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敦煌》將飛出敦煌、飛向世界,震撼全人類!

《又見敦煌》以史詩的筆法傳承絲路文化,用藝術的方法將敦煌千年來的故事人物復活再現,將千年莫高窟和敦煌學還原,以藝術的方式形象地展示了國家“一帶一路”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又見敦煌》將敦煌博大精深的東方神韻藝術在沉睡數千年後再現舞臺;別具一格的敦煌飛天,無可比擬的《又見敦煌》,今天終於撣去千年塵埃,展開霓裳羽衣,飛出莫高窟,飛向全世界,震撼全人類。

《一瞬間》《又見敦煌》主題曲來自又見敦煌00:0004:25

每一捧沙子都有一個故事,每一頁敦煌學都記錄著一個曾經。坐在電腦面前的我,久思不已。我恨我自己沒有能力把這龐大的敦煌展現出來。我的詞彙量太匱乏,我對美學的認知過於淺薄,我對歷史前後的銜接過於片面,我對宗教文化的傳播瞭解得太少,所以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我看到的敦煌,原諒我。祖國的文化博大精深,祖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留下數不清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又豈是能被一個黃毛丫頭給輕易讀懂的呢?即便如此,我還是不自量力,我仍想把我眼中的敦煌倒映出來。假若我有了孩子,我也會帶著我的先生和孩子,重返敦煌。

《又見敦煌》將飛出敦煌、飛向世界,震撼全人類!


踏上敦煌的那刻,我的思緒回到千年前,早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這裡便有我們的祖先在這裡開始繁衍生息。在夏商周時期,這裡被稱為瓜州的範圍。接著在西漢初年,張騫出使西域,走出了一條絲綢之路,我們的記憶大概就是停留在這裡了。如果說敦煌有一件絕世珍寶,她非常完美地記錄了這千年來敦煌的變遷。餘秋雨先生曾說過:“這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是的,她是莫高窟。倘若你從北魏的石窟看起,然後看隋唐,看宋,看明的人物彩塑,你細細發現,你便會看到人物的服飾,表情,形象差異性較大。這就不得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去理會了。北魏時期,佛教興起。所以你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石窟都有著濃厚的佛教色彩。其實,我們想要更貼近藝術,想要更好的融入藝術,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了解當時的環境。

《又見敦煌》將飛出敦煌、飛向世界,震撼全人類!


離開莫高窟的我,走路都覺得步伐是沉重的。我想,我從來沒有好好認真看過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不知不覺,我走到一座離莫高窟不遠處的劇場......是的,我要看王潮歌導演的《又見敦煌》。如果你來了,去看看這部劇吧。如果你也是一個對歷史對敦煌有深深的感情,我相信你和我一樣,淚流滿面。我想,我們是忘不了道士塔的主人----王圓籙。是的,在我表示我對上述一切愛得瘋狂的時候,背後一個聲音告訴我,孩子,其實你看到的這一切,只是一小部分。1907年5月27日,王道士讓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點小恩小惠換走幾十箱經書。正式開啟把莫高窟裡面的文化遺產送到國外之路。整整四萬卷經書,而剩下的一萬卷,如今躺在北京圖書館。早在初中時,我就聽過這個故事了。當時我可是咬牙切齒地恨他,我更恨自己沒有早出生一百年去制止他。可是,當我在《又見敦煌》裡聽完他的獨白,我深深地明白,不只是他一個人的錯。浩浩蕩蕩的中國,擁有著多少數不盡的知識分子,可是沒有人意識到莫高窟裡藏經的價值,還是說他們眼裡只有自己的小世界,居然,放任一個道家的人看管。那一刻,我失聲痛哭,那淚是悔,是恨和自己身上流著一樣血液的人們不爭氣,是對文化庫寶深深的私心,不願意它們流到外國…….可我心裡突然多了一個聲音告訴我:孩子,文化是屬於全人類文明的,而不僅僅是屬於中華民族的。它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況且那些經書好好地躺在各個國家的博物館。是啊,我都知道。

《又見敦煌》將飛出敦煌、飛向世界,震撼全人類!


《又見敦煌》將飛出敦煌、飛向世界,震撼全人類!


莫高窟或許有一天也如歷朝歷代隨風而逝,可給我們留下的卻是這不朽的文明。一千年不過只有一瞬間,撥開黃沙,又見敦煌。

《又見敦煌》將飛出敦煌、飛向世界,震撼全人類!


《又見敦煌》將飛出敦煌、飛向世界,震撼全人類!


時空流轉,塵隨馬去,曾經的輝煌已悄然遠去,夕日的繁盛已變成羌笛一曲;歲月無聲,記憶猶存。

追憶歷史,回望古今,文明在歷史中前行,文化在歲月裡昇華;

記住華夏本來,延續中華根脈;我們肩負歷史文化使命不斷前行,把敦煌的美,敦煌厚重的文化保護好並傳播出去,讓它還能在千百年後得以延續和傳承,讓子子孫孫無窮無盡的繁衍;

一眼千年,轉瞬即逝,繁華落盡,敬畏長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