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被迫”選擇了基本面分析這條路

談到投資方法的時候同樣千人千面,理念的差異背後是每位投資人價值觀和工具包的不同。

技術分析、高頻量化、重組併購、情緒博弈、玄學等等策略在A股似乎都有其一席之地。

回顧每年的業績排名,常感大佬年年有,套路各不同。通過分析長期成功的投資組合,我們發現了一些“普世”的特徵,並且認為基於基本面分析的投資策略是一種可能長期為持有人創造回報的投資方法。

1、首先,基於基本面的投資策略似乎是公募基金“不得已”的道路選擇。

基金產品的投資決策需要符合監管,流程可解釋,結果可複製。並且公募最大的優勢來自於負債的久期很長,大部分基金產品的持有人是老百姓,這筆資金的規模相對穩定。

產品設計既無槓桿也沒有止損線,可以忍受短期的波動,適合基金經理去實踐長期投資和組合投資。

另外,從基金公司自身的資源稟賦來看,投研人員多為學院派的科班出身,團隊的能力圈也僅限於此。基本面分析是大家不約而同的投資語言,對於形成良好的投資文化,培養投研人才梯隊都至關重要。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基金公司是“被迫”選擇了基本面分析的投資策略。據海通證券統計數據顯示,從最近10年的實證的結果來看,公募基金的平均回報也遠超市場:主動偏股公募基金的平均回報為105%,而同期滬深300為50%。

2、其次,基本面分析如何為組合創造價值?

如果一年是短期的時間維度,我們曾經覆盤過A股2013-2017年期間年度漲幅排名前20名的牛股特徵。只有不到25%的個股是可以用業績高增長來解釋,剩下60%來自於併購重組,另外還有15%的股票找不到基本面原因。

在2015年和2016年,你甚至很難通過基本面解釋任何一隻漲幅前20的股票。因此以一年期維度來看,想要抓住大牛股運氣比努力更重要。

但是如果拉更長的時間來看,從1996年12月至2018年9月,上證指數年化漲幅為7.2%,其中EPS貢獻了9.4%,估值貢獻了-2.3%。

基金公司“被迫”选择了基本面分析这条路

數據來源:wind,海通證券,P=EPS*PE,也即股價=每股盈利*市盈率,因此股價漲幅可以拆解為EPS漲幅和PE漲幅兩個因素。

這個數據說明了雖然A股短期的波動幾乎是隨機遊走的,但長期卻非常有效率,甚至可以完全忽略估值的影響。

企業的長期業績反應到財務報表上是營收的持續增長,背後需要投資人通過紮實細緻的研究對行業和公司基本面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完全可以通過自下而上基本面的分析為組合創造優秀的長期回報。

3、第三,怎樣從基本面分析過度到組合投資?

我們生活在一個概率的世界,並且承認最優秀的投資人也可能會犯大錯誤。因此在組合投資的實踐過程中堅持:集中持倉、行業均衡、低換手率。

通過統計分析我們發現,組合的超額收益率與持股集中度有正相關,而與行業集中度呈負相關。表現好的基金產品大多堅持個股阿爾法策略而非行業貝塔策略。

在這個問題上很多人混淆了個股集中度和組合風險的關係,實際上組合最致命的風險來自於對個股的基本面判斷失誤。

每個人的精力有限,集中持倉策略會迫使投資人更聚焦標的的風險。少量的公司貢獻絕大部分盈虧,這本身也符合“冪律”分佈。

另外,過往統計中也發現,主動管理產品的規模和換手率都是超額收益率的敵人。特別是大基金同時又高換手,幾乎是業績的殺手組合。

投資的世界並不是完美的正態分佈,股票波動率越來越呈現肥尾分佈,當前的資本市場更是黑天鵝頻出。不到1%的交易日貢獻了指數96%的漲跌幅,過度頻繁的換手會導致擇時交易的小概率困境,申萬活躍指數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申萬活躍股指數走勢(1999/12/30-2017/1/20)

基金公司“被迫”选择了基本面分析这条路

注:申萬活躍指數是選取周換手率最高的100只股票作為成分股,每週調整一次。從1999年12月30日的1000點(指數基準日)至2017年1月20日的10.17點(指數停止更新),跌幅達99%。

投資的世界裡,成功的經驗大抵相似,失敗的原因各有不同。沒有一種方法可以包打天下,基本面分析不是要當刻舟求劍的價值投資“擁躉”。

投資人預判的是社會的變化,並且努力找到那些可以在未來持續創造巨大營收和現金流的企業。A股往往形勢比人強,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我們也在不停的反思和迭代現有投資策略,希望它能與時俱進。

每一個組合都應該有價值觀,我們的投資策略堅信股票的長期回報來源於企業的價值創造,而非零和博弈。

本文源自小基快跑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