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曾發生過一次兩百年不遇的大旱災,李鴻章是如何救災的?

洪濺


自從中國從1840年跨入近代史開始,就沒有消停過,尤其是從1851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打破了整個大清王朝的統治秩序。

然而,危中孕育的機育也讓清朝得以開啟近代化的進程,從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的洋務運動,催發了大清王朝最後的中興,同治中興。

今天縱橫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同治去世後的第二年爆發的丁戊奇荒,到底是如何被治理的。

“丁戊奇荒”到底有多嚴重?

“丁戊奇荒”被稱為200年不遇,並非誇大其詞,從1876年開始,南方大暴雨,北方大面積乾旱,乾旱過後就是蝗災,導致部分地區顆粒無收,山西、陝西兩省因為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受災最為嚴重陝西更是“赤地千里,幾不知禾稼為何物矣……饑民相率搶糧,甚而至於攔路糾搶,私立大纛,上書‘王法難犯,飢餓難當’八字。”

在此時期,清朝經過近代化的洗禮,綜合國力有了一定的提升,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1876年-1878年三年時間,華北發生200年不遇的旱災,死亡人數超過上千萬,然而,清政府竟然能夠從容應對,沒有出現明朝末年天災情況下,國家葬送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也是值得探究的一個問題。

直隸總督李鴻章針對丁戊奇荒的緊急應對之策?

1870年,李鴻章經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活動,從湖廣總督調任直隸總督,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分析過,直隸總督是清朝總督之首,李鴻章擔此重任,可謂是達到人生巔峰了。

1876年發生的丁戊奇荒正是在李鴻章的任期內,看看這個大清裱糊匠是如何做的。

首先,免稅緩稅

饑荒爆發後,受災各省巡撫迅速上報,作為封建王朝受災必然減稅,據當時相關資料記載,在這場饑荒中,清朝免徵的賦稅總額高達1800萬兩,相比於明朝末年的時候,因為饑荒爆發,國家不減免稅收,導致農民起義爆發,為了進行戰爭,甚至還加大對農民的稅負,最終導致政權被推翻。

當然,清朝時期的免稅並不是一味的免除,而是有規定的,就是看受災的程度然後給予減免的力度,受災程度越大,減免的力度就越大。

另外,還有緩徵的,也就是當年受災,次年再徵稅,饑荒爆發當年李鴻章就上奏:請將所有獻縣、遷安等歉收四分村莊應徵光緒元、二年並歉收三分村莊應徵光緒元年糧租屯米、谷豆灶課並河淤海防經費儲備軍晌等項地租及出借倉谷等項一律緩至三年麥後啟徵。

其次,調糧賑濟

按照清朝的規定,地方只要遇到水旱災害,立即進行撫卹,不論成災程度多嚴重,老百姓怎麼樣都要進行一個月的賑災糾集,嚴重的進行加賑。

清朝國庫充裕的時候,尤其康熙、乾隆兩朝的時候還能如此,到了晚清的時候,民生凋敝,根本就達不到賑災的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因時制宜,酌量賑災,根據實際情況,受災嚴重就多給點,受災不嚴重的就少給點,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從中漁利。

我們從網上看到的關於紀曉嵐與和珅的那個往賑災的米里面摻沙子,實際上也是出於這種考量,李鴻章是藉著這個機會,改變了過去“一刀切”的賑災方法。

在具體實行過程中,李鴻章嚴格要求下面官員公平發放,絕對不能出現,一個地方吃不了,另一個地方不夠吃的現象發生,不怕大家都吃不飽,而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再次,平抑糧價

在緊急救災完成後,老百姓填飽了肚子,後續還是需要老百姓自己來面對災後的局面,災荒年間,奸商囤積糧食,再高價賣出賺錢差價,對於老百姓是巨大的打擊。

李鴻章針對此問題積極調運糧食“ 直隸歉收, 民食維艱, 全賴採運糧石, 藉資平果, 並備販需” 。

李鴻章在洋務運動中引進的輪船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往年運糧從陸路調運極其費勁,而輪船水運,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最後,災民安撫

災荒之年後,大部分農民都外出乞討,流民在一塊的時候就容易發生事情,整不好就弄出一些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李鴻章看到直隸地區連年乾旱之後,災民眾多,因此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之一是出錢給在外的災民,讓他們回到戶口所在地;其次是,收養貧民。

通過義賑的方式,讓官紳捐款,創辦各種用於收養貧民的場所。除了保證難民在災荒中保住性命,也要保證災區儘快恢復生產,這才是長久之道。


李鴻章在總督直隸期間,除了開展洋務運動,還大力抗旱救災,可以說,一場二百年不遇的旱災,能夠不被人所記得,也說明這場災難治理的成功之處。

在賑災的過程中,李鴻章採取了一系列非常規手段,比如為了籌錢,不惜公開出售一些朝廷官職,如此“大逆不道”之事,也就李鴻章能夠幹得出來,李鴻章救災是一個比較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有機會再和大家做深入交流。


史論縱橫


大清光緒初年華北大旱,稱為“二百年未有之災”。從1876年到1879年,直隸(今河北)、山東、海南、山西、陝西等省,持續4年遭受大面積乾旱,農產絕收,餓殍遍野,易子而食。因飢餓、疫病致死1300餘萬人。史稱“丁戊奇荒”。1875年初,年僅4歲的光緒剛剛登基不久,北方很多地方先後出現了乾旱跡象,北京和直隸一直到冬了沒有下雨☔️。一年後旱情加重,以直隸、山東、河南、山西、成主要災區,北至遼寧、西至陝甘、南達蘇皖,形成一片旱區,1877年,華北旱情急劇升級,尤其是山西,樹皮草根都吃完了,有的饑民將石頭磨成粉和成面狀吃下,肚皮撐破。“丁戊奇荒”為什麼會造成上千萬的人員死亡,既有天災也有人禍。李鴻章等人“洋藥不能禁其來”,不如“開洋藥之禁以相抵”,鴉片成為合法經營,各地大量種植鴉片,糧食減產。大災面前無糧救災,出現了走西口,闖關東。





賽麥大弘


不知道呀,誰給個答案


時曉印sss


李鴻章救災?沒聽說過!


弓目


估計是遇到旱魃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