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座石窟,歷經千年風沙侵蝕,莫哥窟堪稱古代“壁畫博物館”!


提起敦煌,許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漫天的黃沙以及歷史書中記載的“西域”的樣貌。由於當地的獨特地理環境,早晚溫差巨大的莫高窟早就了許多神奇的動植物以及傳奇一般的莫高窟。而正是這座坐落於鳴沙山的石窟群,也讓世人真正的瞭解到了許多不為人知的“古代秘密”。

事實上莫高窟早在前秦時期就已經正式開鑿,由於自古以來多朝代的統治者以及民眾都有著佛教信仰。而以當時的觀點而言,為佛造像便是無上的功德。為此有錢的達官顯貴便作為供養者讓僧人或是畫工來莫高窟造像,苦行僧們也依靠周邊人的佈施造像。

莫高窟內部現存492座石窟,其中包含近七千多大小不一、工藝不一的石窟雕塑。曾有人做過相關的統計,如果將莫高窟的壁畫全部鋪平的話面積逾4500平方米,而如果將壁畫連接起來的話將逾30公里。

從前秦至今莫高窟不僅飽受當地的風沙侵蝕,與此同時歷史上的莫哥窟也受到了人類的破壞。而作為莫高窟“最後的衛道士”王圓籙,也在不同的歷史記載中被描繪出了不同的“模樣”。無論是全力搶救還是“破窟換銀”,也讓王圓籙的一生充滿了種種疑雲。

當踏入莫高窟的那一刻,伴隨著鳴沙山吹來的熱風炙烤著遊人令人眩暈,然而也恍如讓人穿越回前秦,回到了道士王圓籙所在的那個年代。在餘秋雨筆下道士王圓籙是破壞莫高窟的罪魁禍首之一。而在其他的典籍中王圓籙卻成了莫高窟的保護人之一。


根據當地王圓籙的墓誌銘上所記載,王圓籙首次到達莫高窟時見到洞窟內精美的壁畫以及石像便驚呼:“西方極樂世界不正是在這裡!”,從此以後這位道士變成了佛教的護衛者。但是根據一些史料記載,王圓籙一邊保護莫高窟的情況下,一邊變賣著莫高窟的壁畫、卷藏。

據當地的史料記載,當王圓籙到達莫高窟時,王圓籙依靠自己多年積攢的積蓄想要在莫高窟的洞窟與山壁中開鑿一座道館,與此同時莫高窟壯美絕倫的壁畫與雕塑也深深的讓這座40餘歲的道士暗自下了決心,保護與拓建。

然而多年的風沙侵蝕以及人工的破壞,讓石窟古代的壁畫受到了不同等級的破壞。王圓籙一邊勸說著周圍的人群停止對莫高窟的破壞,另一邊也向周圍的人群祈求佈施,期間王圓籙也招募了一位楊姓助手來幫助自己撰寫符咒,售賣給周圍的人群。

大名鼎鼎的莫高窟藏經洞,便是在由楊姓助手首先發現的。據記載有一天楊姓的助手在抽菸袋鍋的時候,偶然將金屬製的菸袋頭敲打在莫高窟的16號石窟牆壁上,一陣異響卻發現莫高窟的石壁上裂開了一道縫隙。

便是如此,舉世聞名的莫高窟藏經洞便展現在了世人的眼前。但是由於當時清政府的腐敗以及對於文化的漠視,王圓籙等人發現的莫高窟並沒有受到知縣乃至當時清廷統治者慈禧太后的重視。

根據當地史料記載,當時王圓籙發現莫高窟後便對當地的知縣彙報了此事,但是知縣只是表示要王圓籙等人嚴加看管罷了。隨後王圓籙更是多次走訪高官而得到的僅僅是高管們的藐視和漠然。

在漫漫無垠的沙漠中,一個當過兵、做了道士的王圓籙是那麼的渺小。同樣在晚清政府的眼中莫哥窟也是那麼的渺小。茫茫黃沙上,渺小的道士和417座石窟就這樣的佇立在那裡,等待著外國探險家的到來。

令人可笑的是,多代僧侶與畫工嘔心瀝血描繪與塑造的莫高窟卻只能得到外國探險家的賞識。300兩、500兩,外國探險家們用些許銀兩就從王道士手中輕而易舉的獲得了“無價”的珍藏。歷史中,僅英國籍探險家斯坦因就前後兩次將莫哥窟至少40箱的經卷、壁畫等帶走。

對於王道士而言,幾百兩銀子也是依靠“唇槍舌戰”一般的討價還價所獲得的,但是確是清政府所欠缺的。因為清政府在得知藏經洞的經文被外國人帶走後,曾撥款十萬兩來保護、修葺莫高窟。

但是腐敗的清政府層層盤剝到了王道士手中的銀子僅區區300兩。或許對於王道士而言,與其將經卷交給腐敗無能的清廷,不如將這些經卷交給外國人,或許還能獲得更加妥善的保存。然而對於當時王道人的所思所想我們無法再探究。

但是現如今,由於當年王道人對於莫高窟藏經洞的文物變賣,藏經洞中至少八成以上的珍品在大英博古館中出展,共計一萬七千件文物得到妥善的保管,也讓人獲得了一絲欣慰。如今漫漫黃沙上的莫哥窟無聲的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歷史,而遊人則更像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