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盤點丨文化產業發展中繞不開的十大“關鍵詞”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strong>中經文化產業:剛剛過去的2018年,我國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不斷融合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提升。回眸過去一年,哪些文化產業關鍵“節點”曾經引發廣泛關注?

今天“中經文化產業”為大家梳理盤點,也歡迎各位讀者在留言區補充更多你認為2018年繞不開的文化產業“關鍵詞”。

<strong>一、文旅融合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文化和旅遊部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劉園香/攝

2018年堪稱“文旅融合”元年。伴隨中央與地方文化旅遊系統相繼正式掛牌,“詩和遠方”從口號走向實際。

正如<strong>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提到,文化和旅遊部組建以來,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在文化旅遊領域對外和對港澳臺工作中持續凸現融合發展的主題,在擴大優質旅遊產品供給、提倡文明旅遊和安全旅遊、加強旅遊市場秩序治理等方面也緊緊圍繞融合發展的主題,穩步推進旅遊系統的規範建設和旅遊行業的創新發展。各地文化建設和旅遊融合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路徑逐漸清晰。

在移動互聯的時代背景下,以人民美好生活引導的文旅融合由文博行業、互聯網行業、旅遊行業、藝術行業、文創行業、音樂行業、鄉村振興、特色小鎮等多領域、多行業共同織就而成。培育多元化、全域化、全鏈條的文旅融合發展業態,開創上下結合、橫向聯動、多方參與的文化旅遊新格局,這些無論是對“旅遊20強”還是“文化30強”,都是新的考驗。

除此之外,在做好制度創新、模式創新、科技創新、資源創新、規劃創新等方面工作的前提下,提防文旅元素簡單疊加、同質化等發展亂象。

<strong>二、機構改革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五次全體會議。這是代表在表決。 新華社記者劉衛兵/攝

2018年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作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地方機構改革正按照黨中央確定的“規劃圖”“施工圖”和“時間表”全面實施。

<strong>4月8日上午,新組建的文化和旅遊部正式掛牌;

<strong>4月16日,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電影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正式揭牌。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新聞出版管理職責和電影管理職責劃入中宣部,中宣部對外加掛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版權局)、國家電影局牌子。

<strong>4月17日上午,由原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共同新組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正式揭牌亮相。

據中央要求,省一級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進行提交,2019年3月底前完成。<strong>截至11月月末,隨著新疆、天津兩地文化和旅遊部門完成掛牌,標誌地方文旅系統完成全部掛牌,自此詩和遠方真正走向深度融合。同一階段,地方廣播電視系統深化機構改革也迎來關鍵節點,各省宣傳部加掛新聞出版局牌子之後,省級相關部門的“三定”工作任務也將陸續完成。

<strong>三、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深圳文博會上的故宮體驗展區:讓傳統之美成為現代新時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2018年是中國實行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文化產業從萌芽破土,到枝繁葉茂,再到開花結果的40週年。自2012年至2017年間,文化產業增加值逐年上升,從1.8萬億元增加到近3.5萬億元,佔GDP的比重從2012年的3.48%增加到2017年的4.2%。文化產業的發展,不但促進了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也正在成為推動就業和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邵希煒/製圖

隨著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變,文化市場也已經從“戰略性短缺”進入“短缺與過剩並存”時代,從投資推動轉向消費拉動階段。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命題。文旅融合、傳統文化創新轉化、數字創意產業等新業態等,進一步增強了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活力與動力。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新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提煉出來,展示出去,進一步弘揚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strong>四、陰陽合同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國家稅務總局官網截圖

<strong>2018年5月底,隨著實名認證為崔永元一條微博曝光范冰冰“陰陽合同”掀起了影視行業的軒然大波。一時間明星高片酬、偷稅漏稅等問題成輿論焦點,事後國家稅務總局高度重視。

<strong>6月底,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等聯合發文,要求加強對影視行業天價片酬、“陰陽合同”、偷逃稅等問題的治理。隨後,影視行業內部發起自治行動,包括主流視頻網站、影視製作公司以及行業協會在內的諸多影視從業方,發佈了一系列聲明與倡議,抵制不合理片酬與行業不正之風。

<strong>10月3日,范冰冰偷逃稅問題水落石出,稅務部門認定范冰冰偷逃稅款的事實,並做出處罰,對范冰冰及其公司偷稅追繳稅款、滯納金和罰款,總計8.83億元。<strong>10月份,國家稅務總局再出手,下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影視行業稅收秩序有關工作。

陰陽合同之後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如影視上市公司股價下跌、市值縮水,資本市場投資遇冷,明星退出旗下影視公司,大批霍爾果斯影視公司加速註銷等影視寒冬不約而至,一場從機構到明星再到普通影視工作者的大撤退悄然進行。2018年,無疑成為影視行業的整改年,但長期來看,2018年影視行業所迎來的風雲動盪無疑是刺破影視行業虛高收入泡沫、剷除滋生偷稅漏稅土壤的有益之舉。經過此番大刀闊斧的改革,期待將中國影視行業帶回“正途”!

<strong>五、短視頻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短視頻是2018年移動互聯網行業繞不開的一道風口。碎片化時代,各方的競逐從15秒拓展到120秒,拼爭用戶使用時長。更重要的是,短視頻平臺的崛起,也在逐步蠶食長視頻和手遊時長的空間。短視頻成為所有移動互聯網領域裡用戶和使用時長增幅最快的領域,資本市場則進一步發力佈局下沉市場。

根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年中國短視頻營銷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短視頻營銷市場規模達到140.1億元,同比增長率高達520.7%。短視頻營銷市場規模的大幅增長,關鍵在於2017年和2018年頭部短視頻媒體平臺方在短視頻營銷上的商業平臺搭建,提供了大量的短視頻營銷變現機會。

從市場份額來看,雖然目前抖音和快手位於第一階梯,佔據大流量,但隨著騰訊、百度、網易等巨頭公司介入,未來行業生態和競爭格局或將改變。另一方面,短視頻行業快速發展帶來的侵權盜版問題頻發,版權保護意識較薄弱等問題,也催生行業的平臺管理和內容審核新規儘快出臺,推進行業規範化、精品化發。<strong>9月中旬,國家版權局約談抖音短視頻等15家重點短視頻平臺企業,責令相關企業進一步提高版權保護意識,嚴厲打擊侵權盜版行為。

<strong>六、國產網遊備案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玩家體驗企業最新遊戲設備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劉園香/攝

2018年3月底開始,遊戲行業版號審批暫停;同時原文化部國產網遊備案於6月初以“機構調整”為由開始暫停接受申請。自此國產遊戲處於被冷凍狀態,很多國產遊戲項目的上線申請也被迫擱置,整個遊戲行業發展陷入低谷。

期間,文化和旅遊部也一直沒有給出恢復備案的時間。不過,年底中宣部版權局副局長馮士新在“2018中國遊戲產業年會”上的一句“正在抓緊核發版號”,意味著自2018年3月起遊戲版號審批暫停的情況即將迎來改變,已經歷數月“寒冬”的遊戲人或將迎來曙光。12月2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網顯示,首批遊戲版號已經完成審批。

需要注意的是,省一級的新聞出版、文化部門同樣承擔了遊戲產品審批申請的職能,伴隨全國31個省級機構改革方案的獲批,省級機構改革將進入落實階段,意味著從遊戲產品的行政審批流程上將實現上下貫通,這都將為恢復遊戲審批創造了條件。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省提出,將先行先試新型遊戲審批機制。

<strong>七、虎鎣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青銅“虎鎣” 圖片來自國家文物局

2018年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向國家博物館劃撥青銅“虎鎣(yíng)”。

3月,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一經傳出,媒體跟蹤報道,人們持續關注。國家文物局經過信息收集、協商談判等多方面工作,推動青銅“虎鎣”返還。最終,境外買家將青銅“虎鎣”捐贈給國家文物局,為青銅“虎鎣”回家之路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正如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所說,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是我國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散迴歸歷程與國家治亂、民族興衰密切相關,寄託著中國人民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情感。

流失海外文物的追索是世界性難題,進一步拓展文物追索渠道,形成海外文物追索的機制,我們需要和國際社會更深入地溝通、更緊密地合作,也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和推動。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協商談判、執法合作、司法訴訟等方式追索返還流失文物,促成了30餘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迴歸祖國。我國流失海外的文物數量眾多,每一件文物面對的實際情況也不盡相同,海外流失文物的追索仍然任重道遠。

<strong>八、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鄉村風光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魏金金/攝

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其中,在第七篇“繁榮發展鄉村文化”中,<strong>首次提出“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要求挖掘培養鄉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農耕文化產業展示區,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鄉鎮、文化產業特色村和文化產業群。

2018年是鄉村振興元年,也是農村改革40週年。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文化振興是基礎。近年來,從特色小鎮建設、傳統村落保護、到精準扶貧,鄉村特色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獨特的資源越來越受到重視,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從事業角度來說,不僅可以補足公共文化短板,傳承傳統技藝,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從產業角度,則能發揮其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如鄉村旅遊、鄉村文創、傳統手工藝、鄉村土特產等行業發展,自下而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進一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strong>九、兩辦發佈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意見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2018年10月9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佈會,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對《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進行解讀。圖為發佈會現場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成琪/攝

2018年10月8日,新華社全文發佈了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strong>《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份專門針對文物保護利用改革並以中辦、國辦名義印發的中央政策文件,也是繼黨中央、國務院在7月《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之後,“送給全國文物行業的又一份政策大禮包”。

意見提出了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創新文物價值傳播推廣體系等16項主要任務,同時首次出現的“建立文物資源資產管理機制”“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鼓勵文物博物館單位開發文化創意產品,其所得收入按規定納入本單位預算統一管理,可用於公共服務、藏品徵集、對符合規定的人員予以績效獎勵”等三種新提法,將進一步推動解決文物領域長期沒能解決或者不易解決的難題。

文物合理利用,一直是廣受社會關注的話題。正因為此,在開展具體工作的過程中,不僅要在政策、機制上有所突破,也要在管理、實踐中有所創新。做好頂層設計只是前提和保障,關鍵是落實好“最後一公里”,而這需要全國文物系統上上下下一起努力,真真正正將文件精神落地、落細。

<strong>十、文科一期ABS

2018年盘点丨文化产业发展中绕不开的十大“关键词”

文化企業文創產品展示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劉園香/攝

<strong>2018年12月14日,我國首支知識產權證券化標準化產品“第一創業-文科租賃一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 (以下簡稱“文科一期ABS”)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獲批。

該產品作為知識產權和金融深度融合催生的新生事物,在我國證券化市場上尚屬首例,具有極高的專業性和開創性。該產品的獲批實現了我國知識產權證券化零的突破,大大加快了知識產權的資本價值轉化速度,標誌著我國知識產權運營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知識產權,引領未來。截至2018年10月,我國2018年專利申請數累計超過351萬件,有效專利申請數累計超過1125萬件,廣大中小文化科技企業的知識產權轉化需求日益迫切,知識產權融資正成為中小企業重要的融資手段,可以說,知識產權融資租賃潛力巨大,知識產權證券化發展前景廣闊。

歡迎大家在留言區繼續補充

你認為2018年繞不開的

<strong>文化產業“關鍵詞”。

<strong>您可能感興趣的是

主編:成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