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中名壓“老莊”的道家宗師,為何銷聲匿跡、少有人知?

現在一提道家,一般人立馬想到“老莊”。可是你知道嗎?在諸子百家的時代,道家最著名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莊子,而是現在已少有人知的一個人物——楊朱。

諸子百家中名壓“老莊”的道家宗師,為何銷聲匿跡、少有人知?

楊朱是戰國時人,與莊子幾乎同時代,但比莊子大了二十多歲。楊朱在當時的地位,《孟子·滕文公下》一語道破:“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即楊朱,墨即墨子。

在研究先秦道家思想的學者眼中,楊朱是繞不過去的,但是普通大眾知道楊朱這個人的,恐怕是百里無一,更甭提了解他的著作和思想了。司馬遷著《史記》,寫了《孔子世家》,老子、莊子也都有傳,可是楊朱一個字都沒有。問題是,司馬遷也是道家的擁躉啊,何以至此?

諸子百家中名壓“老莊”的道家宗師,為何銷聲匿跡、少有人知?

問題可能出在楊朱的一句名言上,這句話是這麼說的:

“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楊朱的大意是:拔下一根毫毛來有利於天下,我不幹;讓天下來奉養我一人,也也不幹。如果大家都向我學,天下都安定了。

這話聽起來很有毛病,跟儒家提倡的“捨身取義”、墨家的“兼相愛,交相利”完全背道而馳,怨不得楊朱被孟子罵作“無君”的禽獸,成語“一毛不拔”也源於此。

諸子百家中名壓“老莊”的道家宗師,為何銷聲匿跡、少有人知?

可是從深層次去理解,這話難道沒有可取之處?有,而且是大有可取。

戰國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大混戰的時代!各諸侯國以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為名,一再發動侵略戰爭,年年打仗,月月打仗,天下民不聊生。楊朱的“不損一毫、不利天下”論,正是代表道家給這個病態的時代開的一劑“猛藥”。

諸子百家中名壓“老莊”的道家宗師,為何銷聲匿跡、少有人知?

楊朱的觀點是:每個人既不有利於天下,也不有害於天下,盡力做好自己,不損害集體利益,也不讓集體損害個人利益,那麼天下就會變得很好。

那為什麼要搞到“一毛不拔”這麼極端呢?因為在楊朱看來,犧牲一根毫毛,就可能犧牲一條腿,犧牲一條腿,就可能犧牲整個身體。有一就有二,有二必有三……所以這個口子不開,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一旦開個小口,一切就完了。這說法,跟《老子》的“合抱之樹,生於毫末”多麼像,只是著眼點不同而已。

諸子百家中名壓“老莊”的道家宗師,為何銷聲匿跡、少有人知?

話雖如此說,但畢竟楊朱的思想是過於極端了,在後世看來是“有毒”的,很容易被誤解,甚至有可能被濫用。楊朱在秦漢之後逐漸銷聲匿跡,老莊無人不知,而楊朱少有人知,與此不無關係。殊不知,楊朱與老子、莊子與楊朱都是一脈相承的。

你對楊朱瞭解多少?一家之言,歡迎評論、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