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我想玩手機”,這回答方式,讓孩子和手機絕交!

網絡上看到一個關於孩子要玩手機的段子:

孩子:我要出去玩!媽媽:不行外面冷!孩子:我要玩手機遊戲!媽媽:不行!孩子:我要看電視!媽媽:不行!孩子:那讓我幹什麼?媽媽,自己玩去

“媽咪,我想玩手機”,這回答方式,讓孩子和手機絕交!

一組數據直觀的顯示了孩子長時間玩手機、用ipad、看電視的危害:

每天連續玩半小時手機的孩子,平均眨眼大於7次/分鐘,淚膜破裂時間平均低於5秒...

這意味著視力將急劇下降。

“媽咪,我想玩手機”,這回答方式,讓孩子和手機絕交!

生活中,手機已經變成了必須品,越來越多的孩子會向家長提出:“我想玩手機/我要玩遊戲/我要看...“

年輕的父母往往忙於自己的工作,網絡發達的現在,人是下班了但是手機並沒有,和過去那樣能偶陪伴孩子的時間極少,陪孩子玩耍已基本無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大都把孩子推向了電子產品、玩具。

朋友家就是典型的例子。

“媽咪,我想玩手機”,這回答方式,讓孩子和手機絕交!

朋友6年前生下寶寶後,過了產假就返崗,即便小夫妻兩也知道讓孩子長時間看電視和手機會影響視力,但在工作的摧殘下,小娃娃養成了每天睜眼就要看電視的壞習慣,甚至吃飯的時候也要讓奶奶把手機支在桌上看動畫片,娃娃不到3歲,就會玩王者榮耀、吃雞。

每當孩子要求玩手機時,朋友都會說“就給你看一會兒呀!”

而這一會兒不知不覺就超過了一小時。朋友總覺得孩子小,放縱點沒關係,上學了再改掉壞習慣。

而十分打臉的是,剛上小班的娃娃,不僅僅是玩手機的距離越來越近,老師還反映孩子極度不適應幼兒園沒有手機的生活,對幼兒園很多活動都不感興趣,而且注意力很差勁。

而另一個朋友的孩子,在第一次要求玩手機時,媽媽是這樣回答孩子的:

“媽媽帶你出去小花園找找小貓咪好不好?”

孩子向家長提的要求很少與手機有關。媽媽的引導讓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有趣。孩子總是充滿的好奇心與探索心。

“媽咪,我想玩手機”,這回答方式,讓孩子和手機絕交!

“就給你一會兒”和“媽媽帶你去...",兩句不同的話成就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寶寶。在細細和兩位朋友交流之後,找出了這兩句話背後的意義

1. 引導方向決定孩子的去向

放縱孩子的慾望和引導孩子的需求,這是兩碼事。

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事情上,轉移到健康的事情上去,才是正解。

2. 興趣才是重點

手機能給孩子帶來快樂,但興趣,也能給孩子帶來快樂。本質是一樣的。

實在沒時間帶孩子出去,培養孩子的興趣,例如畫畫、相聲、唱歌等等室內可進行的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3. 能講理,還要會說“不”!

2~3歲開始,孩子就已經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和邏輯能力。他們更像一本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

當孩子提出要求手機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講理、分析,告訴他為什麼不可以長時間玩手機。

當然隔絕手機和孩子的接觸是不可能的,給孩子約定好,每天10分鐘的娛樂時間並嚴格執行。

“媽咪,我想玩手機”,這回答方式,讓孩子和手機絕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