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名垂青史的“借條”,值得每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學習

作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有一篇名帖,名曰《乞米帖》,從名稱就能看出來這是一張“借條”。顏真卿不僅是書法家,還是官至吏部尚書的大官,怎麼會寫“一張借條”呢?咱們從他的書法說起:

顏真卿和柳公權並稱為“顏柳”,顏真卿的書法筋健灑脫,而柳公權的書法是稜角分明,所以有“顏筋柳骨”一說。我們常說“見字如面”,看到一個人的字就能大概知道此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顏真卿的書法能達到這麼高的境界,後世有眾多的臨摹學習者,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顏真卿的人品。

這張名垂青史的“借條”,值得每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學習

咱們看下《乞米帖》的內容:“ 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罄竭,秖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勤,仍恕千煩也。真卿狀”。大概意思就是:“我不擅長謀生的活,一家人已經吃了好幾個月的粥,現在糧食也吃完了,心裡很是憂愁,想到我們之間的情誼,才寫信向你求助,希望你能借一點糧食讓我能夠度過難關。如果給你添麻煩了,希望你能夠原諒。--顏真卿書”。

這張名垂青史的“借條”,值得每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學習

這是在公元765年,安史之亂後天下百廢待興,又遇到關中地區大旱,江南水災,致使農業受災,糧食銳減。顏真卿為官本來就清正,逢此時節,生活更加拮据。所以為了全家的生活,他不得不開口向好友李光進求助。

這張名垂青史的“借條”,值得每個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人學習

顏真卿的家世很是顯赫,三朝身為重臣,故交遍佈朝野,在京城為官的他難道就一點門路都沒有嗎?正是他的剛正不屈的氣節才讓他提筆寫一封“借條”求助好友。《乞米帖》的言詞之誠懇,也透著顏真卿面對生活的無奈,他也有貧窮之時,他選擇坦然面對。這樣的一張“借條”還是值得我們學習,面對生活的擔當和勇於面對困難的坦然,所以說他是除了書法之外的無價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