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蕭衍的精心治理下,南樑止住了下滑之勢,逐漸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閒話南北朝之天下歸一——蕭梁代齊(2)

蕭衍稱帝了,然後呢?

繼續打!

首先跳出來的是蕭寶卷勢力的殘渣餘孽孫文明。

老實說這貨即使在蕭寶卷時代也算不上大奸大惡,蕭衍剛繼位的時候,曾經一次就殺了前朝罪大惡極的‘嬖臣’41人,裡邊兒並沒有孫文明。

但是,也不知道這貨是吃擰了還是怎麼著,蕭衍放了他一馬,這貨不說知恩圖報感恩戴德,反倒打算要蕭衍的命。

公元502年7月,孫文明糾集了幾百個亡命徒,準備了幾車柴火,把兵器藏在柴火車裡,然後打著給大內送柴火的旗號,混進了內宮。

這幫亡命徒一進宮,嚎叫著先是放火燒了神虎門和總章觀;然後四處丟火把製造混亂。

當夜在宮內值勤的是冠軍將軍呂僧珍,不過呂僧珍手邊兒的侍衛不多,這夥亡命徒竄的到處都是,所以對付起來非常吃力。

不過外面一亂,把蕭衍也給弄醒了,蕭衍行伍出身,啥場面沒見過;立即頂盔摜甲僅帶了幾個侍衛出來準備應變;這會兒宮裡已經亂成一片,蕭衍下令擊鼓,召喚駐紮在宮外的領軍將軍王茂、驍騎將軍張惠紹入宮平叛。

反賊抽冷子打悶棍還成,碰見百戰之餘的正規軍那還有好兒?因此王、張二將一入宮,很快便將局面控制住,腿兒快的趁亂跑了,腿兒慢的悉數被捕;天一亮,蕭衍傳令,“悉誅之。”

打掉了孫文明,沒等蕭衍喘口氣兒;下面人來報,江州刺史陳伯之又反了。

在蕭衍的精心治理下,南梁止住了下滑之勢,逐漸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咱前面說過,蕭衍東進的時候跟陳伯之有個約定,只要後者歸順,一切待遇照舊。等蕭衍即位之後,尋思著現在大局已定,陳伯之還能鬧啥妖,所以又把陳伯之放回了江州。

可是,蕭衍這次看錯了,陳伯之從來就沒有服過蕭衍。

為了能跟蕭衍對抗,陳伯之蒐羅了一批非主流的人物,如鄧繕、戴永忠、朱龍符、褚緭等人為他出謀劃策。

褚緭出身一流豪門陽翟褚氏,但褚緭人品太差,在官場上混的不如意,只做過揚州西曹,他曾經趟過尚書僕射範雲的門路,但範雲沒瞧上他。褚緭大罵範雲:“世道真他媽的變了,草根條子們居然爬到我們貴族頭上拉屎撒尿!”一怒之下,竄到了潯陽,拜在了陳伯之的門下。

褚緭和陳伯之臭味相投,自然得到重用,跟著鄧繕等人在江州地面上興風作浪,名聲臭遍了大街。蕭衍也聽說了這事,指使陳伯之的兒子、直閣將軍陳虎牙給老爹寫信,告訴陳伯之別在節骨眼上添亂。陳伯之從來就沒有服過蕭衍,根本聽不進去。

鄧繕、褚緭勸陳伯之扯旗造反,朝廷承齊亂之弊,府庫空虛,百姓飢餓,將軍不如北上反梁。陳伯之早就有反心了,別看他大字不識一籮筐,但卻聰明過人,他想到了逃亡北魏的齊建安王蕭寶夤,就打著蕭寶夤的旗號造反。

陳伯之讓褚緭以蕭寶夤的口氣寫了一封信,然後陳伯之拿著偽書在眾人面前晃悠,說:建安王殿下已率江北義勇十萬,兵臨建康,蕭衍馬上就要完蛋了。我受明皇帝(蕭鸞)大恩,決定幫助建安王匡服大齊社稷。說完,宣佈造反。

既然陳伯之不懂好歹,那蕭衍就不客氣了。領軍將軍王茂奉旨,改授江州刺史,率軍西討反賊陳伯之。

在蕭衍的精心治理下,南梁止住了下滑之勢,逐漸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之前陳伯之造反時,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鄭伯倫、臨川(今江西南城南)內史拒絕跟著陳伯之趟渾水。陳伯之打算在王茂來之前就拿掉豫章、臨川,擴大自己的戰略迴旋空間,再和王茂決戰。

陳伯之的作戰意圖是正確的,但鄭伯倫根本就不是一塊好啃的餅,陳伯之的江州兵被鄭伯倫套牢在豫章城下,牛不起來了。這時王茂已經殺到了豫章,官軍裡外夾擊,將做白日夢的陳伯之打成了光棍。

走投無路,陳伯之不得不帶著一家老小北投鮮卑;算是撿了條命。

打跑了不要臉的陳伯之,蕭衍下一個目標是益州的劉季連。蕭衍對劉季連不太放心,另任鄧元起為新除益州刺史,接替劉季連。

在蕭衍的精心治理下,南梁止住了下滑之勢,逐漸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劉季連很聽話,準備和鄧元起辦理交接手續,但事情卻偏偏壞在了新任益州典籤朱道琛的手上,平白惹出一場大亂。

朱道琛曾經在劉季連手下當差,犯了事被除名,隨後朱道琛成了鄧元起手下的典籤。朱道琛打聽到劉季連和鄧元起有過節,大喜,在鄧元起面前使壞招,說人心難測,將軍不要輕動,不如讓小人先去趟趟路。鄧元起也信不過劉季連,就讓朱道琛探路,萬一有變,也有個替死鬼。

朱道琛舉著一根雞毛當令箭,大搖大擺的進了成都,四處發飈摟銀子。朱道琛在各州郡衙門中橫衝直撞,發現有玉器寶貝,伸手就搶。有誰不服的,朱道琛就威脅人家:“你們馬上就要完蛋了,還在乎這些玩意?”

蜀中人士果然被朱道琛給嚇著了,紛紛勸劉季連快想辦法自保,否則弟兄們都得跟著老大吃板刀麵。劉季連也有這個意思,何況現在他手上握有十萬蜀兵,加上蜀中天險連障,不如和蕭衍拼一下,萬一衝不出去,還可以做劉備第二,在蜀中稱王。

劉季連召集弟兄們,詐稱齊宣德太后王寶明的敕令,扯旗造了反。劉季連還缺個祭旗的物什,就拿朱道琛開刀,一刀砍了。鄧元起正等著朱道琛回話呢,突然得到劉季連造反的消息,那還了得,立刻提兵南下。

劉季連在益州折騰了五年,早就民怨沸騰了,官軍一到,百姓紛紛投附,表示願意幫助官軍平叛。鄧元起算起是並不是蕭衍的嫡系,如果想繼續往上爬,必須幹幾票大買賣,一切要靠成績說話。

鄧元起派部將王元宗打前鋒,王元宗也爭氣,在新巴郡(今四川青川西)大敗益州悍將李奉伯,李奉伯抱頭逃回成都,隨後官軍南進西平。蜀軍也不是吃閒飯的,劉季連的弟兄齊晚盛在斛石大破官軍魯方達部,死了一千號人馬。

在蕭衍的精心治理下,南梁止住了下滑之勢,逐漸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鄧元起急了,將輜重軍糧留在郫縣,親率主力部隊衝到了離成都二十里外的蔣橋,逼近成都。劉季連有些軍事頭腦,他見鄧元起要玩橫的,奸笑一聲,派李奉伯和齊晚盛兩位好漢抄小路偷襲郫縣,將官軍的輜重一把火燒了個精光。

按劉季連的設想,現在鄧元起進不得,退不得,劉季連好不得意。不過劉季連還是低估了鄧元起,你玩“釜底抽薪”,那我就玩“擒賊先擒王”,看誰狠得過誰。鄧元起帶著紅著眼的弟兄們離開郫縣,直接撲到了成都城下,將成都圍了個水洩不通。

鄧元起這招實在太狠了,成都沒有多少糧食,很快劉季連就沒飯吃了,只能喝粥充飢,最倒黴的還是百姓,“內外苦飢,人多相食。”官軍一直圍到天監二年(公元503年)的正月,成都城中餓殍滿街,劉季連實在撐不下去了。

就在劉季連餓的滿眼冒金星的時候,皇帝蕭衍派人來成都,勸劉季連早點投降。劉季連現在除了投降沒有其他路可走,只好光著膀子出城向鄧元起投降請罪。鄧元起還不錯,善待劉季連。劉季連羞紅了臉,早知道是這個結局,我當初為什麼還要造反,這特麼不是純粹沒事找抽型的嘛。

隨後劉季連就被人押到了建康問罪,在入宮的時候,劉季連一步三叩頭,爬到了蕭衍的腳下,搖尾乞憐。這時候面子已經不重要了,只求皇帝陛下能饒他一條性命。

蕭衍也夠損的,挖苦劉季連,真為劉卿可惜啊,劉備沒做成,倒成了公孫述第二,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因為卿身邊沒有諸葛亮!說完,蕭衍仰天大笑。

不過蕭衍為人還算寬厚,饒了劉季連,只是廢為庶人。

蕭衍以霹靂手段先後平定了孫文明、陳伯之、劉季連的叛亂,之後,國內再沒有人敢起來跟蕭衍掰腕子了。

也就是從這會兒起,蕭衍開始履行皇帝的角色。

在蕭衍的精心治理下,南梁止住了下滑之勢,逐漸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

總的說來,蕭衍乾的不錯;把從蕭寶卷手裡接過來的爛攤子打理的有聲有色——

蕭衍第一個動作就看出水平來了:修訂律法,依法治國。

天監元年,也就是公元502年;這年8月,蕭衍下詔,命令中書監王瑩等八人重新修訂法律;廢除蕭寶卷時期弄的亂七八糟的法律。

這些人幾經尋訪找到一位高人,濟陽人蔡法度,此人在南齊早期曾當過郎官,家裡藏有齊武帝蕭賾時留存下來的《集註張杜舊律》;以這部《舊律》為藍本,王瑩、蔡法度等編訂了《梁律》二十卷、《令》三十卷、《科》四十卷;並且上呈御覽;蕭衍批准後頒行天下。

蕭衍的第二個動作,喚作發展農業。

從蕭賾‘永明之治’以後,老實說南齊是在走下坡路的,如果給蕭鸞點兒時間,他應該能挽回點兒頹勢,可惜這位爺執政只有4年時間就去了;到了蕭寶卷手裡,南齊的國力又被糟蹋了一回;而且在蕭寶卷在位的時間裡,南方不是大旱,就是大澇,總之災情不斷,各地報上來請求中央救災的摺子,蕭寶卷根本不看,所以救災也就不可能了。

到了蕭衍即位的這年,江南再度大旱,糧食短缺,一斗米能賣到五千錢;很多百姓因飢餓而死;禍不單行,就在蕭衍一腦門子汗領著大家抗旱救災的時候,江南各地又出現了嚴重的傳染病。

一旱一疫,直接導致江南人口銳減。

針對國力衰竭的狀況,蕭衍下詔要求各地“廣闢良疇,公私畎畝,務盡地利,若欲附農而良種有乏,亦加貸恤。”;嚴厲打擊各地土豪囤地、佔地。同時,做為政策扶持,減輕農業稅,對流民就地安置,政府發給生產資料,鼓勵流民從事農業生產。

蕭衍乾的第三件事,狠抓吏治。

蕭衍向全國派出很多使者,訪貧問苦,徵求意見建議;並且徵召賢能之士,表彰和獎勵清廉有為的地方官;對於績效考核成績突出的地方官,蕭衍還會特旨延長任期,使之能在一地真正做出成績。

蕭衍帶兵的出身,深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此,蕭衍以身作則——

每天天不亮,別人還都賴床的時候,人這位爺就已經爬起來批閱公文;冬天天冷,能把他執筆的手凍出皴裂;忙起來每天只吃一頓飯,飯菜也非常簡單,只有粗米飯和豆羹;遇到特別忙的時候,他能連僅有的一頓飯都省掉。

除了皇帝的職業裝,蕭衍平時穿的是就是普通的粗布衣,用的蚊帳也是普通材質做的;床上的被褥,縫縫補補,幾年也就是它。

蕭衍從不喝酒,除了參加大型典禮外,平時連音樂也不聽;唯一的愛好,就是下下棋;僅此而已。

就這樣,蕭衍把從蕭寶卷手上接過來的,實際上是一個外強中乾、內部民生凋敝,外部強敵壓境的帝國,生生的止住了下滑之勢;並且在他精心治理下,南梁逐漸出現了蒸蒸日上的局面。

而就在蕭衍埋頭國家治理,南梁逐漸步入正軌的時候;出事兒了。

什麼事兒呢?

閒不住的鮮卑人,又南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