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強烈安利的幾本家庭教育書籍

做父母需要學習,好的家庭教育書籍是學習家庭教育理念,學會理解孩子的最佳途徑。今天向大家介紹幾本讓我非常受益的家庭教育書籍,希望你看了也能有所收穫。

◆ ◆ ◆ ◆ ◆

《窗邊的小豆豆》

必須強烈安利的幾本家庭教育書籍

沒錯,首先推薦的就是這本兒童文學名著。

本書是日本作家、主持人黑柳徹子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巴學園。小林校長卻常常對小豆豆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呀!”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裡“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並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礎。“巴學園”有著與眾不同的校長,第一次見小豆豆,校長就微微笑著聽小豆豆不停地說了四個小時的話。沒有一絲不耐煩,沒有一絲厭倦。“巴學園”有著與眾不同的午餐,每到午餐開始的時候,校長就會問:“大家都帶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來了嗎?“巴學園”還有著與眾不同的教育方法,每一天的第一節課,老師就把當天要上的課和每一節課的學習重點都寫在黑板上,於是小朋友就從自己喜歡的那門課開始,慢慢地老師就會知道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所在。

很多讀者認為“兒童文學”都是寫給小朋友看的,其實不然,兒童文學只是文學的一種分類,《哈利波特》系列也是兒童文學,同樣受到大多數成年人的喜愛。通過這本書的閱讀,可以很好地理解兒童的行為,以及在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成年人應該如何保護孩子的天性。書中的描寫非常有趣,小說體,讀起來很輕鬆。

◆ ◆ ◆ ◆ ◆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必須強烈安利的幾本家庭教育書籍

本書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相比許多家教圖書,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書中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

一個各方面做得優秀的媽媽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單位,媽媽是這個教育單位裡的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效仿源。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因此,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2》

必須強烈安利的幾本家庭教育書籍

本書從22萬個案例中,提煉出98個典型家庭教育問題。內容涵蓋兒童的行為習慣、學習翫耍、人際交往、性教育、人格教育、家庭關係、心理成長等方方面面,堪稱家庭教育問題的“百科全書”。

與第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相比, 本書則更注重對所有媽媽和兒童的實用性,涵蓋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具體的生活事件接軌,讓家長可以將理念真正內化為自己的行動和意識——所有的媽媽,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自己孩子對應的問題,並獲得可以“拿來就用”的解決方案。

談到的問題包括:叛逆 / 心理脆弱 / 學習拖延症 / “性早熟” / 二胎矛盾 / 吃喝拉撒睡 / 厭學 / 垃圾食品 / 隔代寵 / 不聽話 / 壞習慣 / “洋”早教 / 壞朋友……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1和2兩本書可以作為希望瞭解優秀育兒理念的入門讀物,兩本書均有大量案例,深入淺出,讀起來輕鬆,又能有收穫。

◆ ◆ ◆ ◆ ◆

《正面管教》

必須強烈安利的幾本家庭教育書籍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30多年來,《正面管教》已經成為了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正面管教》的書籍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美國銷量超過400萬冊,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銷量超過200萬冊。

作者簡·尼爾森(Jane Nelsen),教育學博士,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她是7個孩子的母親,18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曾經擔任過10年的有關兒童發展的小說、大學心理諮詢教師。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全著者(被翻譯成超過16種語言,在美國銷量超過400萬冊,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銷量超過200萬冊),是眾多育兒及養育雜誌的顧問。

正面管教已成為美國主流家庭教育/教師培訓體系之一,它幫家庭/學校建立快樂和諧的親子關係,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高情商的公民。正面管教在線課程介紹正面管教特色即不懲罰又不驕縱,專注於長期效果體驗性教學,幫助成人走進孩子的世界傳遞愛與尊重。

本書介紹了正面管教的原理、原則和方法,指出了很多教育中的“誤解”,以及具體實踐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的部分比較難懂,建議放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1&2之後閱讀。

◆ ◆ ◆ ◆ ◆

《童年的秘密》

必須強烈安利的幾本家庭教育書籍

本書是蒙臺梭利叢書之一,詳盡地告訴父母,兒童的成長有著其內在的精神驅動和規律,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為工作)來獲得。成人如果想促進兒童成長,最重要的是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安全的環境,尊重並理解孩子的行為,對他們的行為儘量做最少的限制和“指導”。兒童自然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該如何做。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他會逐漸成長起來。書中還講到許多具體的觀念,比如,兒童充滿精力樂此不疲地去工作(活動),只是一種內在的心理驅動,並沒有任何目的。在這種工作中其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作者瑪利亞·蒙臺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教育家,她創立的蒙臺梭利教育體系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如今以她名字命名的蒙臺梭利學校遍及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1907年,蒙臺梭利在羅馬貧民區創辦了第一所“兒童之家”,招收3~6歲的兒童,她運用自己獨創的方法進行教學,結果出現了驚人的效果。這些普通的貧寒兒童,幾年後,心智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被培養成了一個個聰明自信、有教養、生機勃勃的少年英才。

蒙臺梭利嶄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學方法,轟動了整個歐洲,關於這些奇妙兒童的報道,像野火一樣迅速蔓延,人們仿照蒙臺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許多新的“兒童之家”。

◆ ◆ ◆ ◆ ◆

《愛彌爾》

必須強烈安利的幾本家庭教育書籍

《愛彌兒》是盧梭的經典教育著作。這位偉大的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在哲學上主張感覺是認識的來源,堅持“自然神論”的觀點;強調人性本善,信仰高於理性。在社會觀上,堅持社會契約論,主張建立“理性王國”;主張自由平等,反對大私有制及其壓迫;提出“天賦人權說”,反對專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張教育目的在培養自然人;反對封建教育戕害、輕視兒童,要求提高兒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展。主要著作有《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等。

《愛彌兒》是盧梭自認為“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關於人類天性的哲學論文,致力於探討關於個人與社會關係的政治和哲學問題;特別是個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在《愛彌兒》中,盧梭試圖描繪一個教育體系,使他在《社會契約論》(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趨於墮落的社會中生活。盧梭描寫愛彌兒和他的家庭教師的故事,以說明如何教育出一個理想的公民。愛彌兒不是一本詳細的育兒指南,不過在其中的確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別的忠告。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人性觀出發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以培養理性王國的“新人”。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恆法則,聽任人的身心的自由發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主張採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與自然教育密切相聯的,盧梭還主張對兒童進行勞動教育和自由、平等、博愛的教育,使之學會謀生的手段,及早地養成支配自己的自由和體力的能力,保持自然的習慣。

全書共分五卷。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於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於通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於自然發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盧梭提出的按年齡特徵分階段進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無疑是個重大的進步,它對後來教育學的發展,特別是對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極可貴的啟示。但是有觀點稱,這種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開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本書既有兒童教育的理論,也有盧梭對自己虛擬的角色愛彌兒的教育實踐。閱讀會有一定困難,建議在對兒童發展,兒童心理學,以及盧梭其他著作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