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一年給溥儀的400萬兩銀元,有多少購買力呢?

侃砍歷史


溥儀退位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的對滿清皇室的優待條件裡確實有一條是每年向其撥款400萬元,但是且不說北洋政府從來沒向皇室全款支付過這筆錢,就算是支付了,這些錢也不夠紫禁城裡滿清遺老遺少的生活支出。



原因是,雖然清帝退位了,但在紫禁城裡已然還存在著一個管理皇室生活的機構—內務府,內務府的官員負責皇室成員起居生活的一切費用支出,而他們本身是非常腐敗的,這也就導致了溥儀不管有多少錢最終都會被這幫人所貪汙,所以何談用這些錢招兵買馬?更何況,1924年北京政變後,馮玉祥修改了優待條件,其中將原先撥給清室的400萬改為50萬,說是每年繼續給溥儀50萬,但馮玉祥將他趕出紫禁城,這筆錢馮玉祥能給嗎?後來溥儀不得已而逃到天津日租界,尋求日本人的庇護,由此可以看出北洋政府根本不會給溥儀錢了,事實上溥儀自退位後也經常變賣宮內的文物珍藏來支撐自己的生活。

當然了“溥儀沒有錢”也只是相對於曾經的皇室生活,而在當時他還是非常富有的,因為優待條件規定紫禁城裡的一切都屬於他個人財產。但是從小在深宮中長大的溥儀如果沒有外力的支持是根本不會想到要去復辟的,沒這個心也沒這個膽。

那麼拋開溥儀有沒有錢不談,我們再來看看當時銀元的購買力,以此來想象一下,400萬銀元是個什麼概念。


1元袁大頭重量是7錢2分,其中含銀6錢4分,佔到了整個銀元的89%,由於成分含量都有嚴格要求,所以袁大頭成為當時的主要流通貨幣。因為民國不同時期銀元購買力也不同,所以這裡也只能分析一個大概。

民國時期,一石大米在6~10塊銀元左右,一石是160斤,平均下來1元銀元可買16~26斤米,如今的米價平均一斤3元,這麼算來的話是不是就可以說一元銀元就相當於今天的48~78元?答案顯然不是這樣的。

我們不能忽略銀元所在的那個特殊時代,那個時代大米還是比較貴的食物,普通人很難常常吃到,所以如果論購買力的話,一元銀元可比現在的100塊要強的多,而價值也絕對比今天的100塊要值錢。

1918年,曾有外國學者調查過北京郊區人們的生活水平,最終得出維持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最低生活水平需要100塊銀元,平均下來每月還不到1塊銀元,如果以這個數據作為一個參考值的話,一元銀元在那時候的購買力確實很強。


我們可以再來看一些數據,魯迅先生在北大當教授時月薪是300塊,他曾經花了800塊在北京買了套四合院,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平均在6塊左右,毛主席在北大當圖書管理員時月薪是5塊。

所以400萬銀元的購買力有多強,大家心裡應該有個大體認識了吧,能在北京買5000個四合院,但是4億人民幣能在今天的北京城買這麼多四合院嗎?


鹹魚閒聊


《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第二款規定“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那麼這400萬兩銀子(400萬銀元)是什麼概念?有多少購買力呢?

買米的話相當於多少錢?

據歷史記載,400萬兩銀子,超過了1908年黑龍江和貴州省一年的總收入,兩地收入才311萬兩銀子。哇,民國對溥儀真不賴啊,讓一一年吃掉兩個省多的收入啊!北洋時期(1912年至1919年)的一塊銀元等於10角等於100分等於1000釐。這1000釐折算成文,各地不同,但都大於1000文。最高的是湖南長沙、雲南為1500文,最低的是廣東廣州1011文。1917年的米價每石為三元六角,每石約125斤,也就是一斤米約三分錢。現在大米一般都價格都在3元以上,也就是那時的3分錢大概能合今天5元還要多。要知道那時可是16進制,直到1959年我們才能改成一斤十兩。折算成米話一分相當於今天的1.6元,1元相當於今天的160塊,400萬元也就是6.4億人民幣了。

如果折算成房價那就逆天了。

大家都知道魯迅買房的故事。魯迅1917年月薪300塊,年薪就是3600塊。而魯迅的房子是在北京的三個四合院套在一起的大夶𡘙的別墅,才3675塊,也就是一套四合院大概1200元。根據數據顯示2014年北京最大的四合院成交價為11.8億。如果溥儀都買成房子,那麼簡直是不可想象。更何況在故宮溥儀還有數不盡的珍寶呢?

我們再來看看在北洋時期拉起一支軍隊需要多少錢?

當軍閥大帥一件愜意的事情,但要拉起一支軍隊,就溥儀那點錢,一點都愜意不起來。有道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北洋時期的士兵月薪一般5元,人家魯迅都300元,什麼叫有文化真可怕,這就是!一萬個兵光吃,就需要5萬元。還需要配備裝備,為了更好地發展,軍閥大多不支持國貨,紛紛買歐美日本的。張作霖買白俄的二手槍都需要十三塊錢,1萬支槍就需要13萬元。子彈十顆一塊,十萬顆也就一萬塊。此外,還要買裝甲車,這就貴了,一輛車基本要把溥儀一年的生活費都給花光了。再說,一輛裝甲車怎麼能夠?

溥儀其實很差錢

400萬元看著很多,其實溥儀養活的人可不少,宮女、太監、親衛一大堆,而且溥儀大手大腳,也愛擺譜。一年400萬塊,每每還捉襟見肘,有時竟然還變賣故宮的珍寶度日。退一萬步說即使,溥儀有足夠的錢拉起一支隊伍,他也拉不了。因為北洋早在退位待遇裡都派民國軍隊保護溥儀。溥儀在故宮,形同軟禁。更何況溥儀那時還只是一個青少年。400萬塊,看著相當於兩個省,其實那兩個省最窮的省,如果按最富的江蘇省來看,溥儀一年的開支也就是一個縣的收入。


福垊


按照南京臨時政府和清政府簽訂的清帝退位條件,溥儀退位的條件之一,就是給予遜位的清朝皇室每年400萬元“生活費”。那麼,這400萬元到底有多少購買力呢?400萬兩銀元又意味著什麼,清廷是否可以用它來招兵買馬?

清帝退位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一元銀元的購買力。清末民初是中國十分混亂的年代,從清朝末年開始,各省督撫就開始在各省鑄造銀元,到民國時期,在各地割據的軍閥們,私鑄銀元更已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

因此,在民國期間,中國的銀元其實有許多種類,其含銀量也天差地別。自然,一個銀元的購買力也大有不同。不過,我們以北洋軍閥時期所鑄的袁大頭為例,袁大頭也是民國時期流通最廣、也最為堅挺的貨幣。

袁大頭

袁大頭含銀量為89%,銅則為11%。袁大頭也是民國時期諸多勢力,無論是土匪、軍閥、洋人還是軍隊,最為認可的硬通貨,其“硬通”程度,僅次於大名鼎鼎的小黃魚——金條。

在我們最熟知的民國作家魯迅的文章中,我們得到這樣一個信息,魯迅在教育部社會教育司擔任科長的時候,月薪曾為280元,後來還漲到300元。1917年,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到北大國史編纂處擔任編輯,他一個月的工資為120元,成為北大教授之後,工資翻了一倍,變成240元。

魯迅

那麼,這個工資到底高不高呢?1919年,魯迅和他的弟弟合資買了北京八道灣的一所三進的四合院兒,一共花了4000多大洋,其中購房的價格為3500元。而這個位於北平三進三出的大宅院,所花費的不過是周氏兄弟不到一年的薪水。而北京四合院在今天的價格,貌似只能用“億”來計量。

在這之後1923年,由於兄弟失和,魯迅又在北京買下了第2套房產——一套小院子。這座佔地近400平,有三間北房,三間南房和東西兩個小廂房的小院兒,花費了1000元(其中包括200元的裝修費,實際房費只有800元)。

四合院

魯迅買房子居然如此容易,如此毫不費力,是不是因為軍閥混戰期間房價很低呢?當然不是。中國人歷來十分重視房子,並將其視為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中國的房價很少低迷,而在寸土寸金的北洋政府首都北京,其房價更是令普通人望塵莫及。

因此,對比民國其他文人的工資,例如蔡元培的400元月薪,而跟他生活在同一時期的民國普通工人,幾元到幾十元的月薪,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是因為民國的工資普遍高,也不是因為民國時期的房價低,而是民國的文人收入高到誇張的地步。

根據民國北方最大的工業城市天津的物價,1913年時,小站稻米一石的價格為8.65元,1917年則漲到了11.15元。同時期的玉米價格分別為4.74元和5.13元。民國一石,大約為今天的120市斤。

銀元

我們取中間值,按照民國北洋時期一石小站稻米的價格為10銀元計算,今天天津小站大米按照3.5元人民幣一斤,一石的價格為42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北洋軍閥時期,一元銀元約為今天的42元人民幣。

當然,民國時期由於戰亂、糧食單產量低、政府統治力薄弱等諸多原因,稻米的物價應該遠高於現在。因此,一銀元的購買力實際要高於42元。那麼,我們翻一番,將一元銀元視為今天的100元人民幣,所以,北洋政府給予清廷優待的400萬元,相當於一年給他4個億。

清室優待條件

對於已經遜位的小朝廷而言,四個億自然相當不少,也足夠他們繼續維持奢靡的生活。但是,如果小朝廷真的腦洞大開,按耐不住復辟的野心,想供養一支軍隊,是否夠呢?當然要差得遠。

俗話說得好,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且不說發生戰鬥,僅維持一支軍隊所費就十分高,這也是民國時期,諸多軍閥無所不用其極搜刮財富的重要原因。因為,即使按照每名士兵給予3~5個大洋的軍餉來算,養一個師也就是1萬人,一個月最低就需要30萬大洋。這其中,還不包括軍官軍餉、飯錢、服裝費、裝備費、彈藥損耗等等。

民國軍隊

因此,即使給清廷一支1萬人的部隊,他也養不起:這400萬元全部花出去,也不過維持這個師的正常軍餉而已,根本沒有餘力行軍打仗。更何況,清廷在大部分時間,也根本得不到足額的400萬元。

根據史料記載,1914年之後,對於清廷優待的400萬元,北洋政府欠款就成為常態,且每況愈下。因此,供養軍隊對於已經遜位的清廷而言,他們既沒有能力和條件,也沒有人才,更缺乏足夠的金錢。所謂供養軍隊,不過是妄想而已。


鳶飛九天2018


1912年,宣統皇帝溥儀下達退位詔書,將政權拱手讓給袁世凱。但清朝滅亡後,袁世凱並沒有把溥儀趕出紫禁城,而且還保留了溥儀的皇帝待遇(僅限紫禁城後半段)。

作為溥儀的退位條件,北洋政府還在《清室優待條件》中承諾每年會支付清朝皇室生活費用400萬銀元。同時,還派了專門的衛戍部隊來保護溥儀的安全。


當時北洋政府給溥儀每年400萬銀元的生活費用,平攤下來一天的生活費/1萬多銀元。對於當時的普通家庭來說,400萬銀元可能一輩子都用不完。不過,溥儀自幼當皇帝花錢大手大腳慣了,而且他又不會理財,所以經濟方面總是捉襟見肘,竟然還要不斷變賣宮裡的古董和珠寶。

因為每年雖然有400萬銀元的生活補貼,但除了溥儀自己的開銷以外,還要勻給那些太監、侍從、宮女,而且還要照顧前清的皇室遺老。所以這筆錢看似很多,但其實根本不夠用,更別說用來招兵買馬了。
(解放後,溥儀家也買了黑白電視劇)


不過,民國初年的一塊大洋購買力倒是很高的,當時3塊大洋就可以買一頭耕牛,而且魯迅在北京教書的時候買了一套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

考慮到通貨膨脹和房地產泡沫的緣故,民國初期的一塊大洋應該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0塊~800塊。因此,400萬銀元就相當於現在的24億到32億左右。對於當時的普通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一筆天文數字。


歷史的荒野


從400萬兩白銀變成40萬大洋了。張勳復辟之後連40萬大洋也不給了,減少很多了。需要說明的是宣統已退位,但只是退位而已,在紫禁城依然過著皇帝的生話,照樣有三宮六院丫頭太監照看著,據說加上錦衣衛隊等人員共有上萬人呢。這40萬大洋供給上萬人一年的花銷其實不算多。再後來馮玉祥則剛脆把他們一股腦兒統統趕出皇宮,東逃西散,作了鳥獸散了,宣統到了天津做起寓公,九一八之後被日軍用棺材偷運至東北做起偽滿洲國的皇帝十三年也,而後被蘇軍俘獲,回國進戰犯管理所一直到北京圖書館的館理人員了,此是後話。


黑虎97


據《1918-1980年北京社會狀況調查》記載,在北京,一塊銀元可以買16斤大米,四五斤豬肉,120個雞蛋,6尺棉布。

按照現在的物價來算,一般買個雞蛋1元,一銀元相當於現在的120元。

400萬兩銀元,相當於現在的4.8億。(銀元)

這筆送來的錢,對溥儀這樣的末代皇帝來說,不光自己可以過著體面的生活,也可以做點其他,對自己更加有益的事情。

在北京政變之前,溥儀,以及一種清朝舊臣、遺老,用著國民政府給的400萬銀元,繼續在紫禁城過著舒適、有威嚴的生活。

溥儀雖然退位,但他的皇帝地位,在許多人心目中依然沒有太大變化。

袁世凱雖然在北京建立了民國,但對這位退位的皇帝,依然是尊敬有加。逢年過節,袁世凱總是前來拜年;隆裕太后去世,袁世凱宣佈全國降半旗,以示哀悼;溥儀娶了皇后婉容,外國使節、國民政府紛紛祝賀,北京城也因為溥儀的婚禮,而各位光彩。(溥儀在紫禁城)

由此,可見這位雖然退位的末代皇帝,在民國時期的影響力。而此時的溥儀,作為年幼無知的孩子,更是快樂享受著這一切。

但馮玉祥將他趕出了紫禁城,溥儀悲慘的一生,就開始了。

離開了紫禁城,溥儀剛開始,居住在載灃的府中,隨後因為害怕國民政府的迫害,逃入了日本使館,隨後又到了天津。

作為曾經高高在上的皇帝,如今卻顛沛流離,遭受民國政府的侵擾,這讓溥儀,逐漸懷念曾經的帝王生活。

於是,溥儀開始合理利用國民政府給的資金,尋求各種復辟的力量。

在天津租界,溥儀皇帝的特殊身份,讓各國使節,對溥儀也是格外關注、尊敬。許多不對華人開發的區域,也對溥儀開放。受到如此禮遇的溥儀,對於列強,頓時好感頓生。

首先,溥儀花費了不少銀元,開始洋人的生活,穿西裝,參加各種聚會,積極與滿清遺老,以及軍閥張作霖、段祺瑞等人,列強聯繫。

起初,段祺瑞等人深受袁世凱的影響,準備將溥儀迎回紫禁城,延續後遜清小朝廷,但隨後時局逐漸變化,段祺瑞下臺,張作霖心懷鬼胎,最終無一成事。

但溥儀沒有灰心,自己還有滿清遺老的支持,400萬銀元的財力支持,接著尋找外援。

在內部力量全部耗完之後,溥儀開始求救於日本。(溥儀滿洲復辟)

日本在北京、天津、東北的勢力強大,對溥儀來說,是最為有效的外援。為了儘快復辟,溥儀不顧眾人反對,投入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懷抱,遠赴東北,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名義領袖。

至此,溥儀已經完全走向了歷史的對立面,成為了日本的幫兇。

在滿洲的皇宮中,溥儀雖然一直在嚴密的監視中,但體面的生活,依然讓他迷戀,難以完全逃離這裡。

這個時候,400萬銀元,對他而言,已經沒有什麼了。

不過,自從北洋政府垮臺了,溥儀的400萬銀元,也就沒了,溥儀也沒啥生存技能,不投靠日本人,也沒有活路了,到時候,可能當時的新聞就會出現:末代皇帝溥儀,帶著皇后、嬪妃,在大街上乞討,這又要成了民國時期的勁爆娛樂新聞了。(鐵帽子王拉車,被溥儀痛罵,丟了皇室的臉面)

所以說,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為了生存,在加上他貪圖富貴、安逸的生活,投靠日本人、復辟滿洲,對他而言,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歲七夸父


題主,白銀是論兩的,銀元是面值壹元的大銀幣,沒有400萬兩銀元這個說法,民國時期流通發行量最大也是被各地仿造最多的莫過於印著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面值壹元,每個銀元標準重量7錢2分,按當時的重量標準,50錢為1兩。一個銀元的購買力非常強,就說當時的北京,一個3口之家,頓頓能喝點兒酒天天能吃上肉,這樣的小康水平一個月的生活費大約需要8個銀元。酒店飯館兒裡10人一桌的家常菜酒席一般2個銀元足夠了,當時權貴大富豪才吃得起的鮑魚海鮮宴也不過40個銀元。米店裡的1斤米不過幾分錢,豬肉是3角錢左右。大致是這樣,民國時期通貨膨脹再劇烈,銀元的購買力也是逐漸的慢速的下降,紙幣能成廢紙,銀元還是民眾青睞信任的硬通貨。400萬銀元絕對是鉅額的財富,只是沒見過這麼大的財富,具體有多大實在無法想象。不過民國政府許諾給清遜帝溥儀每年不管是400萬兩白銀還是400萬銀元,基本上沒怎麼兌現過,溥儀的經濟來源主要靠私人田產“皇莊”的收租子,更多的是變賣皇宮裡的珍寶文物


立志成蟲


一兩銀子50克,現在一克4塊錢,算下來4000000x50x4=800000000元,也就是八個億,算上通貨膨脹,清末到現在差不多10倍,換算到現在的購買力應該在80億到100億左右



樂安堂


魯迅先生在北京二環買的一套3進的四合院,3500萬銀元。


東江宴翁


《走向共和》中對這段情節表現的很生動,袁世凱恭敬的入宮向太后請安同時還給年幼的溥儀帶了西洋的的積木作為禮物,溥儀高興的在一邊玩這套稀罕玩具,而這一邊袁世凱也是極其爽快的答應了太后的的條件,對太厚的刁難嘲諷袁世凱表現的恭順如臣子,但是這邊剛達成協議,那邊溥儀的積木樓閣就被碰到坍塌了。所謂承諾協議在中國這個沒有契約精神的國度都不過是一紙空文,溥儀得到的也不過是一個空中樓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