气再次攻打印度。



由于地形的限制,日军的后勤补给本就困难重重,而牟田口不仅没有重视这一隐患,反而狂妄的认为仅需20天的口粮和弹药就能彻底击垮英军。狂妄的牟田口一意孤行,最终被盟军东南亚战区司令蒙巴顿抓住了软肋,诱敌深入,一举粉碎了日军攻占印度实现“东亚大共荣圈”的野心。



日军在败退的过程中,可谓走一路死一路,最终日本第15军减员已经接近八成,远超瓜岛战役的损失率,第15军也直接由主力部队变成了残废。英帕尔的惨败让日军大本营震惊不已,牟田口等一大批日军将领被撤职查办。经此一战,日军仅抚平伤口就得花费一段时间,况且又有牟田口这个前车之鉴,恐怕日军再疯狂,也得掂量掂量!



英帕尔战役于1944年7月正式结束,然而仅仅三个月后,美军便在莱特岛成功登陆,直接威胁着日军占菲律宾的安全。太平洋战场早已让日军忙的焦头烂额,日本法西斯已经毫无精力再去考虑缅甸战场的问题。缅甸的日军既没有援军,又没人有勇气敢去趟这浑水,所以没有下文也就不奇怪了!


看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历史文斋!


历史文斋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军队在缅甸浴血奋战,切断了日本进一步侵略印度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自始至终,只匀出偏师一支,进入印度,很快为驻印英军击溃。

至于今日,印度与日本在外交上已成连横之势。再加上印度一直以来把中国作为假想敌,便开始炮制印日友好的历史,宣扬日本并没有侵略印度的意图。回到1940年代,如果不是中国远征军血战缅甸,迟滞并最终歼灭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日军早就占领印度腹地了。

大体,日本侵略印度的构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0年德意日三国同盟以后,日本策划空袭珍珠港,席卷东南亚以后,陆军继续向西,与德军在中东会师。这一阶段日本在战略上论证了入侵印度的可能性,但在具体行动方面,主要作战区域在中南半岛及其他东南亚岛屿。

第二阶段大体是1942年开始,6月日本在中途岛惨败,之后在瓜达尔卡纳尔岛陷入胶着,向东在太平洋难有作为。日本希望从缅甸包抄印度,切断中国的后援。在这一背景下,1942年8月,日本制定了入侵印度的完整计划,并开始进行战役准备。1942年底,中国开始集结兵力,准备第二次远征缅甸印度,并于次年初慷慨誓师,进入缅甸。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第二次远征军连续重挫日军,截止45年1月,以伤亡近9万人的代价,击破日军主力,收复缅甸、滇西全境。

日本入侵印度的英帕尔战役(1944年),只是大缅甸战区中的插曲。日军一线将领在缅甸无法打开局面的情况下突发奇想,以为印度应该是软柿子。于是在没有足够物资准备的情况下,贸然西进,补给线崩溃之后,失败成为溃坝,大量士兵因缺少给养药物,死于后撤途中。从此,日本再无西进印度的条件。


在野武將


日本是一个岛国,不但小且资源极其贫乏,国家要发展,军事要强大,人民要生活就必须不断的扩张,不断的发动侵略。但他们很嚣张狂妄,基本上在整个二战的时候,四处发动战争。


日本对中国做的那些事情,那就更不用说了。就连美国这样的世界第一强国,也敢偷袭,可以说是非常嚣张了。但是印度这个处于南亚大陆上国家却没有遭到日本很大的伤害,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日本为何没有攻下印度?


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日本为什么要急于进攻印度。当时的东南亚诸国,包括印度、马来西亚、缅甸在内,全都是英国的殖民地。1942年,日本击败了中英联军,强势占领了缅甸。而当缅甸落入日本人手中之后,英国在东南亚就只剩下印度这块地盘了。为了保护仅存的帝国果实,英国所有驻守东南亚的部队全体撤入印度。

1944年,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的失利,德国纳粹在欧洲战场陷入被动。希特勒要求日本攻打印度,牵制盟军战略部署。而此时的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接连遭到美国打击,为了扭转战局,日本出兵发动了“英帕尔战役”。

这就是日本要急于进攻印度的历史背景。

(日本军的侵略)

从17世纪开始,印度一直是英国的殖民地,被喻为英女皇皇冠上的一个明珠。印度不断地为英国贡献了大量免费劳力,资源,人员,所以英国为了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殖民地,就开始与日本人交战了。所以日本虽然攻打印度,其实是主要是与英国在交战。这一点大家要必须弄清楚的,印度当时还没有正规的军队,都是一些部落式的军队,单靠印度本土的这些军队是很难抵挡当时精锐的日军的。

所以为了保住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英国拼了命地与日军交战。这是第一点也是小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印度对于英国来说不容有失。

第二:日军准备不足。日军高层下达进攻命令后,并没有交代任何的进攻方案,日军组织了约10万人马进攻印度。除了战略上准备不足外,日军在战备物资方面也准备得很不充分。日军只携带了一个月的口粮,并且在行军中赶着大量的猪牛羊等牲口,作为口粮不足时的补充。由于日军根本没很好评估过驻印英军的战斗实力,他们的粮食很快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日军的战斗力。仅此一点,就犯了兵家大忌,所谓“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理了。

(英帕尔战役)

第二,双方指挥官差距太大。牟田口廉有“小东条”之称,特别擅长以武士道精神鼓舞士兵英勇作战。哪怕是在日军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喊出“没有补给也能打仗”的奇葩口号。感觉他比较适合当老板,画大饼和鼓励士兵。其实他没有做指挥官的真才实学,这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样的人当指挥官确实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反观英军方面,他们的指挥官是著名的蒙巴顿将军,经验丰富。在得知日军已经渡过钦敦江时,他立即决定把钦敦江以西的所有防御力量撤到英帕尔附近高地上。并且在海上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给,而且还有空军支援轰炸,士气高昂。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仅仅这一招,就让日本军队陷入被动。

(牟田口廉旧照)

第三,日军水土不服,染病严重。日军到印度时遇上了雨季,随着雨季的来临,日军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各种疾病,共计有3万兵多名士兵染病,其中一大半丧失战斗能力。但英军常年在这里驻守,不仅没有事情,反而利用雨季的特殊环境,对日本展开反击,最后日本不得不撤退。就这样十万大军的日本兵,在经过一场战役之后,剩下的三万人就匆忙撤退了。此战后,日本已经日薄西山了,所以再没有对印度进行过战争。


所以说,日军各方面准备不足(粮草,疾病,战术,武器),仓促进攻,对英军的实力估计不足;而印度对于英国来说太过重要,不容有失,必须拼命抵抗。


铁血龙魂


二战时,日本确实和印度打了一仗,不过日本却在遭遇了惨败后退军。而战后的印度却因为这场战役对日本感恩戴德,甚至有印度的法官坚持日本战犯全员无罪。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近代之所以能够崛起,完全是依靠着对外扩张和掠夺。以此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后,野心也进一步膨胀。在二战期间成为法西斯轴心国后,甚至制定了大东亚共荣圈战略构想。

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共分为五步战略;

第一步、在我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第二步、攻下整个中国。

第三步、占领整个东南亚地区,并且攻下澳洲。

第四步、攻克印度后,与德国在此会师,然后北上攻克苏联。

第五部、攻下美国,完成称霸世界的梦想。



1943年,苏德战场上,德国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丧失战场主动权,同时日本也在瓜岛战役转攻为守,所以轴心国完全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面对这一情况,希特勒怂恿日本攻打印度,当时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希特勒的意图很明显是拿着日本挡枪,希望日本可以转移一下英美的注意力。

日本当时已经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所以派遣了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近10万军队进攻印度。这个牟田口廉也中将虽然有“小东条”之称,不过能力却非常一般。



1943年3月8日,牟田口廉也渡过印缅边界的钦敦江。当时印度最高指挥官蒙巴顿调集军队到了钦敦江的西岸的英帕尔高地准备防御。如果日本进攻英帕尔高地,那么日本军队就会远离补给基地,而且还必须背靠钦敦江作战。这种情况在旱季还好,如果是雨季,那么干涸的河床将会汹涌的急流,日军必败无疑。

日军当时也非常明白处境,所以加紧了进攻英印军队。不过这时的蒙巴顿军队得到了美国的空中补给,除了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之外,军队还有香烟、甜酒等等,可谓是惬意的不得了。



有了美国的支援,蒙巴顿足足和日本僵持了几个月,终于等来了印度的雨季。这时的日本补给线基本陷入瘫痪,而且更要命的是日本人水土不服,整个军队中超过3万人染上了疟疾、痢疾、霍乱等疾病。还有中国远征军进入了缅甸作战,直接威胁日本在东南亚的战略布局。面对战场的不利情况,以及中国的威胁,日本最终选择了放弃侵略印度。

战后统计,日本在这场战役中损失6万多人,英印部队的损失仅为1.6万人。



而这次战役后,印度竟然对日本的侵略感恩戴德,原因是一名叫做鲍斯的画家投靠了日本,并且建立了伪政权。这件事让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有了威胁英国的资本,也因此印度有些人把日本视为了解放自己的人,战后还积极声援日本,称日本人的侵略无罪。在远东国际法庭上审判战犯时,印度法官代表拉达宾诺德·巴尔竟然判决了十一名甲级战犯没有罪。


我是越关


这场战争是牟田口廉也的神操作! 后勤物资准备不足匆忙开打的, 再加上太平洋战争后期,开始收缩战线。没必要再继续 。


凌乱的单调


因为中国远征军和英印联军的浴血奋战,才使印度免遭日军涂炭。

很多人以为二战中,日本并未进攻印度,其实不然。

一,二战中,日本占领印度边远地区,并向印度本土发起大规模进攻。

1942年1月,日本为切断英美援华战略物资的通道,进攻并占领缅甸。随后伺机进攻印度,计划与德军在中东会师。日军顺利占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但在进攻印度本土时,在英帕尔战役中,被英印联军打的惨败。

其实日本未能顺利进攻印度的背后是中国远征军的浴血奋战,丘吉尔表示,如果日军进攻西印度洋,必然导致盟军在中东的全面奔溃,能阻挡的只有中国。

为此,中国派出两个军一个师近十万人入缅作战,部队装备精良,成功解救被日军围困的7000多名英印军队,阻挡了日军向印度的进军。后又投入兵力30余万,歼灭日军6万余人。


五味社


印度人会妖术!上天、玩蛇!日本人怕了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