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殖民色彩”!非洲獨立國家欲改國名雪恥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日前,南太平洋島國庫克群島計劃更改國名,拋棄取自18世紀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姓氏的國名,用一個能體現波利尼西亞特色的新國名替代。其實,20世紀非洲獨立國家改國名很普遍,更改國名大多旨在擺脫“殖民色彩”。

像庫克群島這樣,國名中帶有“殖民色彩”的情況在非洲比較常見。在15世紀和16世紀,葡萄牙與法國商人探險家粗略地把非洲西海岸劃分為四部分——黃金海岸、象牙海岸、胡椒海岸和奴隸海岸。其中,英屬黃金海岸以盛產黃金聞名,1956年,加納國父之一的約瑟夫·博阿基耶·丹誇提議,黃金海岸一獨立就應改名加納,這個詞的意思是“勇士之王”,以紀念中世紀加納帝國的國君們。1957年3月6日,黃金海岸宣佈脫離英國曆史,並立即改名為加納;象牙海岸位於上幾內亞和下幾內亞之間,歐洲殖民者瘋狂殺戮大象牟利。經過不斷殖民蠶食,到19世紀80年代末期,法國完全控制象牙海岸沿海地區。1960年8月7日,象牙海岸擺脫法國獨立。獨立後,國名被各國意譯為象牙海岸共和國,由於這個國名殖民色彩濃厚,該國政府長期深受困擾。20世紀80年代中期,該國宣佈國名改為科特迪瓦共和國,拒絕承認與接受法語或其他語言的意譯名。然而改國名30多年來,很多英文媒體仍頻繁使用象牙海岸。

1960年8月5日,位於西非內陸的上沃爾特共和國宣佈獨立,這個國名很容易使人回想起法國殖民統治,因為它的前身就是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殖民地上沃爾特共和國。1983年8月4日,青年軍官托馬斯·桑卡拉上尉通過政變上臺。這位“紅色上尉”執政後決心消除“外國統治烙印”,1984年8月4日,桑卡拉宣佈將國名改為布基納法索。布基納法索是個合成詞,“布基納”和“法索”來自該國民眾講的不同語言:“布基納”出自莫西語,意思是“正人君子”,展示人們是多麼為他們的正直而自豪;“法索”來自迪烏拉語,意為“祖國”。美國中央情報局總結認為,布基納法索這個國名的意思就是“正人君子之國”。此外,桑卡拉親自撰寫新國歌《一夜》,他還換掉了國旗,原來的國旗類似德意志第二帝國三色旗。西方國家把桑卡拉視為“非洲的切·格瓦拉”,1987年10月15日,他在一場政變活動中遭暗殺,但他更改的國名、國旗和國歌一直沿用至今。

剛果民主共和國簡稱剛果(金),這個國家曾在20世紀70年代更名為扎伊爾,在這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1967年5月,剛果(金)總統蒙博託·塞塞·塞科在他的宣言中宣佈了國家主義理論,從這時起他就醞釀著更改“過於殖民化”的國名。1971年10月27日,蒙博託將國名改為扎伊爾共和國,事實上,扎伊爾改編自剛果語“吞噬所有河流的河流”,當地人經常使用這個詞形容自己的國家。在更改國名的同時,蒙博託要求國民取非洲化姓名,很多城市也改掉了歐洲殖民者取的名,如首都利奧波德維爾改名金沙薩、斯坦利維爾改稱基桑加尼、伊麗莎白維爾改叫盧本巴希。扎伊爾薩伊取代法郎成為新的國家貨幣,西方服飾也被替換,政府大力推行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但扎伊爾這個國名只使用了26年,1997年洛朗·德西雷·卡比拉領導的解放剛果扎伊爾民主力量聯盟軍隊攻入金沙薩,不久後,卡比拉正式宣佈恢復原國名剛果民主共和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