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故事」蔡海松:29年“搶救”行動,留住正在消失的潮汕建築

他不是專業攝影師,卻用影像定格了建築的魅力;他不是建築師,卻對潮汕傳統建築頗有研究。他說,最難的是得與時間賽跑。“搶救”行動,再晚一點都可能是永遠的錯過!

29年來,他足跡遍佈潮汕各個村落,行程累計長達數十萬公里。他就是蔡海松老師。今天,我們來聽一聽蔡老師和潮汕建築的那些事兒。

「有聲故事」蔡海松:29年“搶救”行動,留住正在消失的潮汕建築

▲蔡海松老師

「有聲故事」蔡海松:29年“搶救”行動,留住正在消失的潮汕建築

▲小公園俯瞰圖

在解放之後,很多東西都被破壞了,但或多或少還留有些痕跡。

騎樓是小公園的一大特色,騎樓建築是中西結合的,大部分內部中心都會有一個天井,外面結合西歐風格。

這些樓的一樓主要是商鋪,二、三樓都是住宅區,整條街的騎樓三樓都是互通的,小孩子最喜歡在那裡跑來跑去。

「有聲故事」蔡海松:29年“搶救”行動,留住正在消失的潮汕建築

現在看來那時候的生活很是方便,要吃什麼就通過上下拉動籃子來買賣,裝著錢和商品從樓上到樓下。做生意的人把商品放在二三樓,需要進貨的時候也是以這種形式來運貨物的。

而四樓便是天台,樓頂空氣好,月色漂亮,家家戶戶都帶著涼蓆茶具,聊天喝茶,有時候會在樓頂舒服的睡覺呢。

“建築中間都會有天井,靠樓頂是因為樓上採光好。”蔡老師說,“那時候家裡有3個天井,一個後天井,一個是水井,還有一個留著做衛生間。”

「有聲故事」蔡海松:29年“搶救”行動,留住正在消失的潮汕建築

當時有排水系統的建築算是很厲害的。而沒有下水道就只能用一個木桶來裝廢水和排洩物。如果你是要想上廁所,就需要跑到外面的公廁去,而公廁很多人,所以需要排很長的隊。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原來呀政府大樓的大門上有一副棺材,但是棺材還有官官有財的意思呢。大家都說可能因為有了這副棺材的存在,那時候汕頭最好的一棟樓就是政府大樓了。

1860年元旦,汕頭開埠以來,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有了汕頭原來的四大百貨公司:南生公司、振源公司、平平公司、廣發公司,其中,僑商僑資就佔了三個,南生公司更成為汕頭商業龍頭。

這南生公司建築工程之精美,冠絕汕頭,幾乎成了當時汕頭的標誌性建築。除了經營百貨,還有金銀首飾及辦理華僑匯兌、信託、儲蓄等業務,設有“中央酒樓”、中央旅社。在高峰時期,員工可是達到了300多人之多。

“我記得小時候裡面還有電梯呢。”蔡老師停了一下,想了想,又說,“那時汕頭就三個地方有電梯,一個是汕頭大廈,另一個是新華書店,最後便是南生公司啦!在大樓內安裝升降機,那可算是創舉,大樓內部設備是當年粵東地區最豪華的。”

「有聲故事」蔡海松:29年“搶救”行動,留住正在消失的潮汕建築

他還提到:“南生公司最高處有一個小建築,日本侵略的時候,在那設置機關槍可以打到日本人的飛機。”

而那時振源公司資本雄厚,開創了櫥窗貨樣陳列開放的方式,在汕頭埠商界迅速地異軍突起。

關於振源公司,還有一件特別有趣的事。在振源公司的櫥窗上,放著一個漂亮的陶瓷花瓶。下雨的時候,瓶子的圖案上有一個打著傘的人,而晴天的時候圖案上的人卻沒有打傘。當時有個人常常經過這裡,細心的他發現了花瓶上人物竟然在不同的天氣會有不同的變化,於是他就將這奇物買下。回去之後才發現,花瓶的團並沒有變化。原來呀,那是兩種不同樣式的花瓶,晴天和雨天,商場的工作人員分別放上對應天氣的花瓶。

「有聲故事」蔡海松:29年“搶救”行動,留住正在消失的潮汕建築

其他的公司呢?平平公司一貫薄利多銷,而且是汕頭埠最早招聘女售貨員的百貨公司,思想非常前衛。而廣發公司因為比較靠近海邊,就常常有東南亞的華僑過來批發零售商品。

如今,這些曾經繁華的景象,大多成為了回憶。走過小公園的街道,抬頭,太陽透過彩色玻璃,你會發現每棟房子、每層臺階、每寸土地,都有它自己的故事。新的東西越來越多,真正接近生活的,反而愈加少了。

汕聽 聽見潮汕的聲音

這裡有普通話、潮汕話、粵語,用不同語言,講述同一個故事,總有一段能讓你的心為之一動。

內容創作團隊:三文魚團隊,五名來自汕頭大學創意產業策劃與管理專業的95後學生(文森特,文飛,文子、文君、璇琪),他們專注於多語言有聲故事的傳播,不斷髮掘汕頭人文故事。指導老師黃安喬。Hey想見經授權發佈。

圖片 | 蔡海松老師

聲音 | 揚子

點擊https://mp.weixin.qq.com/s/NiH6h0hVt_9lgR8aEGhqZg聽有聲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號Hey想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