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之易筋經三大核心:煉形篇

煉形,乃泛指導引、拳術等一切肢體動作的總稱。靜功屬陰,動功屬陽。行功必得動靜相兼,陰陽才能調合。尤其靜功,易生痰壅火滯的弊病,而輔以導引煉形,有病祛病,無病強身,舒導氣脈,絕少流弊,見效既快,自然令學者產生無限興趣,由此登堂入室。

《如是我聞》之易筋經三大核心:煉形篇

“性靠自悟,命賴師傳”,此話是說性功的成敗與個人的根器有很大關聯,而命功是很精細的東西,要想取得效果,除了自己勤學苦煉,必須要有經驗的明師口傳心授,指出竅要才行。“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動是生命活動的表現形式。設想一個人如果賴在床上不動,用不到一年就會肌肉萎縮,成為廢人。若區別於諸如生產勞動等日常活動,特定的煉形方法自然更符合人體生命活動的規律,更能促進生理機能的改善和提高。這樣一來,煉形也有了高低粗細的分別。低層次的功法一般多注重外在動作的變化轉換,如導引術、外家拳法、瑜珈術等;層次較高的,則注重形與氣合、形與力合、形與神合、形與意合、內外並重兼修,其核心的部分是呼吸的鍛鍊。

我曾將十多種版本易筋經的煉形方法一一做過比對,有的繁複,有的精簡,但歸納總結起來,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舒通經脈,和合氣血,滋養五臟,一向為歷代養生家和醫家所推重,流行非常廣泛。以《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為例,所傳煉形之法計有正身、側身、半身、屈身、折身、扭身、倒身、翻身、行身、定身、臥身,共224個動作。動作雖多,但是以韋馱獻杵、倒拽九牛尾、青龍探爪、九鬼拔馬刀等經典功架為主幹,依據人體經絡的走向、氣血的運行、氣息的升降,增加了身體的曲折旋轉、手足的推輓開合,促進氣血流通,關竅達利,陰平陽秘,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不過若論導引動作的繁多,恐怕無出其右者。數年前,我在剛開始研究易筋經的時候曾練過此功,全部功架做下來,要四個多小時。雖然用了這麼長時間,非但不覺得累,反倒精神健旺,體力充沛,睡眠飲食均有改善,證明是有效果的。只是費時太多,較適合於時間充裕的人習練,但仍不失為一種優秀的養生功法。以我的練功體會,行功時排除雜念,全身放鬆,目含、耳凝、息勻、口緘,動作宜輕柔舒緩,不可有一絲拙力。每做完一部,即稍事休息,待調勻呼吸再接練下部。練功結束後,緩緩散步,活動肩背手足即可。若再行靜功,動極而靜,有妙不可言之境。但若求精簡扼要,當以少林嫡傳十二式易筋經為最佳(後文將詳述其方法)。

《如是我聞》之易筋經三大核心:煉形篇

嫡傳養生易筋經十二式 餓虎撲食

另一類則是鍛鍊筋骨,專求內壯,激發技擊神力。許多武術門派視其為不傳之秘,作為輔助拳學的內功,兼行排打,可收金鐘罩、鐵布衫披堅抗銳之效果。較為著名的有熊氏大易筋經、韋馱勁、十二大勁、海字勁等。這種方法巧妙之處在於利用呼吸配合動作的變化,使心、神、意、氣、力合而為一,功深時斂氣入骨,使髓實骨堅,激發人體的潛能。據講,擅此功的人表面看起來骨瘦如柴,身上幾乎沒有肌肉,但力自骨出,可舉千斤,飢寒不迫,以血肉之軀可摧金石。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來,簡直不可思議。又據《少林拳術秘訣》記載:昔有少林僧人亦行此術,積數年之功,兩臂有千斤之力。

今觀所有已披露的此類易筋經功法,一般也只講了身體動作的外在變化,至於如何配合呼吸,都一語帶過,秘而不宣。難道呼吸真的那麼重要嗎?其實不止易筋經注重呼吸的鍛鍊,內家諸拳也是如此。我今年有幸被唐傳形意傳人唐風華老師納為入室弟子,得窺原傳形意拳的暗勁練法,其五行功架亦是在一呼一吸之間體味。本門前輩如唐維祿先生的輕功,薛顛先生疾如鬼魅的身法,傅劍秋先生走圈而盆水自轉,皆出功於此,足以證明形氣合一之妙,鬼神莫測。但有關形氣合一、順逆呼吸的轉換以及其中的細微火候運用,必須要在有經驗的明師指導下方能操作,古人不輕傳即是此意。所以在此不便全盤披露,以免畫虎不成,反類成犬。若有習者一知半解,盲目操作,禍及身體,豈非筆者之過!

在易筋經煉形中,下部行功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易筋經是武道合一的技術,它的下部行功明顯與道家學術異水同源。有關練功與性的調合關係歷來都是修煉者關注的焦點。而易筋經的下部行功算得上是另闢蹊徑,是開源節流的典範。

所謂下部行功,指的是對下身進行特殊鍛鍊,除了不畏擊打、用於格鬥外,還能治療性機能障礙性疾病,增強性功能,促進內腎健康,鞏固先天之本源。世傳武術中的鐵襠功幾乎都不出此範疇。大家都知道“食色性也”這句話,然而對於練功者來說,這就像是一把雙刃劍,用之得當,自然魚與熊掌兼得;運用不當,家庭不睦,行功不進,的確是一件很煩惱的事情。在中國古代,受儒家禮教的束縛,歷來對“性”諱莫如深,不是語焉不詳,就是避而不談。這種功夫的傳承又是“傳男不傳女”,只限於師徒或父子之間口口相授,從不立文字,因此極具神秘色彩。在《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和《真傳易筋經》等一些版本中也只簡單概述其方法名稱,談到操作皆以一句“當以師傳”含糊揭過,讓人根本無從下手。

據師傳秘要,下部行功一般分為兩部十法,行功時必須正念清心,由輕至重,循循而進,嚴禁操之過猛,反致受傷。實際上這種下部行功是一種頓法,據《古本易筋經》載:百日即可見奇效,當不是虛言。

但下部行功有兩個要點是需要值得注意的:其一是開源節流。道學大師陳攖寧先生曾做過非常生動的比喻,這就好比世俗治家之道,既要開源,指貧困之家要能賺錢,豐富家藏,以此比喻身體衰敗、腎虧氣虛者要通過練功,強壯身體,補足虧損;又要節流,指賺了錢成為富貴之家,要重保守,若揮霍無度,人不敷出,終歸於貧,以此比喻身體通過練功強壯之後,要知節制,切不可夭損壽命。其二是溫養固本。下部行功時由於意、氣、力都集中在下部,用藥物燙洗也僅是舒活皮膚氣血,而由練功產生的虛火必然旺盛,需要滋陰祛火,培固本元,才不致虛陽亢進。《古本易筋經•下部行功法》說:“養者,功成物壯,固能慣戰。然不養之,難免無虞。故又宜安閒溫養,切無馳騁多戰。”這是易筋經下部行功中真正秘不示人的關鍵所在。

易筋經下部行功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濟世良方,是整個易筋經技術體系中最具普遍現實意義的一部分!我們研究它,應該以科學嚴謹的態度進行挖掘整理,使之能真正造福於人類,善莫大焉。

-------------------------------

後文將介紹兩種我所收藏的易筋經功法。其中一種是流傳較為廣泛的《少林嫡傳十二式易筋經》,選擇了峨嵋醫師周潛川大夫整理的版本。周潛川大夫修習峨嵋正宗十二莊法,尤精於導引按蹺、丹藥服餌、氣脈流注等峨嵋醫術,生前一直從事中醫中藥和氣功的研究,留下了約兩百多萬字的珍貴資料。另一種是清代蔣覲園先生得自少林老僧秘傳的易筋經,該法首見於《少林內功秘傳》。這套易筋經共分兩個部分,前十二段為動功,後十二段為靜功,較為精奧,原本稱後十二段為成功之秘要。兩部功法可分可合,與俗傳之法相比,獨見天地,是非常珍貴的法本。今略為點校,全文披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