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狗人士”為何由褒義變為貶義?

近日,“9歲男孩被狗舔傷口死亡”的新聞讓很多網友心頭一震,一個九歲的孩子就這樣痛苦的離開了,視頻中的情景讓人揪心。據河南新鄉衛輝市疾控中心官微通報,該9歲男童系因患狂犬病死亡,發病前曾被狗舔到傷口。2月28日,當地已對男童生前生活區周邊16條狗進行撲殺,60條狗注射狂犬疫苗防疫。並展開犬隻飼養情況排查,宣傳防疫知識,督促犬隻免疫工作。

“愛狗人士”為何由褒義變為貶義?

這一因狗咬人引發狂犬病死亡的悲劇在網絡上流傳後,很快便有“愛狗人士”發帖稱當地宰殺隱患犬的做法太殘忍,而對男童的慘死卻隻字不提,引發了眾多網友的不滿。

“愛狗人士”為何由褒義變為貶義?

從個人價值選擇的角度出發,是否愛狗、怎麼愛狗都無可厚非,但近年來,總有一些人以所謂“愛狗”和“道德”之名,將自己的價值取向強加於人,甚至以涉嫌違法和破壞秩序的方式表達訴求、傷害他人,生生把“愛狗人士”這個褒義詞變為貶義詞。

“愛狗人士”為何由褒義變為貶義?

部分愛狗人士連一個對狗、對他人都負責的態度和共識都沒有,又怎麼說是真愛狗呢?從大街上越來越多的流浪狗來看,相比較於平時網絡上浩大的關愛流浪狗的聲音,真正領養的行動,卻遠沒有聲音那麼有力。那些只嘴上說著播撒愛心的大話卻不肯付諸行動的人是很虛偽的。

“愛狗人士”為何由褒義變為貶義?

其實,大眾多有愛狗之心,但一旦養了狗,就要把狗看好,不要強行要求他人遵守自己的待狗標準,當需要對傷人的瘋狗野狗進行虐殺時,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攻擊同類的是可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