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喬布斯和格魯夫的5條長贏法則

蘋果、英特爾、微軟共同的秘密是什麼?哈佛商學院與MIT斯隆管理學院的兩位知名戰略教授,花了近30年時間,研究比爾·蓋茨,安迪·格魯夫,喬布斯這三位傳奇領導者和他們的公司,並以此完成了一本書,名字叫《戰略思維:蓋茨、格魯夫和喬布斯的5條長贏法則》。兩位教授認為,這三位領導者將下面5項戰略法則運用到企業中,才贏得了矚目的成果。中信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書,公眾號筆記俠轉載了相關內容。

第一個戰略法則:向前看,向回推理。向前看,指的是形成對未來的願景。傑出的領導者會對未來有所判斷,形成願景。以微軟和蘋果公司為例,上世紀70年代,家用電腦沒有市場,當時世界第二大電腦企業美國數字設備公司的CEO肯·奧爾森公開說,有什麼理由需要每個人家裡都有一臺電腦?但正是在那樣的環境下,蓋茨建立了微軟,喬布斯建立了蘋果公司。他們沒有侷限在現有環境,相信可以製造並滿足用戶未來的需求。這種願景讓微軟和蘋果誕生,走向未來。

向回推理,指的是設定邊界和首要任務。願景本身並不是目的,必須轉化成戰略。比如,公司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更重要的是什麼?比如,微軟曾希望同時生產硬件和軟件,也設計了鼠標和鍵盤,但比爾·蓋茨堅持,要儘可能集中實現單一戰略。這種堅持讓微軟最終成為全球最大的軟件公司。喬布斯擔任蘋果首席戰略官時,同樣認為,去粗取精是核心任務。比如,蘋果從來沒有計劃進入低端電腦市場。喬布斯曾說, 我們成功的方法是非常謹慎地選擇騎哪匹馬。

第二個戰略法則:下大賭注,但不要賭上公司。偉大的領導者會時刻準備做出大膽的決定,以扭轉競爭格局,重塑他們的企業。這意味著下大賭注,比如前期投入巨大資金。但這些賭注的規模,不僅會嚇到競爭對手,也會嚇到同事和合作夥伴。所以,偉大的戰略家要有勇氣下賭注,更要巧妙執行戰略。比如,微軟在開發Windows時,比爾·蓋茨是在確保微軟其它業務強大到可以讓公司保持運行,才開始與IBM進行對抗競爭,最終得以獲勝。安迪·格魯夫為了讓英特爾成為下一代微處理器的核心選擇時,在資本開支上投入幾十億美元,但他通過分階段引入資本投資來減少賭注風險,讓英特爾從一個小型創業公司變為行業巨頭。喬布斯在推出Mac電腦時,謹慎地計算好時機,才讓持續成功的蘋果二代電腦穩步推出。他們三人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做戰略時大膽,但不莽撞。

第三個戰略法則:打造平臺和生態系統,而不僅是產品。當微軟與IBM合作時,比爾·蓋茨沒有把重心僅僅聚焦在靠“產品設計取勝”,而是抓住機遇建立一個行業平臺。正是這種前瞻性的思維,微軟最終為IBM提供了完善的DOS操作系統,並在30多年裡主導了個人電腦軟件平臺的業務。比爾·蓋茨的遠見在於,當別人在突破性地發明新技術時,他利用網絡效應在打造行業平臺。

第四個戰略法則:利用槓桿和權力,玩柔道和相撲。戰略大師領導企業,有時就像柔道或相撲冠軍在比賽。戰略創造比賽場地,戰術決定你如何運用比賽規則。以柔道和相撲為例,這兩種不同的戰術,反應的是不同的心態。戰術性柔道,需要思維靈活,有妥協能力,能夠放下企業驕傲,跟隨競爭者的帶領。戰術性相撲,需要更強硬,有能力引起對方的恐懼。 因此,對於企業來說,要知道什麼時候與對手合作,什麼時候投入競爭,都是影響成敗的關鍵。在企業相對較小時,可以使用柔道戰術;在規模增大、市場地位上升時,更為適合相撲戰術。比如,安迪·格魯夫在1990年曾說:“類似‘人人都害怕我們’這樣的影響力必須有很多”。

第五個戰略法則:在個人抓手的基礎上塑造組織。一個專家型的企業領導者,在扮演專家支持的角色外,會塑造一個強有力的組織。以微軟為例,軟件的專業知識是比爾·蓋茨的抓手,早期他瘋狂痴迷於親自寫代碼,掌握微軟產品中編程細節。但測試代碼是軟件企業的首席執行官要做的事情嗎?當企業剛成立時,有技術背景又瞭解用戶需求的CEO可以這樣做,但隨著企業產品組合擴展、技術進步,CEO的使命就應該是建立管理組織。所以,20年來,比爾·蓋茨也積極調整他在微軟的角色。辭去CEO後,他兼任董事長和“首席軟件架構師“;辭去董事長後,他以產品戰略顧問的角色,協助新的領導者和不斷塑造組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