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 :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第44日 四川德格麥宿.佛像、唐卡、土陶、藏醫

在麥宿,我們住在尼瑪大哥家,他是德格姐夫的親弟弟,是麥宿的鑄銅大師,也是洛熱彭措(後面要說他)的女婿。

尼瑪家裡三層樓的屋子裡全是壁畫,連天花板也不放過,而且都是他自己畫的。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尼瑪大哥的房子,這些全是他自己畫的。

尼瑪大哥家的鑄銅佛像,比我想象的更復雜,每一項都需要數天甚至幾十天。從泥塑造型,到模型膠定型、蠟塑型、蠟像精修、防火材料封殼,到加熱解蠟,倒入銅水,銅像毛坯造好後,三遍敲打、刮、打磨,最後拋光完成全部流程。

整個流程下來,至少要半年,而這一趟,我們只能拍到做蠟像這一步。

或許是麥宿的偏僻,造就了它必須自給自足。以宗薩寺為中心,在麥宿山溝溝裡的好幾個自然村,傳統手藝涵蓋紡織、陶器、唐卡、銅像、金銀加工、藏藥製作等等,而且每一項都舉足輕重,每一項手藝都是家族繼承式。

那些沒有家傳手藝的人,也可以去有家傳手藝的家庭去學習,尼瑪就是隔壁銀器大師的徒弟。尼瑪學了銀器,將手藝的基本功用在銅器上,成為麥宿水平最高的大師之一。

麥宿所有手藝大師招收徒弟的條件,無一例外都是:窮人優先,絕不可打獵、殺生,絕不能抽菸喝酒。因此在這個手藝之鄉,商店裡買不到煙、酒,因為這裡沒有消費。縣裡工作組到麥宿要喝酒,必須自己攜帶,久而久之所有人都入鄉隨俗,也就沒人在麥宿抽菸喝酒了。

拍不到尼瑪製作銅像的全過程,他拿出他幾尊還沒交貨的成品給我們拍,每一件都很精美。

幾年前就見過尼瑪做的佛像。之後去博物館、寺廟等這些地方,格外對佛像要注意一些,發現尼瑪做的佛像精細和神韻確實已經高出不少歷代作品。

有一次,一個從德格走出去的商人,在國外高價買回來一尊精美的佛像,據說還是文物,帶回到德格想讓尼瑪也看一看,學習學習。豈料,尼瑪一眼就認出那件“文物”其實就是自己做的。只不過幾經週轉,到了國外,成了天價“文物”。

現在,找尼瑪製作佛像必須提前一年預定。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尼瑪大哥的作品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尼瑪大哥的作品

當然這還不是最漫長的預定,最漫長的預定,是麥宿的唐卡,已經排到了四年後!!

唐卡大師次平現在畫的唐卡,是一位外地客戶四年前預定的。這幅唐卡已經排了四年的隊了。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唐卡大師次平和他的唐卡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麥宿的陶器

尼瑪讓他的兒子達瓦扎巴帶我們去拍攝其它手工藝,並全程給我們當翻譯。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拍攝編織班的圍巾時,達瓦扎巴和陶藝班的老師降擁格勒給我們當模特, 這些圍巾的製作者,就是編織班的老師扎西巴姆。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編織班的老師扎西巴姆

編織班的作品除了圍巾,還包括一些用犛牛毛編織的手工包包,並且註冊了麥宿自己的一個品牌:子烏。

我們來之前,香港演員吳鎮宇剛來過,他買了一個麥宿的包,並向麥宿承諾:他會經常帶著包包出鏡,幫德格做宣傳。

他履行了他的承諾,好多次公眾場合,都能見到他拎著麥宿的包。只不過,極少有人知道那個包的來歷。

確實,猛一看會誤認為那是國際大牌包包,如果不說明來歷,沒人知道它來自一個極其偏遠的山溝溝裡,而且是全手工的。

實際上,這些包包都是一些國際知名的設計師免費為麥宿設計的,他們很多人都是宗薩仁波切的門徒,所以很樂意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做點貢獻。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達瓦扎巴拿著吳鎮宇購買的那款包,又給我們當了一回模特。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金銀加工班

《尋找手藝》導演手記:第44日,麥宿,最神聖的手藝之鄉

達瓦扎巴坐在露臺等我們

在拍攝金銀加工的時候,達瓦扎巴坐在露臺等我們。

我們問達瓦扎巴,有沒有想過出去闖闖,到大城市裡去生活?

達瓦扎巴告訴我們,他去過好幾個大城市,覺得都比不上麥宿,除了出去旅遊,他不會考慮離開麥宿,何況他還是鑄銅手藝的傳承人。

通過和達瓦扎巴聊天,我們才知道麥宿手工的一切源頭,都和他的外公洛熱彭措重建宗薩寺有關聯。

必須再次去拜訪洛熱彭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