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陽之戰1:50的兵力,劉秀看似驚險實則必勝

昆陽大戰,新莽軍團看似牛逼,實際上水分非常之大。

守仁君在這裡就班門弄斧了。

第一,新莽軍團號稱百萬,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王尋和王邑從洛陽帶來了四十二萬人,嚴尤和陳茂雖然早就到了穎川,但是他二人率領的軍隊早就作戰多日,且在和綠林軍的戰鬥中吃了不小的虧,因此,守仁君估計,新莽軍充其量不過六十萬。

昆陽之戰1:50的兵力,劉秀看似驚險實則必勝

第二,軍隊成分複雜,這龐大的軍隊裡,真正的精銳只有十萬先前在北方和赤眉軍作戰的中央軍。但是這十萬人,先前在北方和赤眉作戰,劉玄稱帝后,又馬不停蹄的被調向南方平叛,得不到好好休息,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除這十萬人外,其它部隊都是各郡縣抽調來的郡兵和壯丁,組織分散,調令不一。很難凝聚成一股繩,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第三,主將分歧嚴重,王邑認為,他率領如此龐大的軍隊,就應該一線平推,沿路摧枯拉朽,神擋殺神,佛擋殺佛。嚴尤則認為,現在綠林主力正在圍攻宛城,他們應該放棄昆陽等沒有戰略意義的城池,率軍直撲宛城,消滅綠林主力,其它的小據點就沒有意義了,雙方雖同處一軍,但是貌合神離,難以精誠合作。

昆陽之戰1:50的兵力,劉秀看似驚險實則必勝

第四,統軍將領水平不高,由第三點可知,很明顯嚴尤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但是王邑仗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軍隊裡搞一言堂,聽不進他人意見,而且王邑認為自己兵馬眾多,無論到哪裡都應該耀武揚威,“屠此城,蹀血而進,前歌後舞,顧不快邪”!事實上,新莽大軍和昆陽小城較勁的同時,宛城的守將岑彭已經投降。王邑的六十萬大軍已經失去了最佳進攻時機,已經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而且王邑實在不是個好將軍,作為全軍首腦,當聽說宛城失陷後居然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驚恐之色,任由恐慌傳遍全軍,使全軍很快陷入騷動,士氣大跌。

昆陽之戰1:50的兵力,劉秀看似驚險實則必勝

第五,圍城策略失當,昆陽城內雖然只有一萬多義軍兵馬,但是昆陽也是一座小城,一萬義軍的兵力足夠無死角防守。而新莽大軍在攻城時也選擇了四面圍攻,這樣打完全發揮不出兵力優勢,縱然有六十萬人,但是每次攻城的人數都因為昆陽地狹而限制在一個很少的數量。而且四面圍城,城內軍民皆無生路,不得不拼死一搏,昆陽城反而能固守數日而不淪陷。

第六,新莽主將過於輕敵,劉秀率援軍剛到昆陽時,曾率千餘騎兵衝陣,王邑也只派了千餘人去應戰,白白讓劉秀討了便宜,大漲劉秀軍士氣。

最後一點,人多固然好,但是打仗不是打架,古代戰場上數十萬人的作戰,後面的人基本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前軍一但潰敗衝擊本陣,後軍也會被前軍裹挾著潰敗,產生連鎖反應。人多卻得不到有效的指揮時反而會對自己非常不利,為什麼古代打仗講究陣形,就是怕這種事發生。新莽軍恰恰犯了這種非常嚴重的錯誤,當時劉秀率三千人衝陣,王尋,王邑等人率萬人出陣,並且嚴令各營沒有命令不準妄動。然而戰場上,王邑的萬餘人卻擋不住劉秀三千人的衝殺,並且大將王尋也死於陣中,一萬多人被打潰後,烏泱烏泱地衝向按兵不動的陣營,後方軍隊沒有及時得到消息,被著萬餘人裹挾著潰敗,很快產生連鎖反應,全軍五六十萬人不戰自潰!頓時作鳥獸散。數十萬人亡命奔逃,後果可想而知,可以說絕大部分新莽士兵都是被自己人踩死的,掉河裡淹死的,真正死於戰場上的沒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