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古代神話故事。卻沒有《西遊記》出名呢

同樣是古代神話故事。卻沒有《西遊記》出名呢

內地這幾年,古裝戲氾濫成災,近年古裝神話戲又開始漸多,你方七仙女,我方拍八戒,他方白素貞,再過兩天沉香、牛郎織女、黃大仙、門神就要從祖奶奶的箱底給翻出來了,這種情況下,《鏡花緣》這部奇書卻一直乏人問津,實為憾事。

清李汝珍的《鏡花緣》是繼《紅樓夢》後比較優秀的一部小說。大致內容是:

唐女皇武則天令百花寒天齊放;眾花神不敢違旨,開花後遭到天譴,被謫為一百個女子。而花神領袖――百花仙子則託生為唐敖女小山。唐敖科舉落第,隨妻弟林之洋泛海出遊,經舵工多九公嚮導,歷觀海外諸國異人異事後入小蓬萊求仙不返。小山出海尋父,卻意外地在小蓬萊得一卷“天書”。回國後恰逢女試,錄取百女,實則令被謫花神在人間重聚。後小山也重入仙山。

憑心而論,我讀小說時,覺得前一部唐敖遊列海外眾國很是精彩,作者天馬行空卻又聯繫實際的想象遠在什么《哈里波特》之上,同時又不忘記針貶實弊,詼諧幽默的生動描寫,讓人讀著忍俊不已,可能是因為作者所處的朝代正好是清雍正七年(1729)“大開洋禁,西南洋諸國鹹來互市”之後,(對應現在,正好我國也處在改革開放時期,)人們的眼界開始擴大,日益要求打破閉塞局面。這種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李汝珍,原著8-40回中描繪了許多海外奇國,以寄寓自己的社會理想,也譏彈當代的黑暗現象,聯繫現實生活,發人深思,

例如:君子國,國民風淳厚,待人寬大。而兩面國則嫌貧愛富,欺詐成風,也正是目前社會上真實的寫照。黑齒國人聰慧好學,可見自幼教育女子的重要。白民國人錯字連篇,誤人子弟。淑士國假裝斯文,咬文嚼字,一段日常對話竟連用了五十四個“之”字。這正是作者對儒林中的不學無術、酸腐不堪的學究進行尖刻的諷刺,用於現代,正好諷刺那些不食人民疾苦的所謂精英分子。無腸國的為富不仁;毛民國的生性鄙吝……..如此種種,酣暢尖刻的筆觸,相當生動揭示了社會的殘酷剝削和作者對種種惡俗的憎恨,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回想一下,這裡面的哪個國家,不都或多或少摻雜著當今社會上每個層面的縮影嗎。

同樣是古代神話故事。卻沒有《西遊記》出名呢

正因如此,我也一直希望,這部小說能被改編成電視劇。

當年,香港人在內地拍了部《鏡花緣》,我看了10分鐘,四個字形容:慘不忍睹,內容與原著再無關聯,只保留幾個人名,女主角唐小山一頭塑料製品,一身床單布條,搭配店小二式的男主角,一部戲光看著這二位談情說愛、打打殺殺,倒是汪明荃的武則天還有點女皇氣質,唐高宗居然是濮存晰,總之,一部戲讓我噁心半年,倒是讓我滿心期待內地劇組來拍。

目前內地有關《鏡花緣》的文藝作品好象只有木偶動畫片和田連元的評書,但質量都相當高。特別是動畫片,只短短四集,海外仙山、女兒國、君子國、兩面國都不失原書真髓,尤其是不時把撥拉算盤的林之洋的形象,簡直經典,評書中,林又被田連元加上一嘴山西話,一個惜金愛財,小氣是非的林之洋從紙上躍然而出,細想想頗像鞏漢林嘛。

《鏡花緣》的精華主要在前半部,至於唐小山及眾花神為主角的後半部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借小說以誇耀學問和知識,與上一部相比,實在不值一提,如果真要改編,千萬要捨棄。但在目前內地人心浮躁的背景下,再以目前大部分編導、製片人的水準來看,他們多半會將上一部草草略過,或根本不理,而對下部書情有獨衷,進而大書特書,因為裡面有賣點:100個女子(眾花神嘛)可以戲前炒作:全國選美,再配100個男子(大多是復唐的少年將軍之流),將會衍生出100段驚天動地的愛情故事,一段一集,也能拍個100集,再加上特技,唐朝服飾,內地港臺加盟…….,於是一部外表華麗,內裝爛絮的古裝爛戲又誕生了。

一想到這,我就為這部書難過,作者寫這部書,其實是借神仙題材,以書內心思想的正戲,他反對當時的教育制度,主張分科考試,量材錄用,使有一技之長者各得其所;他竭力對一切社會問題發表意見,自“嫁娶、葬殯、飲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過侈”,風鑑、卜筮,講屬相、擇風水等等迷信風俗的不近人情,都一一予以評論,提出了改革辦法,這些都與目前我們的社會情況昔昔相關,很具現實意義,而且作者要求提高婦女地位,集中體現在“女兒國”的描寫中。這裡,“男子反穿衣裙作為婦人以治內事,女子反穿靴帽以治外事”。這段原書中寫的極為好笑,林之洋無意中因作生意貪財被女兒國國王選成王妃,被宮女(其實都是男子)強按著扎耳朵眼兒、纏小腳、刮鬍子,抹粉、搽胭脂口紅……因為反抗,還被處以20大板的刑罰,著實讓人好笑。將封建社會中女子身受的一切摧殘都轉嫁到男人頭上。林之洋入宮纏足的描寫,實際是讓男人設身處地去體驗女子的苦楚。在改編的動畫片裡,連唐敖也不放過,讓他被寄住人家選為女婿,注:女兒國的男女性別是相反的,男人被當成女人,女人被當成男人,也就是說,唐敖被逼與個男子成婚,笑話不斷,著實諷刺了一把大男子主義,這種朦朧的民主主義思想,和《紅樓夢》有相通之處。但《鏡花緣》中的女性已經不再是愛情故事中的主角,而是社會活動的參與者了。這也正是我最為欣賞之處。

寫了這麼多,還是希望能有些同道中人一起談論這部書以及相關的作品,當然如果能出現有能力負責任的投資人願意以嚴謹的態度拍這部戲,那更是歡迎,畢竟,我認為這部戲在臺灣人手上會成為唐小山人間感情經歷的情感劇,在香港人手中,會變唐敖――一個唐朝男子的英雄(神仙)成長曆程的懸幻劇,而只有在內地,在像王扶林、楊潔、沈好放這樣的人手中,才會成為真實反映原著精神的好劇。

同樣是古代神話故事。卻沒有《西遊記》出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