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歷史上《四面楚歌》這首歌,到底具有多麼大的震懾力

四面楚歌這一成語典故世人都非常熟悉,說的是西楚霸王項羽被劉幫軍隊包圍垓下,夜聞四面都是楚歌,聞歌喪膽、大驚失色而自刎的戰例。但對楚歌的作者、內容及其對"劉勝項敗"的作用等問題,可能不盡詳解,在此不妨向大家作一試說。

揭秘歷史上《四面楚歌》這首歌,到底具有多麼大的震懾力

漢軍在楚營四面高唱的楚歌,作者是誰,出自誰人之手,《史記》《漢書》中沒有提及,其他史料中也很難找到答案,唯獨在民國時期的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的《前漢演義》中,指明瞭楚歌的作者是劉幫的軍師張良。書中說道:"究竟這歌聲從何而來?乃是漢營中張子房,編出一曲楚歌,教軍士至楚營旁,四面唱和,無句不哀,無字不慘,激動一班楚兵,懷念鄉關,陸續散去。"以"語皆有本"著稱的作家蔡東藩在事隔數千年之後,能夠非常肯定地指出楚歌為張子房(即張良)所作,相信他是有依據的。但只是相信,未能從他演義中看到其出處。

作家蔡東藩雖然明確指出了楚歌的作者,也描寫了歌曲的音律聲調:"旋復有一片歌音,遞響進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一聲高,一聲低,一聲長,一聲短,彷彿九皋鶴唳四野鴻哀。"但是,他沒有寫出楚歌全文。筆者從網上有幸搜索到了楚歌歌詞:"九月秋涼兮,四野飛霜,日月征戰兮,終歸劉幫。白髮老母兮,盼斷肝腸,妻子何堪兮,獨守空房。弟兄想見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淚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門看望,窗兄窗弟兮,問短問長。一旦交兵兮,槍尖而亡,骨肉為泥兮,同戰沙場。何不思故兮,各奔家鄉,居家團圓兮,永得安康。",網上還另有楚歌版本,不過意思大同小異,基本一致。

揭秘歷史上《四面楚歌》這首歌,到底具有多麼大的震懾力

在漢軍的強大軍事攻勢下,由漢軍扮作楚人,抵達楚營旁傳唱的楚歌,既是張良為窮途末路的楚軍量身定製的一支喪歌,敲響了楚軍行將滅亡的喪鐘,又是對一敗塗地的楚軍量身定撰的一份勸降書,字字句句動搖了楚軍的鬥志。楚歌既是歌,也是詩,它誦明瞭楚軍尷尬的處境,吟到了楚軍深藏的痛處,唱出了楚軍沉痛的心思,勾起了楚軍無盡的思念,極大地激發了楚軍反戰、怠戰、厭戰、恐戰心理。在軍事壓力下,對瓦解楚軍,奪取漢軍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楚歌攻心為上,曉之以利害,注重打心理戰,從精神上瓦解楚軍的鬥志,達到規勸楚軍投降的目的。全文基本可分為三段來理解:

揭秘歷史上《四面楚歌》這首歌,到底具有多麼大的震懾力

(一)"九月秋涼兮,四野飛霜,日月征戰兮,終歸劉幫。"這一段主要講楚漢兩軍當時所處的"漢強楚弱"的戰爭形勢。稍有軍事常識的人都知道:戰場上對敵喊話,進行政治攻勢,是作戰的輔助手段,必須在最後軍事包圍的態勢下進行才能湊效。而這種局面的現實,只有讓敵軍通曉才有威懾力。因此,作者首先用觸景生情的手法,宣傳戰局,讓楚軍明白,三十餘萬漢軍已經十里埋伏,四面包圍了楚營,把楚營十萬銳卒,擊斃三四成,趕走三四成,只剩下兩三萬殘兵。

楚軍已成為無計可施孤立無援的甕中之鱉、困中之獸,好像深秋的大樹上被遍野飛霜打下的落葉,統統就要掃光一樣,隨時都有被漢軍消滅的危險,楚漢之戰大局已定,那怕楚軍繼續頑抗也無濟於事,勝利最終屬於漢軍,天下總要歸於劉幫。設想,被困之楚軍,經漢軍一唱楚歌,誰還會有扭轉乾坤的勇氣與信心?到頭來,還不是悲觀沮喪鬥志全無?

揭秘歷史上《四面楚歌》這首歌,到底具有多麼大的震懾力

(二)"白髮老母兮,盼斷肝腸,妻子何堪兮,獨守空房。弟兄想見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雨淚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門看望,窗兄窗弟兮,問短問長。"如果說上一段歌詞不足以說服楚軍的話,那麼這一段歌詞則更能打動楚軍的心,是向楚軍發起的更為強大的心理攻勢和典型的攻心戰。本段歌詞,針對楚軍與各自父母、妻子、弟兄、姐妹、親朋好友之間所皆有的種種情感和人之常情的交誼關係,進行了充分的展現與釋放,調動了楚軍的想家情愫,煸動了楚軍對項羽的離心傾向,訴出了楚軍的一片衷腸。

揭秘歷史上《四面楚歌》這首歌,到底具有多麼大的震懾力

試想,處在絕境中的楚軍,聽到老母盼斷肝腸、妻子獨守空房、弟兄跺足拭掌、姐妹雨淚千行、故交登門看望、同窗親問短長的悲悽歌聲時,難道還會有人不為之動容、動心、落淚的?他們有了這種彼此生離死別、望眼欲穿、思鄉殷切,以及對披甲戍邊的孤寂彷徨,還能不搖搖欲墜渙散鬥志?其戰鬥力瓦解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因為楚軍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家,有愛、有割捨不了的情結。

(三)"一旦交兵兮,槍尖而亡,骨肉為泥兮,同戰沙場,何不思故兮,各奔家鄉,居家團圓兮,永得安康。"這一段歌詞是給楚軍指明方向,規勸楚軍繳械投降,這也是漢軍高唱楚歌的目的所在。也就是退後萬步,如果前兩段歌詞起不了作用,楚軍無動於衷的話,只好走極端,下最後一步棋——交兵了。一旦交兵,後果將不堪設想,楚軍必然骨肉飛賤,橫死沙場,殘局不可收拾,成為漢軍的刀下鬼。

揭秘歷史上《四面楚歌》這首歌,到底具有多麼大的震懾力

假如不早早迴心轉移,不放下武器,頑抗到底,繼續替項羽賣命,必將死路一條,徹底葬送自己,難道你們願意看到這樣殘酷的下場?執迷不誤還會有什麼好處?你們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儘早作罷,各奔家鄉,居家團圓,永得安康,才是明智之舉,才有出路。

在楚歌的震憾感召之下,楚軍內部從霸王到士卒,紛崩離析,不能自守。項羽聞楚歌,不禁遲疑,越加詫異,見虞姬聞歌生悲,哭成淚人,不由得泣下數行,信口作歌,悲歌慷慨,欷歔嗚咽,怨天怨地,無可奈何,往日的霸氣蕩然無存。在虞姬香銷殘壘之後,他帶領八百騎兵幾度企圖突圍不成,最後自刎烏江邊。跟隨突圍的楚軍士卒,途中散去大半,陸續逃散,項王死後,只剩餘二十六騎,也都逃亡。就是鍾離昧和季布等人,隨從項王好幾年,也背地逃走,連項王季父項伯亦投奔張良,求庇終身,真是樹倒猢猻散。劉幫大獲全勝,隨後即任漢帝之位,史稱漢高祖劉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