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陷入利潤下滑“旋渦” 環保上市公司迎來減稅新機遇

危昱萍,張生婷 北京報道

環保企業對虧損進行了反省,認為這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去槓桿、PPP項目規範化運行等宏觀政策,環境治理行政化、產業非理性擴張等等。

2018年,對大批環保上市公司來說,是一個“小年”。

強有力的環境督察監管,並未帶動環境產業的大爆發,整個行業反而進入了寒冬:在證券市場融資總額縮小,債券市場遇冷,行業營收下降。

截至3月20日,從目前已公佈的環保上市公司2018年業績預告或年度報告來看,半數公司出現利潤下滑,甚至多家出現虧損。


半數陷入利潤下滑“旋渦” 環保上市公司迎來減稅新機遇


天翔環境、興源環境、盛運環保、科融環境、神霧環保、永清環保等公司虧損額高達上億元,其中盛運環保累計逾期債務超過36億元,預虧約25億元。

環保企業對此進行了反省,認為這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去槓桿、PPP項目規範化運行等宏觀政策,環境治理行政化、產業非理性擴張等等。

2019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壯大綠色環保產業。改革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加快發展綠色金融,培育一批專業化環保骨幹企業,提升綠色發展能力。

那麼,如何讓環保產業更健康的發展,企業又有哪些環境經濟的政策訴求?

3月20日,國常會部署了全國兩會後首個環境經濟措施:從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底,對從事汙染防治的第三方企業,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為何業績乏力?

細數2018年利潤下滑原因,環保上市公司總結出了多條原因:“嚴監管、去槓桿”等宏觀政策影響,環保PPP項目進度放緩,應收賬款未收,債務逾期,融資困難,財務費用高企,商譽減值等等。

3月20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向記者分析稱:“環保PPP項目本身就是一個槓桿業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環保的項目公司,資本金佔20%-30%,剩下的70%-80%就需要銀行貸款。在去槓桿的背景下,環保PPP的融資自然就會出現問題。”

而過去幾年,PPP模式的快速發展,給環保產業帶來高歌猛進的發展。但同時,此前PPP項目的諸多弊端,隨著多個環保PPP中標“大戶”陷入財務困境一一曝光。

3月20日,首創股份總經理楊斌向記者透露了他對環保PPP問題的三點認識:快速發展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技術標準提升過快引起較大爭議;過去多年的環境欠賬,希望三五年內解決,過於心急,期望過高,導致一些不科學、不專業的成分存在;地方政府欠費問題,及其背後的地方政府履約意識和能力。

“環保行業提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地方的履約意識也應當提到相應的高度,這也直接關係到社會資本是否會積極參與PPP行業。”楊斌說。

據悉,一些地方財政支出管理能力不足。它們沒有將環境基礎設施運營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或者相應預算額度嚴重不足,但又沒有明確穩定的付費資金來源,導致汙水、垃圾服務費用無法及時足額支付,實質上已經形成地方政府隱形債務。

3月20日,一家環保上市公司內部人士向記者透露,考慮到項目未來業主支付風險和資本市場融資壓力,該公司去年主動控制投資的強度,放棄了20多億項目的投資。

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會長樊元生披露,業內一些大型企業的應收賬款往往高達數十億元,一些中型骨幹企業的應收賬款也有幾億元之多,賬目拖欠週期長的超過4年。再加上融資成本高、融資壓力大,財務成本快速上升,部分企業深陷高負債、高槓杆的泥潭。

而商譽減值則牽扯到過去幾年環保資產的過快發展。“過去在政策的驅動和資本市場的助力下,整個環保行業的資產價值都非常高,同時為了讓公司有更好的增長表現,投標的時候就容易儘量報低價搶項目,這也造成了一些問題。”趙笠鈞說。

財政資金如何用?

據瞭解,去年下半年以來,一批民企、營商環境相關政策的出臺,已清除了一些環境業遭遇的“攔路虎”。

3月20日,清新環境總裁張根華向記者表示,中央要求清理政府、央企、國企拖欠民企賬款,效果明顯,資金迴流很快。今年相關央企積極配合解決應收賬款清欠,預期今年6月30日前會回收80%以上的應收賬款。

清新環境業績預告顯示,因應收賬款賬期增加,壞賬準備增加,導致去年資產減值損失較上年同期增加2930萬元。

同時,中央每年投入生態環境的資金不斷增長,今年僅安排大氣、水、土壤專項資金就達600億元,同比增長35.9%。

但如何使用好資金也是一門學問。趙笠鈞表示,政府對項目的批撥款都是行政性的,如果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以政府撥的工程性建設款,用來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可以形成新的局面。

“假設政府一年要撥1000億,如果這筆資金不直接用於做工程,而是拿500億建立市場化基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另以500億做支付保障,不僅能對社會資本有很好的保障,也可以促進專業上的競爭,誰的技術好、管理水平高、盈利性好,誰能獲得的市場化的資金補助可能性就大。”趙笠鈞說。

作為一名地方環保官員,湖南省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也持類似觀點。3月6日,他向記者建議,建立市場化引導基金和財政後獎勵制度,獎勵生態環境汙染防治技術進步示範工程。

而對於環境經濟政策,環保公司在綠色價格機制、綠色稅收和收費政策、綠色金融政策等方面都有建議。

以綠色價格機制為例,環保公司已呼籲多年,落實國家汙水處理收費政策,執行火電行業脫硫脫銷除塵和超低排放的環保電價政策,穩定垃圾焚燒發電價格政策。

尤其對於地方政府欠費,環境商會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的一份提案建議,將環境設施運營支付情況納入環保督察問責範圍。長期欠費的地方政府主管領導,政績考評時應限制升遷調動。

環保產業新機遇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指出,“2018年不是環保產業的拐點,而是起點。”

2019年,環保產業有望進入新一輪發展週期。那麼,環保產業將迎來哪些新機遇呢?

據瞭解,目前中國環境治理任務沒有完成,資源消耗處於高平臺期,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根本沒有達標,對環境產業、企業的需求很大。

以大氣為例,據環境部3月18日公佈的《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簡況》,去年,我國有64%的城市空氣質量沒有達標,還有53萬平方公里的酸雨區。

以大氣環境監測起家的先河環保就深諳其中的市場機遇,該公司去年營收、淨利潤預計分別增長31.75%、40.33%。

3月20日,先河環保總裁陳榮強向記者表示,大氣汙染防治市場還遠沒有飽和,不管是技術、市場範圍、業務類型,都有大量機會。

工業、燃煤、機動車、揚塵,這四大汙染源的治理,都需要監測能力的提升,讓決策更加精準。

例如工業排放,產業升級改造很多還沒完成。工業企業的生產、供應和配套過程,包括原材料運輸、成品外運、料倉追倉等都會產生大量無組織排放,對此的治理首先就需要監測。

除了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川渝、兩湖、贛鄱等地區也深受霧霾困擾。而在環境諮詢市場,隨著相關部門對企業環保責任的強調和整改幫扶,客戶群體會從地方政府延伸到企業、工業園區。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發布的《中國環保產業發展狀況報告(2018)》指出,藍天保衛戰投資需求約為10178億元。未來三年,大氣汙染防治領域環保業務收入平均每年將增加843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