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溪新瑤——張弘《茶市》品賞

古溪新瑤——張弘《茶市》品賞

古溪新瑤——張弘《茶市》品賞

晚清番禺河南(今廣州市海珠區主要部分)瑤頭村之瑤溪沿岸,風物嫻美,草木繁茂。卜居於溪畔的隔山“二居”(居巢、居廉)常事寫生,以嫻熟的用水技巧和宋元風韻引領時風,從學如流。居廉高弟高劍父、陳樹人合居氏畫法和東瀛漢畫法,創“新國畫”和“嶺南畫派”,影響巨大。解放初期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南遷廣州建學院,院中領導均議選址比鄰“二居”故地隔山,以示景仰。

古溪新瑤——張弘《茶市》品賞

白駒過隙,物事變幻。“二居”雖逝,瑤溪猶存。今適逢廣州市海珠區第三屆嶺南書畫藝術節於“二居”故園召開,遂步前人之風雅,譜瑤溪之風華,乃請四十八位嶺南書畫大家以此創作,共襄盛舉。一書一畫皆筆墨精良,風神高妙。其中受“嶺南畫派”黎雄才諸前輩影響的張弘教授感其畫學淵源,精心創作“茶市”一景,頗具特色。胡方《過窯頭》詩云:“土風多酒肆,民業半茶農”。因重視體悟生活,張教授從學廣州美院的七八十年代,常寫生於仍一派田園氣象的瑤溪、隔山之間。他追憶昔時印跡,創作《茶市》,人情、草木皆隨手拈來,得於創想。雖是舊時煙景,一派當下和煦氛圍,不落斧痕,悉如昨日。在水色氤氳、華滋淡雅的畫面中:薄霧凝雲掩映著幾許商肆茶坊、田畦茅舍、流水舟楫。而商旅官賈、耆老士夫、販夫走卒、嬉童村媼數十人,或奔波於生計,或逃禪于田廬,或流連於勝景,皆繁而不亂,疏密有致。而人物寸許,卻細緻入微,栩栩如活,人物動態、頭部、衣飾、神情各不相同,極盡變化之能事。

古溪新瑤——張弘《茶市》品賞

因對瑤溪風物的深刻理解和確切把握,張弘教授《茶市》又有著時間和運動的美學特徵,層層推進,逐漸展開,其戲劇性的情節衝突,令觀者回味無窮,並由此追慕曩昔茶市之情:歸耕業茶,雞黍欵留,歡洽平生。

癸巳年冬,微堂鄺以明記於隔山十香園

(文章作者鄺以明:十香園紀念館館長兼廣州市海珠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研究部主任)。

古溪新瑤——張弘《茶市》品賞

繪畫作者張弘簡介:籍貫湖南,197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98年攻讀中央美術學院同等學力研究生課程班。2003-2010年任美術教育系主任。現為廣州美院教授,美術教育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委員兼省政協書畫交流會副秘書長,中央文史館南方畫院畫家。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以及各種大型美術作品展覽並有獲獎。新作《廣州地鐵》入選 “紀念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