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打破了影片統一由中影公司發行的計劃管理模式

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打破了影片統一由中影公司發行的計劃管理模式

電影市場營銷在中國是逐步確立的過程,這個過程與中國電影市場政策改革相伴相生。市場最早的放開要追溯到1993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93)3號、320號文件相繼出臺並貫徹實施。

按文件規定,國產片由製片廠自主發行……中影公司不再經營國產片,各省級公司成為國產片發行主渠道,還規定國產片如出現發行不暢,經協調也可以向下發行……這次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打破了影片統一由中影公司發行的計劃管理模式。

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打破了影片統一由中影公司發行的計劃管理模式

隨後,北影廠的合拍片《黃飛鴻之獅王爭霸》成為第一部“吃螃蟹”的電影,影片以分賬發行,票房取得較大成功,出品公司利潤大幅增加,引起業界關注。1993年的這次改革可以視為中國電影市場化的萌芽。

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打破了影片統一由中影公司發行的計劃管理模式

1994年8月1日,廣電部電影局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明確影片(著作權)發行權擁有單位從1995年1月1日開始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11家老、少、邊、窮省、區除外)的各級發行、放映單位發行自己的影片。

電影行業機制改革,打破了影片統一由中影公司發行的計劃管理模式

中國電影分賬發行制和自由交易終於開始正式實施,中國電影從此進入市場經濟時代。這個機制和1994年“大片”引進一起,推動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正是在與“大片”的市場博弈中,中國本土電影迅速崛起,市場迅速形成規模。從《紅櫻桃》拍賣電影首映權,到《建國大業》、《唐山大地震》、《讓子彈飛》屢次刷新國產片票房紀錄,無論在戰略還是在戰術上,國產片的市場營銷策略日益成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