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系分为几派?

大不列颠的帝王


抗日战争最后一次大型会战时,云集在雪峰山下的黄埔系中央军有王耀武第四方面军、汤恩伯第三方面军、以及第18军、新6军、第86军等部,几乎囊括了除胡宗南集团以外的所有山头。战役总指挥、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基本调度无碍,惟对胡琏第18军有点力不从心,最后叫胡琏放开一个口子让鬼子逃跑的命令,还是委托王耀武下达的。

(何应钦)

因此黄埔系军队从大的格局来说,其实只分为“陈诚”和“何应钦”两派,但在何应钦这个派别中,既有胡宗南、汤恩伯等较大的集团,又有第5军、第52军、第74军等较小的系统。无外在何应钦看来,面对“土木系”争夺军权的咄咄逼人,黄埔系军队除了陈诚的势力范围之外,剩下的都应该由他来罩着,能帮忙的都伸手,所以才被称为“何婆婆”。

只不过何应钦派系的结构比较松散,远不如土木系那般“团结紧密”,更多的是一种简单政治联盟和裙带依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何应钦为大树的集体“抱团取暖”。这里纠正一个误区,陈诚的“土木系”并非是十一师和十八军的缘故,而是出自陆军大学第十一期和第十八军的典故,在陈诚任职11师师长期间,还未形成军事集团,最多发展若干重要班底。



(早年的陈诚)

黄埔系军队的开山鼻祖,是黄埔军校教导团,这是以“金刚”们为主官、黄埔前三期毕业生为基层军官、以蒋介石招募的浙江等地的精壮为兵的新式军队。逐步发展成为党军第一师、第一军和第一集团军,是蒋介石攫取国民党主要权力和成立南京政府的嫡系军事资本。

而在黄埔党军发展的第一阶段中(中原大战胜出为标志),黄埔总教官何应钦始终是主将(首任军长蒋介石除外),从师长、军长到集团军总司令。因此,所有黄埔系主要军官在理论上都曾经是何应钦的部属,包括陈诚本人,这也就奠定了何应钦在黄埔系里的地位,被称为“二号人物”。



(何应钦与陈诚)

看看1927年4月第一军的作战序列就清楚了:

军长 何应钦 下辖:胡宗南(代)第1师、刘峙第2师、顾祝同第3师、卫立煌第14师、陈诚第21师、蒋光鼐第22师(当年9月分拆成为三个军)。

第一军后来得以由胡宗南执掌,想一想就知道两个人的密切关系,仅靠蒋介石的宠信是坐不到这个位子的。而从王耀武(74军)早年能跟俞济时搭上线、到关麟征(52军)修理黄维让陈诚吐血、再到汤恩伯抗战胜利后可以抢到接收上海的肥差、以及杜聿明(第5军)远征军时期不怎么服从罗卓英的调遣等等事件来看,后面或多或少都有何应钦的身影,同时也是蒋介石玩弄政治平衡之术的表现。



(陈诚和铁杆周至柔)

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八大金刚”里,蒋鼎文、钱大均、刘峙和顾祝同又称为何应钦的所谓“四大金刚”,刘峙和顾祝同则是何的“哼哈二将”,除不善弄权的张治中和能力稍差的陈继承外,只剩下个陈诚,其它都是何的人。

所以当蒋介石着力提拔陈诚制衡何应钦并渐成气候时,另外几个“金刚”本能的靠拢在何的周围,间接也影响了黄埔前几期的学生,只能选择两个派系来站队,非何即陈。



何应钦做了14年军政部长,掌握军官任免大权,门生旧部遍布军中,陈诚这个后起之秀虽然最受一号人物信任,但在场面上还要让何三分,双方势均力敌,老蒋居中操控,所谓的中央军,其实就这么简单。

其它一些半嫡系就各找靠山了,象薛岳傍上陈诚等等,那个年代,如何处理好跟何应钦和陈诚之间的关系,是所有黄埔系和半嫡系将领的大难题。

(何应钦与王耀武汤恩伯等)

抗战中叶,在黄埔系中央军“陈胡汤”三大军事集团里,后两者在何应钦的撮合与纽带作用下,与军统戴笠走到一起,成为了强有力的政治军事同盟,让蒋介石也顾忌三分。他尽管从西安事变起就不再宠信何应钦,却始终没有分道扬飚,无它,黄埔系内部的分裂是蒋介石承受不起的,这也是三、四十年代黄埔系中央军的主要格局。

一直到国民党败亡大陆,陈诚事先入主宝岛,为土木系掌握军事全权打好了基础;而何应钦又被踢出了权力中心,因此从50年代起,黄埔系部队只剩一个派系了,其他大小系统全部垮台,包括胡宗南、汤恩伯等等,从根本上说,蒋介石对陈诚和土木系的信任还是第一位的。

(蒋介石和陈诚)


度度狼gg


黄埔系分为几派?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黄埔军校时期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黄埔系就已经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孙文主义学会,一派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其中孙文主义学会以戴季陶为导师,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以周总理为导师,不妨简单分为“戴派”和“周派”。

戴派的教官主要是王伯龄和何应钦等人,学生主要是一期的贺衷寒和邓文仪,他们反对阶级斗争,叫嚷“仁爱、救国”、“建立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周派的教官则以聂荣臻、毛泽覃为主,学生则是蒋先云、周逸群、陈赓等人为骨干。

戴派后来发展成为蒋介石的嫡系实力,集体背叛了革命。而周派则都走上革命道路,成了共和国开国将帅,这些黄埔人在陕北组织起来的“抗日军政大学”,也叫抗大,也叫“红埔”,成了共和国开国将校的摇篮。

土地革命时期


土地革命时期,大部分的黄埔毕业生服从军令,站在了蒋军这一边。在蒋的政治手腕下,黄埔学生逐渐形成如下派系:

1,胡宗南。

胡宗南是黄埔一期中当之无愧的大哥大,他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将军,第一个师长、第一个军长、第一个战区司令。这一时期蒋介石的亲儿子蒋经国在苏联被扣押,胡宗南就组织了“十三太保”,都是蒋介石的干儿子,这十三太保分别是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扩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2,关麟征。

关麟征是陕西人,黄埔系的陕西人,大部分从他的二十五师出来。关麟征是52军军长徐庭瑶提拔的,他担任25师师长时,招纳了陕西籍贯的黄埔人有杜聿明、张耀明等人。关麟征是黄埔学生中第一个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的,他的25师被誉为千里驹师,拥有和红军相媲美的野战能力。

3,戴笠。

如果问黄埔学生中,谁是蒋介石最大的嫡系势力,毫无疑问答案是戴笠。原因很简单,因为所有的黄埔系军官,都在戴笠的监控之下。没有戴笠的监控,黄埔系能不能保持对蒋介石的效忠,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戴笠的四大金刚也都是黄埔军校生。解放战争时,戴笠坐飞机摔死,蒋介石对黄埔系军官尤其是湖南籍军官,毫无信任感,监控不得力,以至于很多投诚起义。所以才有了“雨农不死,大陆不失”的说法。


抗日战争后期,关麟征逐渐被边缘化,反而是与关麟征交恶的杜聿明逐渐形成新的第五军势力,第五军和在它基础上建立的新一军、新六军,占到了五大主力的三个,实力实在强劲。不过,杜聿明不善于搞小团体,以至于大多数人不把他当做一个独立派系。

把关麟征拿下的,正是抗日战争期间黄埔系中最大的派系——土木系。土木系源于陈诚的十八军和十八军的骨干十一师,陈诚在蒋介石的培养下,逐渐取代了何应钦成了黄埔系老大。何应钦说“我当军长时,陈诚只是一个连长,凭什么和我争?”

几年后的台湾岛上,何应钦再也不提自己黄埔系万年老二、14年军政部长的老资历了。自从到了台湾,每天以蒋总裁老兵自居,一出席活动就给蒋总裁唱赞歌,闲来无事就到处打猎,新竹地区的野兔们遭了秧。


历史知事


国民党时期可谓是派系林立,这也成为后来失败的原因之一。国民党内部派系分法有很多,有的是根据军阀来分,比如说西北军、桂系军阀、皖系军阀、奉系军阀等等。



上面是很多人最了解的,当然也有人按照下面的方法:CC系、黄埔系、政学系三种。至于其中的黄埔系内部究竟怎么分的,稍后会有介绍,先简单介绍一下上面两个派系。

cc系:

cc的名字是来源于在1927年成立的中央俱乐部,当时第一个地点在上海。然而这种说法一直只是传说,没有最直接的证据。这是一个以党政起家的组织,代表人物是陈立夫和陈果夫。

前者担任教育部长,后者担任党政人事部门重要人员,两者拥用非常大的党政权力。大部分人员分布在国民党内部的党务部门,通常包括组织部、中统局、地方教育系统以及各个大学等。

他们这两兄弟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很多人安排到了上下机关所有层次。但是对外来说,他们一直否认这种派系的存在。而且在该派系的骨干人员,也是缄口不谈。

政学系

它包括两个时间段,一个是北洋军阀时期,另一个是第一次国共内战。虽然在非常国会当中占据的地位比较小,但是后来却成为主和派的代表之一。

后来成为了蒋介石的智囊团,为他确定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共纲领,也组织五次红军围剿行动。也能看出他们都是治国人才,当然也离不开他们当年欧美留学的背景。

该派系当中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杨永泰、熊式辉、张群等人,由于他们的特殊作用,也常常被陈立夫,陈果夫等人的cc系所敌视。再加上双方经常有交叉,也时不时的产生各种矛盾。

黄埔系:

黄埔系的由来是由于黄埔军校而得名,虽然到现在黄埔军校还存在,但是早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严格上的黄埔军校,是指1924年到1926年,总共收了6期,超过了1万多人。

难道这些人全部都是黄埔系吗?当然不是,毕业于黄埔军校,不代表就一定是黄埔系。如果想挂上这个名号,必须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毕业于前六期,而且资格越老权力越大。当然也是因为参加革命早,早期确认比较好升迁。第二:拥有一定的权力。第三:必须效忠于蒋介石。

黄埔系的萌芽开始于1924年的10月,第一次出征是平定商乱。后来又成立了以何应钦与王伯龄为团长的第一第二团。紧接着就在第二年,北伐战争的号角吹响。

后来又经过了乱七八糟的改革,一直到1927年年初截止,算作是萌芽阶段。后来到了10年内战时期,保定系与黄埔系交叉,渐渐的黄埔系得到发展。然而这个时期,除了胡宗南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是中层士官。

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黄埔系得到全面发展,一些骨干人员,甚至当上了战区的司令官。基本上整个军界的领导层次,都被黄埔系人员所占领。

后来的内战时期,则是来到了黄埔系的顶峰。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之后,黄埔系衰落得越来越严重。掌握实权的人越来越少,就连胡宗南也遭遇冷漠,从此之后算作是彻底的衰败没落。


至于如何分清黄埔系内部的派系,应该是按照不同的人来分。其实黄埔系也是围绕着蒋介石展开,黄埔系内部也是同样的结构,内部的人也会各自抱团,也形成了相应的派系。

我们先勉强按照教官和学员来分,因为在前期学生还不够成熟。然而蒋介石急于成长,必须要靠着拉拢这些教官来积累。而这些教官,也是蒋介石从全国各地挖过来的人。

其中的教官系主要包括:何应钦、钱大钧、蒋鼎文、刘峙、陈诚、顾祝同等人。他们也是蒋介石起家的资本,在整个抗日战争之前,掌握了绝大部分的资源。

其中的学员系主要包括:胡宗南、黄杰、关麟征、戴笠、杜聿明、邱清泉、戴安澜、谢晋元等人。他们是抗日战争中的骨干,也有很多人在抗战当中捐躯。

之前我也说了,按照教官和学员的划分只能算作是牵强。因为既然是派系,说明大家做事就要抱团。但是这些学员和教官之间关系复杂,有的人甚至见面还可能打起来。真正的划分,我认为应该按照人员来算。


何应钦系:作为国民党内部的二把手,虽然经常遭到蒋介石的怀疑,但是作为军政部长的他,手中的权力不可谓是不大。相对于陈诚的土木系来说,它所形成的派系比较松散,主要代表人物是王耀武。

陈诚土木系:它的核心人物就是陈诚,也是中央军的主力战队之一。因为土字拆开是十一,木字拆开是十八,而这两支部队又是陈诚的起家部队,所以也就有了土木系的称号。

代表人物有四大金刚罗卓英、林蔚、郭忏、周至柔,十三太保方天、刘云瀚、罗泽闿、杨业孔、石祖黄等人,还有以黄维为代表的其他一系列人物。

杜聿明系:也是毕业于黄埔第一期,毕业之后一直追随蒋介石。主要代表人物包括孙立人、廖耀湘、郑洞国等人。

胡宗南系:毕业于第一期的他,也号称是天子门生第一人。他拥军几十万,在西北地区下辖几个省。相对于当时的陈诚和何应钦,他更像是一方诸侯,另外两个人则是中央争霸。代表人物刘堪、钟松等人。
还有人说戴笠也属于一系,也就是所谓的军统系。但是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有那么一点勉强。还有说顾祝同也是一系别,一样的也是有点勉强。


史之策


一开始分为何应钦系和陈诚系

何应钦和陈诚都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在黄埔军校时都是担任骨干教官。何位列之首,政治地位仅次于蒋介石,在国民党军中素有“蒋何”之称,一直延续到台湾。蒋系八大金刚中近半数都围绕在何应钦身边,如钱大钧、蒋鼎文、顾祝同、刘峙这些在抗日战争时期位列战区司令长官和副长官级人物,也有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之说。

陈诚位列八大金刚之末,但绝对不是垫底,更不是充数,而是压轴。和蒋介石的关系也非同一般,早先蒋介石摆平不了的事都交给了陈诚,大部分是手到擒来。在为人处世上,陈诚有一套自己的政治哲学。他对蒋忠诚,这是底线。但是对于蒋的党内政敌,陈诚一般不会和他们太过意不去,特别是曾经对自己有恩的人。因为他奉行“为主子充当打手铲除异己是低等忠诚,帮主子化敌为友才是高等忠诚。”

在军事指挥上,陈诚最早从团长干起时便因为与官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而深得军心,带出来的部队也都是国民党军中的头等主力部队。在与以擅长打运动战著称的红军作战中,也就只有陈诚的部队能做到与之缠斗而不落下风。

凭借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过硬的军事素质,陈诚为国民党军培养出来一支精锐的虎狼之师——第18军(整编第11师)和罗卓英、周至柔、郭忏、胡琏、夏楚中等等一大批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凶悍战将。时人将陈诚系统称之为“土木系”。

何应钦系和陈诚系是黄埔中两个最大的派系,另外还有一些在抗战中通过指挥精锐兵团与日军血战博得战功亦或是受到蒋介石赏识而委以重任而构成小派系。

比如汤恩伯、胡宗南、关麟征、杜聿明等辈。


大将军威武K


这个问题铺开来说,实在太大篇幅了。

那就简单些说,以1949年为限,整体上,黄埔系分为两个含义,一是黄埔教官,二是黄埔学生,而教官与学生又得详细分早期,中期,后期,所以这里笼统地不分教官与学生。

综合来看,黄埔只需要分为两派,何应钦系与陈诚系。没有中间站位,哪怕如张治中这样的八大金刚,广义上也是何应钦系,只不过他在蒋的调和下与陈诚有良好私交。

🐧何应钦

作为贵州军阀,失败后逃至广东,正好参与组建黄埔,因此何应钦以其资历担任到黄埔军校的战术副总教官(代理总教官),因为何应钦率先垂范,为人正直,下面的教官,比如刘痔顾祝同蒋鼎文陈继成等均非常信服。1924年11月组建黄埔学生第一团,何应钦是少将团长,此后党军第一旅,第一师都是何应钦,继任蒋第一军军长,第一集团军司令等,长期担任军政部长,拥有仅次于蒋的地位。

不过,1927年南京政府兵败徐州,李宗仁白崇禧发难,何应钦竟不挽留蒋。蒋宣布辞职并逐步厌恶何应钦。1928年1月复职第一件事情就是撤销何应钦职务改任大本营参谋长。后面两人继续合作,但蒋已经决心提拔陈诚汤恩伯等后期教官及学生。

正因为如此,为了避免嫌疑,何应钦本系人马非常少,除侄儿何绍周,死党冷欣、兵役署长程泽润等少数外并不形成小团体。但何应钦依旧拉拢八大金刚教官形成何系,包括胡宗南、汤恩伯、关麟征、杜聿明、王耀武等大大小小派系,何应钦都能实际指挥。

🐧陈诚系

所谓土木工程系,是指陈诚起家的11师,18军及这个团体出来的派系军官。

1947年整编,陈诚系整体拥有21个军(整编师),是天下第一的军事集团。

陈诚得到蒋的信任,一是前面说的,制约何应钦力量所需。二是同乡。三是因为陈诚是蒋与夫人共同的干女婿。谭延闿女儿谭详最早就称宋美龄为干妈,谭延闿死前委托蒋关照女儿。

陈诚原本是蓝党左派大佬邓演达的人。

保定军校时期,邓演达是陈的教官。1922年毕业担任浙军少尉排长。因为关系不足,没有晋升希望。1923年邓演达也开始参加筹备黄埔军校,路过浙江就带着陈诚到广东,邓演达担任团长,陈诚很快就晋升上尉副官,连长,再担任大元帅府警卫连长。1924年5月,黄埔第一期开学,陈诚被邓演达推荐到学校,担任校长室上尉候差军官。

此后,陈诚被蒋赏识,晋升少校区队长,炮兵连长,三期炮兵教官。北伐开始,陈诚担任蒋的中校参谋,随后晋升63团团长。1927年4月晋升21师副师长。6月,师长严重辞职,推荐陈诚接任师长。这里需要说明,412时,21与22师几乎要兵变转投武汉的邓演达,蒋派人包围,劝说追回。而鼓吹去武汉的军官里面就有陈诚在暗中支持。

此后,陈诚逐步被蒋提拔,与邓演达彻底分道扬镳。1931年底,邓演达因策划暴动被捕,随后拒绝与蒋合作而被秘密杀害。当时黄埔教官学生多向蒋求情,但陈诚始终未说一句。1932年元旦,陈诚了结15年发妻吴氏的婚姻之后迎娶了谭详,自此成为蒋夫妻的双料女婿,正式进入核心层。

所以,从整体上说,何应钦始终维系松散同盟共同应对陈诚的疯狂扩张,但陈诚因为得到蒋的默许而膨胀迅速,1947年已占黄埔系本身的近4成军队,周至柔还控制空军。所以陈诚的优势是巨大的。逃台之后陈诚系一家独大,何应钦系基本退出舞台。


四川達州


大家都知道,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内部极其混乱,往往将帅不和,其实这是国民党的一个老毛病,早在北伐时期,国民党就可以说分为好几派,比如冯玉祥的西北军,还有阎锡山的晋绥军,桂系李宗仁等等,但是实力最为强大的还是老蒋的部队。

当然蒋介石的部队也不是铁板一块,他手下的黄埔系也是明争暗斗,大致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下面这四大派系。

1、胡宗南系

此人号称天子第一门生,也就是蒋介石最重用的黄埔学生,而他的升官堪称坐火箭,在解放战争时期,胡宗南因为主持西北军政大权,更是被誉为西北王。而在他的巅峰时期,直接统帅的国民党中央军精锐更是达到了二十几万,但是其军事才能一般,或许是对于蒋介石忠心的缘故,才能得以爬上高位,当然在解放战争后期,胡宗南被我军屡屡击败,尤其我军在彭帅的带领下,更是将胡宗南部赶出了西北。

2、杜聿明系

在国民党将领中,黄埔一期的名将最多,但是有着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的人却是少有,而这杜聿明,便是蒋介石眼里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其能力可见一斑。当然杜聿明能爬上高位,自成一派,完全依靠的是他的能力,而他发家的部队国民党第五军,更是被誉为国军里面的五大主力,其在抗战时期,参加过多次战役,尤其在昆仑关一战中,使得第五军名扬天下,而在解放时期,他先是在东北战场和林帅大打出手,后来出任徐州剿总副司令,最终被我军俘虏于淮海战场。

3、陈诚土木系

作为蒋介石的第一心腹骨干,他更是成为了蒋介石的代言人,当然陈诚在国民党军中的势力是极其庞大的,他手下的第十八军,可以说是名将百出,有黄维、胡琏等等抗日名将,而因为十八军的缘故,陈诚一派更是被誉为土木系。但其土木系最终在解放战争时期损耗殆尽,一大批土木系将领死的死逃的逃,被我军几乎全部消灭,而陈诚这个人其实政治才能大于军事才能,这在他后期的政治生涯中多有体现。

4、何应钦士官系

何应钦不止是国民党黄埔系的二号人物,他更是国民党中除蒋介石以外最有权力的人物,他作为黄埔士官派的领袖,长期担任军政部长,实权不可谓不大。当然在何应钦的手下,大多都聚集了一批黄埔系老资格的人物,也就是一些黄埔系的教官,而且这些人长期担任要职,尤其是和陈诚土木系竞争激烈,可以说是黄埔系最大的一股势力。

看完这四大派系,在解放战争时期大家对于老蒋的失败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了,比起我军的团结一致,老蒋失败的确实理所应当。

您的点赞,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觉得不错,不妨点个关注吧!


绝笔历史


国民党这个政党有一个基因,那就是派系斗争特别严重,从同盟会到台湾时期,历来如此。党外有党,党内有派,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龙云、刘湘、王家烈、蔡廷锴等这些人就不说了,光国民党内就有黄埔系、政学系、CC系等各个系统,黄埔系内部又有胡宗南派、杜聿明派、土木派、士官派等。

黄埔系在蒋介石的用人标准“黄浙陆一”中排名第一,基本要求是黄埔六期之前,有一定权力,又忠于蒋介石的,这个后面再说。政学系主要任务有杨永泰、熊式辉、张群、翁文瀚等人,政学系从北洋时期一直延绵到蒋介石时期,都是一些学界名流,给蒋介石做高参和统战工作,核心人物是杨永泰和张群。CC系主要是依附于陈立夫和陈果夫的派,所谓“蒋家天下陈家党”,CC系相当于把持了国民党的中组部,又有戴笠的军统制衡CC系的中统。

黄埔系中,胡宗南是天子门生第一人和当之无愧的西北王,代替蒋介石盯着陕北的延安政权。杜聿明是国民党内少数有现代化战争和大规模战争经验的名将,昆仑关之战,新五军一战成名。土木派主要依附于陈诚,陈诚号称“小委员长”,是蒋介石的化身和接班人之一。士官派主要依附于何应钦,比较亲日,多是黄埔教官,作为蒋介石系统二号人物的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之后慢慢被蒋介石疏远。


青年史学家


在黄埔军校的时候,黄埔系就已经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孙文主义学会,一派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其中孙文主义学会以戴季陶为导师,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以周总理为导师,不妨简单分为“戴派”和“周派”。


a罗洪


何应钦派+陈诚派,其他的都排在其次。


大学志愿君


不都是黄埔的吗?还分派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