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是一個偽命題!

去年馬雲在雲棲大會上提出新零售後,各路人馬紛紛行動,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勢。一些打著新零售標籤的品牌也孕育而生,紛紛搶佔未來市場。

新零售,是一個偽命題!

但竊以為,新零售本身是一個偽命題,零售業作為世界最古老的行當,伴隨著人物物交換時代產生,迄今已經上萬年。換句話說,在商品的概念產生之前,零售業的原始狀態就已經存在。在商品產生以後,由於附加了貨幣的因素,零售業開始步入正軌。從最早的拿一摞柴火換大米,到後來的可以換衣服換首飾;從張三到李四的雙點交易模式,到後來的可以到王五趙六的一對一擴散;從路邊隨便找個路口畫個圈就擺攤,到有了店面、商店、商場,本質沒有變,變的是場景、變得是量。

長久以來,在網絡電商出現之前,我們買東西,是要去小店、商場的;電商出現之後,我們可以去商場,也可以趴在床上就可以在線買東西。節省了時間,卻喪失了樂趣。記得十多年前,當電商風起雲湧大有摧古拉朽橫掃一片傳統企業的時候,我們就認為,傳統零售的模式永遠無法替代。為什麼?因為過程。剛才說了,線上購買的確方便,可是生活不是一個網絡又一個網絡,生活也不是買買買那麼簡單。生活是一個過程,生活要有場景。馬雲也好,劉強東也罷,即便他們可以調動全產業20%的人上網買東西,可是卻始終無法破解還原購買的過程。過程即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生活問題。

新零售,是一個偽命題!

傳統零售業的問題是在於成本和效率的問題,一百個人進入一個商場,可是購買的人群比例也許並不高,也就是說這些人群真的只是為了過程而過程。為了支撐人們享受這個過程,商家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財力,這導致成本的高昂和效率的低下。

經過十年的網絡發展,人們開始厭倦網絡購物的單一和重複,開始嚮往迴歸到現實的購物場景中去,同時由於網絡一些產品無法真實再現和還原產品本身的狀態,導致很多人開始忽略在線購物所帶來的便捷,轉而尋求一種能夠真正滿足本身需求的方式,而重新回到商場商店。至少,在線下真實實驗過後,在去網絡上尋找同款產品購買。這也是春天零售業開始擁抱第二春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不管怎麼變,零售還是零售,只是說在技術和手法上有所差異。所以,我認為,新零售並不是一個新玩意,只是舊酒裝新瓶罷了。

但這並不是說新零售就沒有意義,相反,新零售的意義很大。在消費升級大的背景下,如何讓消費者能夠願意去消費,升級是必然的途徑。拿服務來說,眾所周知,我國的服務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很多東西還是差強人意。比如去買衣服,很多商場目前還存留在過去那種我買你賣、我試試試的階段 ,在這個過程中,單調、不滿充斥著大多數的過程。而我們通過大數據首先敲定你所喜歡的種類和樣式,在你踏進商場之前我們就給你進行介紹和推薦,甚至引導;我們通過VR等高科技手段,全屏還原展現你的狀態,讓你能夠更好地進行抉擇;我們在服務的過程中笑臉相迎,專業陪伴,還可以吃喝,甚至看一看其他不是服裝的產品,這個過程很豐滿,完全意義上的彌補了線上購物的不足。我們認為,大數據、場景設定、品質服務,是新零售必不可少的要素。

目前在商場群體中,新零售還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在超市尤其是超市生鮮餐飲領域,新零售已經開始大面積實驗。他們通過線上下單、線下購買加工的形式,第一時間擁抱產品,看得見的產品,的確解決了很多人的現實所需。但是這裡邊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客流量控制的問題,比如衛生安全標準和法規的問題,比如售後問題,還比如企業為了過分追求訂單裡而忽略的服務和環境問題。因此,這種模式更多是小批量的渾水摸魚,還缺乏系統性大範圍解決問題的手段。如何破解這一難題,考驗著從業者的格局和魄力。

還有無人超市。很多人喜歡把無人超市列入到新零售的範疇。我卻不以為然。任何技術的進步都是為人服務的,如果革命是革掉人的話,那麼這種革命是偽革命。當然,縱觀歷史,第一二三次革命都是在以突破人的侷限為前提,而引發的社會時代的變革。對於企業來講,在量化進程中,如果能夠證明無人取代有人能夠有效降低企業成本,那麼對於用人企業來講這是一個好事。但是對於人來講,卻是一個悲劇。同時,人永遠要比機器更鮮活,更靈活,試想你走進一個冰冷的機器佔領的空間,和走進一個有人氣的地方,你會選擇哪個?不是反對無人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只是想說,真正的服務還是靠人去實現。如果能夠把人和機器結合起來,人管機器,人和機器配合,總比人被機器革命掉要好的多吧。

新零售,是一個偽命題!

人、貨物、物流,解決好這三者的關係,被認為是新零售的終極格局。大數據、信用體系、場景和服務以及高效便捷的物流配送,這是新零售區隔於傳統零售的關鍵點,本質沒有區別,區隔在於創新和高效。真正實現,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不管如何體現,服務於消費者才是應該考慮的終極目標。這的確考驗決策者服務的意識和決心,如果真正把消費者的需求和感受放在第一位,那麼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新零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