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期的日本實力到底如何?為何敢拉美國下水?是源自實力允許還是上層的瘋狂?

丟丟都丟了


二戰時期,亞洲戰場上日軍肆意進攻中國,在與中國陷入消耗對峙的情況下為何日本要主動挑起對美國的戰爭,這個問題許多人都難以理解。



但是日本進攻美國是有其緣由的。

首先,當初晚清遺留下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此刻的中國國內到處都是列強的利益。所以當日本入侵中國之時也不了避免地嚴重侵犯了列強在中國的利益。英法德蘇本身就在歐洲戰場打個你死我活,無暇去管海外的事情。美國雖是中立國,但也無法坐視日本一直侵犯美國的利益,日本也清楚美國的工業能力,即便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衝突,但日美之間的關係一直在惡化。


美國在禁止向日本出口橡膠石油等戰爭物資的之後,日本又開始南進計劃,進軍東南亞等國,此時的東南亞雖是英國的勢力範圍,但東南亞所產大都作為原材料出口美國,至此美日幾乎撕破臉皮。

美國不僅全面禁止了對日本所有資源的運輸,還加大了對中國的援助,希望通過中國拖住日本使得日本放棄對東南亞的出兵。

美國對日的禁運以及對中國的大力援助,使得日本認為美國已經是鐵了心要和日本為難,雖然忌憚美國的工業能力,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來日本通過類似賭博的方式獲取了大量的利益,日本也開啟了賭徒心態,希望通過戰爭奪取大量利益。


當然日本低估了美國的工業能力,也低估了工業能力在戰爭之中的作用,在美國全面動員戰爭機器之後,即便日本在戰爭初期取得不少優勢,但美國強大的工業能力也活活耗死了日本。


金道人


第一,日本的實力:

數字上來說,日本海軍共擁有戰列艦12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20艘,17艘輕巡洋艦,130餘艘驅逐艦,共編為十個艦隊

終戰時現役788萬,如不計倉促組建的關東軍為720萬,其中國內軍(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450萬,南方軍130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支那派遣軍116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臺灣軍12萬(含總數240萬的海軍部隊),北部朝鮮部隊12萬,關東軍68萬。

二戰前,世界上稱得上列強的只有七個國家——美蘇英法德日意,日本國力在其中屬於墊底水平。但受益於本國8000萬人口的龐大體量(相當於歐洲國家而言)、軍國主義的體制和一戰給歐洲諸國帶來的巨大損失及一戰後多次裁軍條約,日本的軍事實力比國力排名靠前的多。七國裡,陸軍實力大概只比意大利強,海軍實力弱於美國和英國半斤八兩,遠強於其餘四國;空中力量只強於早早停止/延遲飛機開發工作法意。

之所以很多人覺得日本戰鬥力很強,

第一,是因為參照系選的不全面,如果以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做標準,日本毫無疑問是天頂星戰鬥力;

第二,美英等國為了吹戰績,把日本的形象塑造的太強大。舉個例子,在任何中途島戰役的記錄片裡,總會描述日軍艦隊與美軍實力差距的巨大,言及日本就是“山本擁有一百多艘戰艦的龐大艦隊”,說到美國就是“斯普魯恩斯帶著他的小小艦隊”。

而實際上,作為這次海戰主力艦隊航母,美日的比例為3:4,而且日軍艦隊勞師遠征,而美軍還能受到陸軍航空隊的強力支持,優勢實際上還是在美軍一邊。但是在後世的宣傳裡,就變成了美軍在巨大實力差距下以弱勝強的一場戰役了。

其次,日本挑戰美國

日本在二戰前期以及二戰前,主要以美國為進口國,日本國內物資稀缺,美國為日本提供大量石油廢鋼鐵和其他金屬用於供應其龐大的軍工體系。但是由於日本在華問題上屢次讓美國不滿,尤其日本41年中旬對東南亞和印度支那的入侵,其中山下奉文部隊登陸菲律賓就是直接打美國人的臉,幾千名駐菲美軍直接成戰俘。美國切斷了對日的供給

沒有了美國供給的日本知道,無論如何拖延,自己都是死路一條(因為當時中國戰區日軍和國軍已經打得很膠著),與其被活活耗死,不如賭一把

談談日本對美國作戰的思路。

日本希望調動聯合艦隊,通過奇襲珍珠港,來破壞美國的遠洋作戰能力(既摧毀美軍的航母和戰列艦),美國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加上美國國內保守黨猖獗,美國只能坐觀歐洲和亞洲戰火,在歐亞都徹底被軸心國佔領後,美國只能乖乖投降

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喜歡用“大決戰”的方式,它總希望用這種作戰雙方都有大規模損耗的方式來讓美國喪失遠洋作戰能力






巴格達條約組織


日本發動的戰爭,嚴重影響到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在蔣介石的請求下,美國與日本開始了長期的談判,而談判一直沒有結果。 在日本越來越瘋狂的攻勢下,美國變的不能忍受,在美國時認總統羅斯福的要求下,美國對日本採取了強硬的制裁,而在美國製裁下可用資源越來越少的日本為了恢復海上的石油運輸線於是對美國發動了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