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定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另有原因

在我國,東漢是繼秦,西漢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公元25年,劉秀稱帝,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可是劉秀卻定都洛陽,為什麼不是長安麼?

東漢定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另有原因

《後漢書》:“(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丑,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而劉秀是在建武三年才獲取關中,那麼在未能平定關中的建武元年,定都長安根本不可能。因此,東漢建都洛陽,從一開始,就是和統治集團的政治、軍事根據地深切相關的,與西漢初年劉邦在並有關中、河洛的情形下,深思熟慮選擇都城地點是大不相同的。

事實上,劉秀建立東漢之初,政局並不穩定,東方政權周圍還有很多不安全因素,例如關中的赤眉軍,隴西的隗囂,蜀地地公孫述,睢陽的劉永,漁陽的彭寵,青徐的張步等割據勢力,面對這種情況,劉秀和新生的東方政權必須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依靠河洛之地,聯合一些勢力消滅一些勢力,這個策略的關鍵就是擁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

東漢定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另有原因

河北是劉秀的根據地,《後漢書》載光武帝曾謂寇恂:“河北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北。”可見劉秀君臣視河北為楚漢相爭時高祖劉邦的根據地關中,足以說明河北地區對於劉秀集團的重要性。正因為如此,光武帝劉秀很難離開自己的根據地河北,洛陽去河北不遠,又緊鄰帝鄉南陽,自西漢時已有經營,自然便成為立足關東的劉秀在天下未定時的首選。

為了實現這個策略,定都洛陽其實是明智之舉。這既是對南陽帝鄉以及河北興盛之地的最好聯結,也是應對局勢的最佳基地,既可以取關中地區,也可以應對各方的壓力。這一時期的軍事形勢而言,定都洛陽基本上已成定局。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洛陽作為軍政樞紐,下屬的機構已經成熟,在考慮經濟和人口因素,已經沒有必要為了虛名在遷往長安了。

東漢定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另有原因

而長安此時被赤眉軍控制,不僅缺糧少食,還要面對關東和川蜀的軍事壓力,面對這種情況,在長安定都極為不明智,這種情況,劉秀及其大臣也是看的清清楚楚,斷然不會貿然定都長安,安全都保證不了的長安,如何能讓劉秀及其大臣安心的居住呢?這其實已經註定東漢定都必然不會輕易去往關中。

長安以及關中地區在兩漢之交的十幾年戰爭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這是公認的事實。而關東地區,尤其是河北與江東一帶,歷經西漢一代,經濟有了顯著地發展,天下的整體經濟重心確實有一個東移的跡象。但是就地區本身而言,長安、洛陽本身所處的關中盆地、伊洛河盆地之間,有著巨大的經濟地理差距。

東漢定都洛陽而不是長安另有原因

《禹貢-尚書》言:“雍州厥土皆黃壤,田上上”,關中擁有相當肥沃的土地,內部的戰略縱深也較大;而洛陽所在的伊洛河盆地東臨嵩山,北抵黃河,西接崤山,南面伊闕,方圓要比關中盆地小得多,而且土地比較貧瘠,張良曾言:“此地(洛陽)狹,方圓不過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非用武之國也。”

洛陽的優勢在於其距離東部黃淮大平原與江東地區更近,水運更加方便,因此在天下太平時朝廷有力量控制地方,則關東各地的賦稅可以源源不斷的滋養洛陽,洛陽的一些優勢優於長安是一個重要原因。

經濟因素在東漢建都洛陽的過程中並非主要考量,而政治軍事因素才是重點,洛陽作為連接南陽地區和河北之地的樞紐,依靠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被定都也是有其原因的。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