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創:中國傳統家訓之教子明理篇

痴心父母古來多,天下沒有不疼愛子女的父母,但問題在於,如何去愛?單純給子女們提供物質財富,會使他們混滅自我奮鬥的意識,喪失獨立創業的能力。因此,明智的父母,就要把道德修養、人格風範來留給子孫,把清白留給子孫,這才是無價之寶。那種只為子孫聚貨斂財的愚蠢行為,遭到了有識之士的痛斥。父親們告誡子女不要憑藉祖上的餘蔭,而應奮發自立,要以自己的奮鬥來實現人生價值。

傳統家訓認為,愛護子女,關鍵是教育好子女,即“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於邪。”(《左傳•隱公三年》)

首先,教育子女立德做人,把孝、友、勤、儉、仁、義、禮、智、信等倫理道德規範作為做人的基本準則,反躬自省,真知力行。東漢著名經學家鄭玄在年屆七十時寫成《誡子益思書》,希望兒子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北宋司馬光在《家範•祖》篇中認為:“聖人遺子孫以德、以禮,賢人遺子孫以廉、以儉”;北宋李邦獻於《省心雜言》中也強調:“廣積不如教子……以忠孝遺子孫者昌”等等。唐太宗也命魏徵集錄古來帝王子弟成敗事,分賜給子女,讓他們置於左右,以進行品德教育。

其次要立志。傳統家訓注重教育子女樹立遠大志向,有所作為,而不虛度年華。如《諸葛亮集•誡外甥書》中說:“志當存高遠,慕先賢。”“人若無志,非人也。”一經立志,則必須“口與心誓”,矢志追求。傳統家訓還教育子女要自強自立,不要依賴祖輩的地位和財產。顏之推總結一生的經歷,深有感觸地告誡子女說:“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廕,當自求諸身耳。”

再次要勉學成才。歷代家訓都非常重視學習的作用,認為人非生而聖賢,勤學方能有成,所謂“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學不成”。顏之推在《顏氏家訓•勉學》篇中列舉了錐刺大腿的蘇秦、映雪讀書的孫康等許多刻苦讀書的典型,為子女垂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