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讀懂孔子眼中的“君子”

在傳統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體現。“君子”一詞,在孔子以前,只是對統治者及官員的通稱,孔子把這個只是身份、地位含義的稱謂變成了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種理想。無論講為人還是講處世,孔子都強調要做君子。《論語》二十篇,從第一篇《學而》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到第二十篇《堯曰》提出的君子知命、知禮、知言,“君子”的概念貫穿始終。孔子是如何描述“君子”的?我們選擇幾處來看看。

帶你讀懂孔子眼中的“君子”

何為君子

1、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總是能將“文”與“質”完美地結合起來。什麼是“文”,什麼是“質”呢?從個人修養層面理解,“質”是內在本質,樸實無華;“文”是外在修飾,賞心悅目,“文質彬彬”,就是指做人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能迷失了自己的本性;而從社會人文的角度來看,“文”是指一個社會的文化積澱,“質”則是指社會淳樸厚道的民風民俗。倘若一個社會都缺乏文化教養,那麼這個社會就會陷於野蠻落後;但若一個社會大多數人都附庸風雅、奢侈浮華,社會的風氣就會陷於敗壞。這裡的文質彬彬就是指既要有文化的發展,也要有良善質樸的社會風氣。

2、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

孔子說過:君子之行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與之比。可見“義”是君子修身的首要標準。程子曰:“義以為質,如質幹然。禮行此,孫出此,信成此。此四句只是一事,以義為本。”以“義”作為自己最內在的本質,在這一本質規定之下,行為上符合禮,言語謙遜,誠實地實踐,這便是君子的品德。

3、君子不器。

“器”的本意指器具或者器皿。但一種器具往往只限於一定的功能而不能相通使用。“君子不器”即是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樣,只具有一種功能、只限於一定的用途。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胸懷天下,修齊治平,具有道德色彩,是能擔當大任之人。“君子不器”正是對君子的一個要求,即要君子不限於一技一藝,而去廣泛地汲取知識,博覽群書並學以致用,博學洽聞,見識高遠。

4、君子不憂不懼。

司馬牛是孔子的弟子,善良正直而性格急躁。他的哥哥司馬桓魈在宋國作亂,連累全家被迫出逃,他總是很憂愁。因此,孔子告訴司馬牛,君子要不憂不懼、問心無愧。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的不憂不懼是因為內心光明磊落,沒有什麼不可告人之事,內心充滿仁愛道德,沒有愧疚,自然沒有可以害怕的事情。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5、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由於哥哥司馬桓魈“犯上作亂”,司馬牛感慨自己明明有兄弟,但兄弟卻都叛亂,均非仁義之人。他憂愁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沒有。”子夏勸慰司馬牛,說只要行君子之道,對待所做的事情嚴肅認真,對人恭敬而合乎於禮,那就不必發愁自己沒有兄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6、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為什麼要學習、要修身?孔子的答案是:謀道不謀食。君子自我提高,是以謀道而非謀富貴為目的。孔子所說的“道”,是仁道,是立身行事之道、治國安邦之道。對此,他看得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他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儘管有時孔子也會在生活中遇到困難,但他對於“道”的執著從來不動搖,對於“道”的追尋從來不停止。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孔子希望弟子們都成為君子,“謀道”“憂道”,不要追求、計較、糾纏物質利益和物質生活。

7、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在這裡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印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他重視學習,做人以“忠”“信”為根本,善於結交同道、同志趣之友,而且有錯必改。通過這段話,孔子將君子從內到外的修養緊密地聯繫了起來。

8、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涵蓋了個人道德修養的各種規範:看要想到看明白沒有、聽要想到聽清楚沒有、神態要想到是否溫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談要想到是否誠實、處事要想到是否謹慎、疑難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憤怒要想到是否有後患、見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該得。孔子要求自己和學生們一言一行都要認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是否做到溫、良、恭、儉、讓、忠、孝、仁、義、禮、智等等,清代學者劉寶楠由此說:“君子嚴於所思,而約之有此九端,蓋凡言行,莫能外矣。”

9、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孔子認為,君子要正確處理言與行之間的關係:行勝於言、言出必行。《憲問》篇裡,孔子進一步說明:“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實際行動比一切花言巧語有力,君子應當以言過其行為恥。這正如《禮記·緇衣》裡面所說的:“言從而行之,則言不可飾也;行從而言之,則行不可飾也。故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

1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

在君子手下做事很容易,但卻難以討他歡喜:不用正當的方式去討他歡喜,他是不會歡喜的;等到他使用人的時候,卻總是量才而用。

君子平易近人,善解人意,所以比較容易相處,共事也比較融洽。但如果您一心要想取悅於他,那就難了;尤其是想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去取悅於他,那就更難。不過,雖然你不能取悅於他,但他用人時還是會量才錄用。

帶你讀懂孔子眼中的“君子”

君子與小人的區別

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子張關於從政的條件時說,要“尊五美,屏四惡”,“泰而不驕”是孔子所講的“五美”之一。什麼是“泰而不驕”呢?孔子解釋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能做到泰然自若,不傲慢放肆,無驕矜之氣。君子胸懷大志,意志堅強,因為有心態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展現出強大的心靈力量。

2、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求之於自己,小人求之於別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現問題總是想方設法推卸責任,撇清自己,從不會去反思檢討自己,從自身找原因。

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小人則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淨,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坦蕩之人不為事擾,面無懼色依度而行;慼慼之人心擾於事,形容枯槁於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是自古以來人們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許多人常常將此寫成條幅,懸於室中,以激勵自己。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取長補短,協調各種不同的意見,但不盲從附和;小人只求完全一致(或盲從附和),不講不同意見的協調。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但他對待任何事情都必須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來不願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則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求與別人完全一致,這是在處事為人方面。其實,在所有的問題上,往往都能體現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區別。“和而不同“顯示出深刻的哲理和高度智慧。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眾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6、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君子以道義作為最高的處世標準,君子只有勇而沒有道義就會成為禍國殃民的亂臣賊子,小人只有勇而沒有道義就會成為四處搶劫的強盜。

7、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時的最大區別。

8、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追求財利。向上即是向善,不斷改正錯誤,追求道義;向下即是不知改過,不知修身養性,日見其頹廢。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向上走總是困難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結果卻是毀掉了自己。

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南懷瑾先生對此解釋說:一個君子,看到朋友、同事以及任何的好事,都願意幫助他完成,壞事則要設法阻難使他無法完成。從政、做人都一樣要做到這個程度。而小人卻正好相反,就喜歡幫忙人家做壞事。

10、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在不得志的時候也能安貧樂道,小人不得志的時候,就會想入非非,胡作亂為。能否在窮困潦倒的時候“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不僅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也是真君子和偽君子的區別

帶你讀懂孔子眼中的“君子”

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微信搜索“蓮花精神”關注微信公眾號,方便能夠及時的與您溝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