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17 年中国出生人口 1723 万人,比 16 年减少 63 万人?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784168/answer/34994544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人口问题一直是我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无他,一切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本质都是由人口问题引发的。以前中国人口底子厚,有足够的年轻人,并且不在乎“美好生活”,那么可以使劲造撸起袖子加油干活,但现在没那么容易了,美好生活迫在眉睫,生一个孩子几乎能破坏当前全部的生活质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从历史上分析。

===中国人口出生死亡那些事儿===

一个帕累托最优的国家是,每年死亡人数和出生人数相当,保持整体人口结构均衡稳定。对于中国而言,每年出生1200万人和死亡1200万人是最合适的,由大头24-60(36年工龄)的“工作阶层”赡养60-78(18年工龄)的“养老阶级”。这样既能保持竞争优势维持新鲜血液的流入,也能长期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形式,解决两个年轻人养一个老年人的问题。

如果随着医疗进步人活得越来越长,那么延长退休时间便是。

但是中国由于种种因素,造成人口的大起大幅,这就造成以上这种帕累托最优失衡,导致前松后紧的经济发展态势:你能享受多少年的繁荣,就该忍受多少年的衰退。这当然忽视了科技的进步因素,但平稳的科技进步仍然无法弥补这种长期造成的人口鸿沟,除非科技有爆发式的跳跃。

新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生育高潮:1954 年(战争的需要),1963 年(自然灾后后的补偿),1987 年(改革开放中的超生游击队,1963那波婴儿潮成人)。新中国历史上三次人口生育高潮:1954 年,1963 年,1987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第一轮人口生育高峰出现在 1954 年,2232 万人,此后逐渐减少,在三年自然灾害的 1961年,出生人口只有 1193 万人,比高峰时少了 1000 万人。第一轮人口出生高峰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后的 1978 年-1982 年。1985 年前后,经济增长略放缓。

我国第二轮人口生育高峰出现在 1962-1973 年。1962 年出生人口 2437 万,1963 年达到顶峰 2919 万。但 1964-1973 年,每年都维持着 2400 万-2700 万的生育人口。这 12 年,中国出生人口 3.14 亿人,可以说是人口爆炸。这 3 亿人出生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上小学、中学、大学时,也正值中国经济逐渐加速的阶段,但全社会积累仍然不足。

1962 年起出生的人群从 1984 年开始陆续进入结婚生育期,而其顶峰出现在 1987 年。那一年,中国出生人口 2549 万,比 24 年前的人口顶峰时期减少了 400 万人。不过,也正是 “婴儿潮”一代的生育,才造成中国第三轮人口出生高峰,1985-1993 年,每年出生人口都超过 2100 万。

<img class="lazy" src="//p2.ttnews.xyz/loading.gif"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a08c73f99e273e0c445191cb675f896b_h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191" data-rawheight="64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91" src="//p2.ttnews.xyz/loading.gif"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08c73f99e273e0c445191cb675f896b_r.jpg">

如何看待 17 年中国出生人口 1723 万人,比 16 年减少 63 万人?

2017年补偿式二孩其实是第三次中国婴儿潮(1987年)的遗蜕,这轮婴儿潮基本在1997年结束。这就意味着,从2017年开始,补偿式二孩还能狗延残犬10年。呵呵,这是理想状况。现实状况是,目前能再拖5年已经是中国当代人口最大的努力了。因为这波婴儿潮的主力是在1984-1991之间,80后已经尽力,但90后未必可以发力,按照当前的态势,90后的结婚率能不能保持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2017年一孩占新增长人口的42%比重说明了很大问题,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90后连一孩都未必愿意生,更别谈什么二孩了。

除此还有一个坏消息,1962年婴儿潮的那批人,即将在2022年(+60)进入全面退休行列。这就造成在2022年以后,增量孩子很少,增量老人很大。人口结构将发生质的变化,2017年是一个开始,中国已经将生育政策调成中性(即不干扰人口),要不了多久,大概率会调为积极的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如果实在严峻,计划多生可能也可能浮现在历史舞台,以期在本届政府任内避免人口危机。但这只是饮鸩止渴,把锅甩给20年后的政府,于全体国人无益,到20年后还是一样会碰到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肯定是越早解决越好,越拖到后面,解决的成本和解决的意志力就越低。

===养老的问题===

养老的问题实在太大了,我就摘取各位知乎朋友利益最相关的部分讲吧。目前知乎的大部分用户为80,90,00后,这部分人将在2050年前后面临退休,将会面临史无前例的退休养老问题。

对,史无前例,2050年后没人可以给你养老!

对,史无前例,2050年后只能自力养老!

对,史无前例,2050年后的90后生存态势非常严峻,00后的生存更严峻!

到2050年,中国人口呈现下滑态势。60岁以上的人已经占总人口的30%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超过4亿,其中还有9500万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与此同时,生育率持续走低,供养老人将变得十分困难。这有点像传销组织的末期,根本没办法拉进新会员割韭菜了,传销组织的头目却有非常多,那这样只能牺牲传销组织头目的利益或者让传销组织崩盘了。

于地产而言,到了2050年很多90-00年代修建的房屋也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二三线城市房二代房三代根本无力为继。要知道,历史上政府就不允许食利阶级的大量存在。或许一线城市的房二代还能勉强苟延。

挣钱的人越来越少,要花钱的人却越来越多,2009年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试点后,新农保养老金待遇领取人数从1044万增加到8921.8万人,中国社科院2018年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指出,养老金的收入增速已经下降到10%以内,但支出增速却在高位运行,目前累计结余增速已经下滑到5%的水平,基金备付能力相比过去5年下降1/3。今天个人帐户的绝大多数钱款事实上已用于其他目的,个人账户的不足估计高达90%,这就是“空账户”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到2023年,中国的养老金盈余将变成赤字。到2050年,预计累积赤字将达到118万亿美元,除非有重大的政策变化。

实际上,现在的雇主和他们的雇员被要求支付两项退休金:他们自己的福利和退休老人的福利。一个税前月薪8000的上班族,养老金就要交上8%,加上各种保险和税,拿到手才6000出头,而企业为养老金缴纳的钱则占到了整个支出成本的20%。很多雇员和雇主都试图避免或尽量减少参与城市企业养老金,常见的做法就是不购买五险一金,提高实际拿到的工资。虽然在制度设计上中国养老金费率占工资的28%,但实际缴费率只有百分之十七八,对于工资本身就不高的小职员来说,不缴纳五险一金成了他们跟企业老板们少见的共识。

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其他准备也没有完成,未来可能变成养老服务一床难求。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94110个,床位577.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27.2张,想要住进养老院已经不是一个靠钱就能解决的事情了。这些床位的数量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但这个增幅显然比不过在庞大基数面前的老龄化人口的增长。

===房地产问题===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是有购买能力的居民才是买房的主力,刚需才是房价上涨的主力。(不要谈投资性的炒房,炒房也需要刚需来最终接盘。)

这里不提M2,不提外资,不提汇率,四万亿,信贷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对房地产的影响。短期看政策,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我们只从人口来分析,讲错了请多指正。

根据这三个高潮期,再结合中国经济。 从 2001 年开始,中国经济逐渐加速。第二批婴儿潮(1962年后) 出生的人口进入了 28-39 岁的年龄段,他们结婚生子之后,没有再生孩子的压力,逐渐开始改善自己的生活,对购房买车的需求逐渐提高。换言之,他们是中国最有消费能力的一群人,他们带来的,就是众所周知的“人口红利”。但他们这一轮的消费浪潮将在孩子结婚的时候达到顶峰。而他们的孩子,出生高峰点是第三批婴儿潮(1987年),结婚的高峰将出现在 2011-2017年。也就是说,24 岁到 30岁是这批年轻人结婚的主要年龄段。所以,为什么市场上这么讲“刚需”“刚需”“刚需”!

因为刚需出现了,带动了自2011年以来至2017年的一二三四五线城市的繁荣暴涨,这是大势,你看看你周围的亲戚朋友做一下草根调研就知道,大部分结婚生子的80后都是在这短时间买的房子。

那房价何时下跌?2017年的最近3年将成为刚需的力量中空时段,没人知道90后在想什么,市场的分歧很大。一派认为90后的结婚将继续延续刚需,90后的生子又将引爆新的刚需。但这要建立在房价不贵的前提上,可是90后哪里有钱去买目前北上广深6万一平的房子?

刚需被抑制了,更可况是①没有购买力的刚需,②衰减的刚需(90后人越来越少))。这就导致房价已经到达一个拐点,这个拐点将在2018-2022年之间结束,在拐点中市场分歧会很大。但是整体的上涨已经结束,这也是大势。这也是国家越来越把炒房当成一个严峻的问题来把控。

因为按照当前的房屋持有量,足够让年轻人住了,但又为何他们住不了。只能政府补贴住租赁住房了,以期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平稳过度数十年让房价回归理性。

用不了多久,各个城市就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吸引人才了。21世纪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房子,而是人才。没有刚需了,谁来保持你的房价平盘。跌,政府不愿意。涨是断无可能,那会让更多人才出走,届时暴跌将会更严重。

我只能说2017年的去库存和居民信贷爆表,说明了很大问题,就是大部分的刚需和投机都在2017年前上车了,库存也去的差不多,基本上是全民接盘全民吃了一个水饱。居民水饱就造成畸形的房价透支了一家两代前后20年的消费能力,这在CPI上也能看得出来,信贷都去地产了,自然无钱消费,这对中国经济影响很不好。

但是放松房价也有现实的问题。举个例子,深圳300万的房子,100万首付,200万抵押贷款,月供13000左右吧。如果房价跌20%,银行抵押贷款缩水40万,银行要求补充抵押品。这时一个刚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吃力的补上40万以求房子不被银行收走,但是有100万个刚需呢,去哪来补充这个40万呢。这会酿成系统性风险,到时候银行一堆烂账不说,也会造成群体性社会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