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暫停 攬儲壓力下出新招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開放存入時間截至12月20日。此外,網商銀行“定活寶”產品則實行每日銷售限額管理。在分析人士看來,一方面,智能存款業務給銀行帶來了較大的成本壓力,此外,從監管層面,此類產品也存在流動性風險。

在中小銀行尤其是民營銀行攬儲壓力較大的背景下,一類互聯網智能存款成為民營銀行的“寵兒”。不過,上線4個月之後,此類智能存款業務受到限制。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微眾銀行“智能存款+”開放存入時間截至12月20日。此外,網商銀行“定活寶”產品則實行每日銷售限額管理。在分析人士看來,一方面,智能存款業務給銀行帶來了較大的成本壓力,此外,從監管層面,此類產品也存在流動性風險。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暫停

12月18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微眾銀行App端顯示,“智能存款+”已限時開放存入,存入時間截至2018年12月20日。微眾銀行客服人員稱,開放期結束後“智能存款+”將暫停存入,未來的開放存入時間尚未確定。據悉,微眾銀行此前公告稱,由於銷售火爆,“智能存款+”即將售罄,因此限時開放存入。

“智能存款+”是微眾銀行在今年8月推出的一種新型存款。在中小銀行尤其是民營銀行攬儲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此類智能存款成為民營銀行的寵兒,多家銀行上線了類似產品。據融360不完全統計,目前有8家互聯網銀行在發行此類產品,包括民營銀行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藍海銀行等,此外還有直銷銀行如眾邦直銷銀行等。

智能存款產品是1-5年定期存款,但在到期之前投資者可隨時提前支取,而提前支取的利率有的高達4.5%,遠超傳統銀行,頗受投資者歡迎。以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為例,該產品50元起存,當日起息,不限額度。存款時間在1個月以內,存款利率按照2.8%計算;1-3個月利率為4%;3-6個月利率為4.3%;6個月-1年利率為4.4%;1-5年利率則為4.5%。該產品支持全部或部分金額提前支取,不限次數,取出本金及利息實時到賬。採用階梯年利率的模式計算收益,即存得越久、利率越高。

“微眾銀行的智能存款和其他民營銀行的產品還不太一樣,其他民營銀行是將存款收益權轉讓給第三方機構,從而實現定期存款活期化。但從微眾銀行的信息披露中,該款產品就是智能存款,並沒有存款收益權轉讓的情況。”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金融分析師楊慧敏表示,這種產品出現的背景歸根於民營銀行的特殊性,民營銀行受營業網點的限制,吸儲方面存在較大劣勢。而這種產品的創新能夠彌補這方面的劣勢。一是可以彌補民營銀行網點稀少的缺陷,補充銀行客戶來源。二是增加攬儲渠道,獲得長期穩定資金。

攬儲壓力下出新招

智能存款作為一種新型存款,其特點是收益高、流動性好,收益率一般在4%以上,而且可以隨存隨取。不過,也正因為如此,銀行的攬儲成本較高。有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微眾銀行智能存款下線,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出於成本考慮。

事實上,迫近的年終“大考”,令銀行攬儲面臨不小壓力。在金融脫媒背景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同比增速呈現下滑趨勢,據普益標準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6月末我國金融機構各項人民幣存款餘額173.12萬億元,同比增速為8.43%,較2015年12月末同比增速高位下降10.75個百分點,存款“搬家”現象凸顯。

對於中小銀行來講,攬儲壓力則更為突出。分析人士指出,結構性存款受到監管約束之後,很多中小銀行喪失了利用結構性存款攬儲的渠道,所以只能通過智能存款等方式進行攬儲,面對年末的存款考核指標,攬儲壓力增加。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表示,由於線上、線下受限較多,民營銀行負債來源狹窄。從結果上看,民營銀行負債規模受限較多,影響其信貸投放能力,不利於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營企業。以微眾銀行為例,該行2017年客戶存款僅佔總負債的7.22%,而同業及其他金融機構存放等佔63.79%。

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指出,近幾年隨著金融科技的進步,微眾銀行等互聯網化民營銀行貸款業務獲得了快速的發展,但是由於缺少網點,在吸收存款方面卻是短板。因此,民營銀行非常希望能夠推出創新性的儲蓄類產品,獲得更多存款資金,以推動業務的發展。智能存款產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通過互聯網渠道獲客,收益率比傳統銀行以及貨幣基金都高,並且提供隨時提前支取功能。這一產品自然會受到互聯網人群的歡迎。

對於此類產品高達4%的利率,於百程認為,因為民營銀行的借款資產以個人信貸為主,整體借款端利率比較高,是可以支持給存款人更高的利率水平的。楊慧敏認為,這種產品的底層資產是3年或5年期定期存款,且民營銀行以高息小額貸款為主,也能覆蓋高息的存款成本。

流動性風險仍存

不過,有市場消息稱,針對互聯網存款業務,央行已於近日進行窗口指導。據稱,雖然央行沒有完全叫停相關業務,但此類存款未來可能會限量限價。

分析人士認為,互聯網存款可以讓銀行快速攬儲,以扭轉銀行存款少的劣勢。不過,迅速攬儲、實時到賬,對於規模較小的民營銀行、小型商業銀行而言,更多面臨流動性管理的風險。

“此類產品並沒有都下架,但大部分開始限制發售規模。而微眾銀行下架,是由於它的產品‘智能存款+’本身就屬於存款,所以銀行一方面受存款等一系列監管指標的影響,控制存款規模;另一方面,作為活期存款利率遠高於基準利率,或受到監管約束。”楊慧敏表示,民營銀行大部分還是採用存款收益權轉讓的方式,這種方式目前仍沒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未來或會出臺相應的監管措施或進行窗口指導,信息披露會更加透明,利率也會更加符合市場定價。

從流動性風險看,於百程指出,銀行的底層借貸資產一般期限在一年以上,但存款人的存款期限是可變的。存款人如果退出,銀行就需要快速找到新的債權轉讓承接方。銀行存款具有剛性兌付的性質,這樣的產品設計,對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要求非常高,極端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流動性風險。因此,監管方進行窗口指導,主要是基於流動性風險考慮。在風險不確定性之下,監管方先控制產品規模,再根據情況出臺詳細的監管辦法,是比較合理的選擇。

不過,在董希淼看來,對民營銀行而言,由於渠道、品牌等劣勢,與大中型銀行同質化的產品和服務難以吸引客戶,創新更顯迫切性。部分民營銀行推出新型存款產品,因其門檻較低、支取靈活、利率較高等特點,受到了客戶歡迎,這也是利率市場化的探索與實踐。民營銀行數量少、規模小,創新風險總體可控。監管部門可引入“監管沙盒”理念,允許民營銀行在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先行先試,同時引導其完善資產負債配置,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及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合理管控流動性風險。

微眾銀行“智能存款”暫停 攬儲壓力下出新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